摘要:自从中国去年完成月背采样任务后,世界各国关于航天的声音就小了很多。俄罗斯航天局直接把“大饼”画到了10年后,说要在2035年之前把核电站送到月球上。美国NASA削减航天预算,只有辞职后的马部长,一个人苦哈哈的埋头研发星舰。至于欧洲航天局,现在他们都还不知道国际
明明航天这么花钱,为什么中国还要拼命往太空发展?
自从中国去年完成月背采样任务后,世界各国关于航天的声音就小了很多。俄罗斯航天局直接把“大饼”画到了10年后,说要在2035年之前把核电站送到月球上。美国NASA削减航天预算,只有辞职后的马部长,一个人苦哈哈的埋头研发星舰。至于欧洲航天局,现在他们都还不知道国际空间站退役以后该怎么办,所谓的CREAM系统也刚做了个PPT。
看来,世界各国对航天事业都兴致恹恹,只有中国干劲十足,这些年又是训练航天员,又是调试地面设备,不停地在为即将到来的载人登月做准备。
有人说,航空航天和民生息息相关,许多技术突破了以后也可以下放到社会上实现创收。也有人说,航天和国防息息相关,有了领先于世界的航空航天技术,也相当于在是巩固国防建设。
这些说法实际上都不算错,但又都不那么全面。我国目前在航天事业上投入了多少暂时不得而知,不过从8月28日发布的今年上半年航天信息业绩报告来看,整体上我们的航天企业还是亏损的,今年上半年亏3.02亿,比去年同期营收还少了41%。如果拼命搞航天只是为了赚钱,那这投资也未免太长远了些。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发展航天事业?中科院院士,嫦娥系列飞船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是这么说的:
“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我们现在能去我们不去,后人要怪我们。别人去了,别人占下来了,你再想去都去不了。这一条理由就够了。”
用叶老的话说,如果真的要纠结企业营收,那别说是国家,随便一个人都能问住他们:“去月球干什么?能占多少GDP?”这些没日没夜搞研发的科学家们肯定回答不上来。可就算不赚钱,我国也还是要这么做,毕竟我们200多年前已经错过了一次,如今不能再错过第二次了。
小时候学四大发明的时候一定就有人疑惑,为什么中国发明了火药,反倒被西方殖民者百般欺辱?
这是因为在乾隆中后期,由于西方传教士和航海家对东方神秘大国的不断探索,中国实际上已经对这个世界有了基本认识,可惜被乾隆皇帝一手,给拦在了海关之外。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受召入宫给乾隆画像。蒋友仁这个人很有才,即便你不认识他,也一定听说过十二生肖兽首,这个规模宏大、设计精巧的人工喷泉,也叫大水法,就是蒋友仁当时负责设计监制的。
乾隆一边让蒋友仁画像,一边和他聊些有的没的,聊天内容基本和我们中国人唠家常差不多。像什么,你是自己来的还是国王让你来的,出远门认不认识路,带的干粮够不够吃,路上有没有遇到危险等等。很多问题看似有一搭没一搭,其实都能聊出来很多重要情报,这是我们中国人说话的艺术。
聊完了这些以后,乾隆就大概对洋人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然后就开始问:欧洲的国家应该不会我们这种遥远国度发生的事太感兴趣吧?
蒋友仁也没多想,直接拍马屁道:“欧洲人对一切高尚的行为和英雄都很关注,乾隆皇帝虽然距欧洲很远,事实上您的丰功伟绩早已被欧洲人广为传颂了。”
乾隆这时候话锋一转,继续问道:“你们欧洲有那么多君主,难道就没有一个人凭借权威和力量,结束掉百年纷争,成为天下之主吗?”
