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台湾教科书里,蒋介石是什么形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17:53 2

摘要:蒋介石这个人后世对他的评价相当复杂,有功有过,最令人诟病的当属到台湾当起了割据政权,导致时至今日台湾问题都没能得到解决。

蒋介石这个人后世对他的评价相当复杂,有功有过,最令人诟病的当属到台湾当起了割据政权,导致时至今日台湾问题都没能得到解决。

那么反过来看,蒋介石在台湾岛内的形象,尤其是在教科书中的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你绝对想不到。

1949年初,三大战役已经接近尾声,国民党军在解放军的攻势下溃不成军兵败如山倒,败局已定。

不仅是在军事上,即便是在国统区,国民政府的统治也不得民心,由于孔宋家族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再加上蒋介石的不作为导致国统区的通货膨胀高到无法控制,国民政府还发行金圆券导致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一个烧饼就要五千多,想吃一顿饭没个两三百万根本吃不了。在那段时间,国统区的老百姓们民不聊生,都盼望着解放军的到来。

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都对蒋介石政府的表现感到失望透顶,在给美国政府的信件当中这么写道:

“除去蒋介石的直属亲信人员和某些高级军官外,没有多少中国人继续支持他了,国民党政府已经越来越众叛亲离了......”

不仅是外人这么看,就连国民党自己的《中央日报》都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承认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已经到了风雨飘摇之秋。

可对于蒋介石来说他可不愿意就这样认命,在和高层的商议下选择了三条退路。

一,像抗日战争时期那样,将国民政府“迁都”至西南重庆一带,凭借那里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和解放军来打持久战。

二,撤退至海南岛,以海南岛为中心,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凭借,也能够让国民党的势力在东南亚得以展开。

三,台湾,以台湾海峡这道天险当作屏障,以抵抗解放军。

可以看得出,在蒋介石的计划中退守西南才是优选,台湾则是最后的选择,这也是因为国民政府虽然在1945年就从日本人的手中收复了台湾,但由于日本在台湾五十多年的殖民,让台湾人民深受毒害。

蒋介石担心即便是退到台湾也不好控制,所以才将台湾列为不得已的选择,那是什么原因让蒋介石最后选择了台湾呢?

其中就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台湾没有被共产党所渗透过,对于蒋介石来说算的上一片“净土”,并且相较于海南岛,台湾的优势还在于气候宜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第二个则是当时一名叫做祝绍周的蒋介石亲信认为,台湾的战略地位远强于西南和海南岛。

可以建立以台湾岛为核心,包括中国东南沿海省份在内的军事基地,以及在海南没失守的情况下也能和台湾岛互为犄角,增强防御工事。

所以蒋介石才最终决定将台湾当作根据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前,蒋介石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飞往台湾,在到了台湾后蒋介石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台湾岛内的教育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

蒋介石在到台湾后除了要推翻之前日本人留下的“皇民化”教科书,让台湾人民都明白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外,还外加了不少的私活,那就是对自己这个“蒋总统”的个人崇拜。

蒋介石是一个十分好面子的人,过去在大陆的时候就大搞独裁主义、个人崇拜,恨不得到处都是自己的画像,这一点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当时有一张国民政府出版的宣传海报,赞扬中英美苏四国在二战中的胜利。

从照片中不难看出,蒋介石把自己放在了四个领导人的C位,着重突出自己在二战中的表现。

但人们都知道,中国之所以能与日军拼死抵抗14年的时间,靠的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保家卫国、不怕死的民族气节。

蒋介石作为当时中国的领袖,先是“九一八”下令不抵抗,要攘外必先安内,把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

即使到了二战末期,全世界都实现了对法西斯的大反攻,在蒋介石的极致微操下国民党军竟然还能打出豫湘桂大溃败这样丢人的战绩。

但架不住蒋介石脸皮厚,人菜瘾大,就是喜欢享受民众前赴后继的呼声。

所以蒋介石也把这个毛病一并带去了台湾,国民党出版的教科书中把蒋介石描述成“抗日先锋”,讲解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指挥的如何精明,可是却对“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等事只字不提。

除了介绍蒋介石的抗日的“英雄事迹”外,其中也不乏花费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蒋介石小时候以及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各种爱国、爱民族的事迹。

除了赞扬蒋介石军事上的成绩之外,课本上还有蒋介石写的诗词,其中就有一首名字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很像的《沁园春.春》。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蒋介石在当年不甘心被毛主席的文采比下去,但奈何自己只有写写日记的水平,人菜还喜欢比。

蒋介石不服,所以便找来了国民党内的文学家一同写出的,然后再署上自己的名字。不过这篇集国民党内文学家写出的诗词,和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相比尽显小家子气,根本无法和毛主席那种恢宏大气的感觉相提并论。

像这种署名蒋介石的诗作在当时的台湾课本中屡见不鲜,只不过恐怕没有一首是蒋介石自己写的。

然后就是课本上还会有蒋介石的一些“名言名句”被称为“蒋总统训词选读”,蒋介石这时候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像在台湾岛内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既有军事能力又有文学素养的“完美领袖”人设。

只不过这里面的事迹,基本上十件九件半都是杜撰出来的。

直到80年代末,台湾地区宣布“解禁”后,关于当年蒋介石的真实写照才逐渐被台湾人民熟知,再加上后来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大肆鼓吹“台独”,蒋介石这个曾经大力打压“台独”的人成了众矢之的。

教科书上不仅把美化蒋介石的全部改成负面的,甚至在岛内的蒋介石雕像也纷纷被破坏。

2008年国民党再次成为台湾地区的执政党后,仅仅只是把蒋介石“平反”,客观的介绍蒋介石的生平,没有过度美化也没又抹黑。

不过蒋介石因为在岛内曾经大搞白色恐怖,的形象在台湾人的心中始终不怎么好,尤其是成长在民进党教育下的台湾年轻人,一提起蒋介石无不嗤之以鼻。

蒋介石生前要了一辈子的面儿,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在百年之后的名声不仅在大陆差,在台湾更差,搞得两头不是人。

来源:苏曼说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