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1年,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与中国军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支队伍初到昆明时,P-40战机的鲨鱼头涂装格外醒目。由于当地居民从未见过鲨鱼,于是误将这些飞机称作“飞老虎”,航空队里的中国翻译将其译为“Flying Tiger”
1941年,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与中国军民一起抗击日本侵略者。这支队伍初到昆明时,P-40战机的鲨鱼头涂装格外醒目。由于当地居民从未见过鲨鱼,于是误将这些飞机称作“飞老虎”,航空队里的中国翻译将其译为“Flying Tiger”。陈纳德和飞行员们都非常喜欢这个称呼,就将展翅猛虎作为队标,“飞虎队”由此得名。
抗日战争期间,“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并肩作战,累计击毁日军飞机2900余架、舰船44艘,歼灭日军6.6万余人。2000余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战斗中牺牲,200多名遇险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飞虎队”不仅直接对日本侵略者作战,还建起了向中国运送急需物资的驼峰航线。
鲜少有人知道,在这支铁血男儿为主的队伍里,竟藏着一位中国女兵的飒爽英姿,她曾立下"抗战不胜不嫁"的誓言,将青春热血献给祖国。她就是曾在第十四航空队器材供应处工作的飞虎队女兵张凤岐。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知遇·作者”阅读品鉴特别邀请飞虎队女兵张凤岐之子陆伟俊先生,用作品《我,飞虎队女兵》讲述其母亲在飞虎队的珍贵经历,再现那段烽火岁月。
活动信息
时间:9月7日(周日)14:00
地点:虹口区图书馆总馆(水电路1412号)三楼采虹书房
嘉宾:陆伟俊
【线下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报名表
【线上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
推荐作品
《我,飞虎队女兵》
张凤岐 口述
陆伟俊 整理
上海文化出版社
本书由飞虎队女兵张凤岐口述,其子陆俊伟整理,真实记录了“美国飞虎队”有血有肉的抗战历史,既有史料价值,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见证了美中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之诚挚、之情重、之珍贵。
作为《我,飞虎队女兵》的主人公,张凤岐以翔实的口述还原历史、再现历史,清晰地刻画了“美国飞虎队”以及与美国第十四航空队Panld少校、美军士官阿布里等人交往的许多生动的战地小故事。
主人公介绍
张凤岐(1921.11-2010.9),生于昆明书香世家,本可在战火中安守书斋。目睹了姐姐、表嫂以及成千上万明昆明无辜老百姓惨死在日本飞机的狂轰烂炸之下,20岁的张凤霞面对国仇家恨,加入了中国空军军官学校当助理干事。1944年,日军飞机不断进犯昆明上空,她毅然离家,加入了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飞虎队”,成为保家卫国的一员抗战女兵。后定居上海,从事教育工作,直至退休。
《我,飞虎队女兵》一书由张凤岐口述,其子陆伟俊整理、撰写。
听陈纳德上课
在我印象中,我第二次听陈纳德上课,是听他讲驼峰航线的险要及战略意义。听陈纳德说,驼峰航线跨越海拔3000~6000米冰雪覆盖的崇山峻岭,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空运史上气候条件最为恶劣、最为艰险的航线。西南季风、暴雨强气流、低气压,以及经常遇到的冰雹、霜冻,使飞机在飞行中随时有坠毁和撞山的危险。这条航线所经过的不少地区地形崎岖、山势陡峭、峡谷幽深、河流湍急,飞行途中一旦出现机械故障,几乎难以寻找一块紧急迫降地。飞行人员即使跳伞,在荒无人烟的深山野林,也难以生还。
陈纳德说,美中两国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的运输共同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地形复杂、气候险恶的山区开辟了这条空中通道。美中飞行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飞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天险,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封锁,运来对日作战的急需战略物资和兵员,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
录取进A.C.S
从那天起,我作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器材供应处唯一的中方女性英文打员开始工作了。尽管每天有打不完的资料,资料内容有的是陈纳德将军签署的命令和文件,有的是各种武器弹药和后勤供给品的进出记录,出于战时保密的需要,有的物品都不写全称而以代号表示,这些工作比航校的工作忙得多,但我没有其他杂念,只是暗暗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再忙、再累也要尽自己的所能把这份工作做好。
我到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器材供应处工作以来,曾想过去云大继续未完成的学业,也想过有空回家照顾母亲,但由于工作紧张,我想得更多的还是抗日救国,报国仇家恨,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住,绝不能半途而废,我铁了心要坚持到底。我坚信,人生进入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最辉煌、最有价值的时刻。
资料: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
编辑:葛 斐
来源:书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