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8岁的熊先生是一名终末期肝病患者,近年来已多次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等肝衰合并症,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3月14日,
云南一名脑死亡患者
完成多器官捐献。
他的生命定格在56岁,
但肝脏、肾脏却化作生命的礼物,
让多名患者重获健康,
生命之花得以重新绽放。
器官捐献:
延续生命的礼物
58岁的熊先生是一名终末期肝病患者,近年来已多次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等肝衰合并症,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莽源祎:“病人之前也做过比如内镜下的套扎这些治疗,但是反复治疗,仍反复出血,效果不好。肝脏移植是可以彻底地把整个肝硬化、肝功能衰竭、门脉高压这一系列问题全部纠正的办法。”
肝脏移植是熊先生生存的唯一希望,但匹配肝源却并非易事。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莽源祎: “可能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在等待肝源的过程中就出现大出血或者肝功能衰竭加剧,就出现死亡。这个病人总共等待半年多了,期间也出了几次血。”
目前,我国每年有数量庞大的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而可供移植的器官供需比例严重失衡。熊先生无疑是其中幸运的一个,在等待半年多后,他匹配到了珍贵的肝源。3月14日,医生为他实施了移植手术。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莽源祎:“冉江华教授医疗团队上周连续做了四台肝移植,其中三个成人、一个儿童,恢复最快的一个病人已经准备出院,其他的病人也陆续会在下周出院。”
42岁的杨先生患有肾衰,已透析三年,疾病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给家庭也带来不小的负担。
患者 杨先生:“身体浮肿,水不敢喝,饮食上吃多了也不行,浑身没力气。每个星期三次透析,基本上时间都全部在医院里了,而且来来回回折腾的这些费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也很难。”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宋永琳:“如果不做肾移植,他的生活质量、心肺功能都会很差,由于心肺并发症,可能导致寿命缩短。”
和每一位肾衰竭的患者一样,杨先生迫切需要合适的肾源来做移植手术。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孙洵:“等待肾源的患者,仅我们中心的数据库里,不同的血型,等待的人数都是非常多的。比如数据库里有A型、O型,这两大类人群的终末期患者,我们等待的有一千五六百名患者。每一种血型等待的都那么多,量非常大。但是我们一年可能做的移植的就是一百例左右。”
当疾病进程无法逆转时,一个器官捐献的承诺,就能点亮无数家庭的希望。3月14日,同一场生命的馈赠让杨先生和熊先生一样,重获新生。
患者 杨先生:“总体来讲,从术后醒过来,就感觉人很轻松,没有那么累,还有肤色都比原来好很多了。”
捐献者默默播撒下生命的火种,他们人生最后的奉献,受捐者唯有珍重,才是最好的报答。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孙洵:“因为生命得不到救治但器官确实可以重新利用的患者,希望家属能献出大爱,来拯救器官衰竭患者。”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莽源祎:“对于供者、家属那么伟大的行为,再加上器官捐献协调员辛勤工作,对于我们外科医生来说,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增强我们的技术。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比如说之前开展的‘劈离式肝移植’就是条件比较好的肝脏,有条件可以做一肝两受。一个肝脏给两个病人做移植,我们最终的宗旨是一样的,要通过我们的技术和业务水平,最终去完成移植,不浪费任何一个器官。”
患者 杨先生:“非常感谢捐献者和他的家属,是他们重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患者熊先生妻子:“没有捐献者的肝源,我老公就没有重生的机会。我非常非常感谢他,现在的身体是捐献者给你的,也是医生救回来的,所以要爱惜,珍惜自己的身体。”
记者:方圆 桂琦
编辑:董桂英 张娆(实习)
责编:施凌清 王云
主编:苏菲
终审:梁琦
来源:都市条形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