蒋友仁这时又没有体察到乾隆皇帝的心思,回复称:“欧洲的国家本就是由很多城邦,也就是诸侯国所组成的,尽管诸侯国都有皇帝称号,但他们始终只是自己国家的君主,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共主。”
诸如此类的问题又问了很多,从人文历史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乾隆可以说都大致了解了一番。从他问话的方式上不难看出,乾隆当时已经明白洋人的科技比满清更好,只是要他派人去学,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可能乾隆当时想的就是:洋人皇帝大多只偏安一隅,各种战事纷乱不止,而自己当时已经60多岁了,又能再做几年皇帝,只要自己生前不和这些洋人开战,后世子孙的事就全让他们去操心吧。
这并不是随意揣测,关于乾隆和蒋友仁谈话的具体细节,在《耶稣会士中国书简集》中都有记载。外国人可能看不懂乾隆话里的含义,但中国人只要顺着读一遍,立马就能“体察君心”。
并且从乾隆皇帝生平喜欢到处旅游,还带着生母钮祜禄氏满世界玩,晚年当了太上皇也要继续在圆明园养老这些举动中也能看出,乾隆当时问蒋友仁那么多摸不着头脑的问题,不是考虑如何学习西方技术,只不过是在揣度洋人的朝廷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得到想要的答案后就闭关锁国,以至于中西方的科技水平差距越拉越大。
回过头再,来看叶培建院士说的那番话,钓鱼岛和南海就好比现在的月亮和火星,中国在200多年前没有把握住,结果让别人占了下来,以至于给我们现在增添了很大麻烦,日本和菲律宾动不动就拿钓鱼岛和南海问题说事,现在我们要是再把握不住月亮和火星,以后让外国人给占下来,我们就再也回不去了。
1957年10月4日,当人类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又能想到在60多年后,人造卫星居然能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
如果没有北斗卫星,像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不知还要发生多少次。如果没有30多年前确立的“921”工程,我们现在可能还进不去欧盟的伽利略系统研发。如果没有2004年确立的嫦娥登月工程,2024年月背采样任务的圆满完成也只会成为水中月影,也没有了后续的“神州”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
可以说,现在中国的科技发展程度,之所以能在几十年里就追平西方进度,甚至个别领域有所赶超,就是因为我们曾经经历过“落后就要挨打”。
俗话说“一步慢,步步慢”。我们不光要发展载人登月,还要研究火星取样、太阳检测、量子卫星等多个航天技术,全面开花,多头并进。
如果有人说,“飞船上不上天和我月薪3000有啥关系”,那可真的是太有关了。要是没有航天技术,现在方便面里的脱水蔬菜包可能都没有。脱水蔬菜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为了保证他们的宇航员能在太空中补充维生素,特意发明出的冷冻脱水技术。毕竟没有技术外溢,食品厂可是不会花大力气研究这玩意儿的。
另外还有手机,手机刷视频总要用电吧,空间站获取能源的方式主要就是太阳能,以及微波束传输的无线充电技术,包括手机里的集成电路,同样也是受到航天技术的辐射才带动的就业和技术发展。
另外手机里的直播画面,同样也是人造卫星同步了通信信号后,才能传达到每一台设备中。
还有重症监护室里的一整套体系,最早也都是为航天员量身定做的。包括航天三维技术补牙、人造心脏、太阳能热水器上的耐火材料,这可都是航天技术发展才能带来的便利。
这些随处可见的产品看似都是小玩意儿,市场上买可能不值几个钱,但如果没有国家这台机器在背后运作,没有技术外溢为民营企业摊薄成本,别说是高端的医疗技术,寻常人可能真方便面都吃不起。
总的来说,为什么其他国家都纷纷“摆烂”,只有中国拼命地往太空发展?是因为我们曾经错过了一次宝贵的机会,现如今俄罗斯忙着打仗,美国开始琢磨重拾化石能源,英国忙着填财政漏洞,法国的债务危机和财政赤字还是老大难,马克龙支持率都降到了19%,创历史新低,目前也只有中国有足够的市场体量,来支撑着继续钻研航天技术了。
发展航天事业的同时,也可以增加不少就业岗位,反哺企业。很多科技产品流入市场后,最起码有国家做后盾,物价也不会飙升的太离谱,我们普通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属实是一个“三赢”的局面。
还是那句话,几十年前勒紧裤腰带研发核武器都没让我们退缩,如今这些火箭飞船,更能成为我们跻身科技浪潮,兼顾当下发展,引领世界进步的一块跳板。这才是一个大国处世的智慧与担当。
来源:毒舌混知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