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书记对我们村民很负责任,种出来的沙柳都帮我们销售了!”“他敢作敢当、有魄力,我们都盼着他一直留下来!”“以前咱村是‘空壳村’,自从来了刘书记,一年能有几百万收入!”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提起村党总支书记刘二飞,村民们的夸赞质朴又真诚。
“刘书记对我们村民很负责任,种出来的沙柳都帮我们销售了!”“他敢作敢当、有魄力,我们都盼着他一直留下来!”“以前咱村是‘空壳村’,自从来了刘书记,一年能有几百万收入!”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提起村党总支书记刘二飞,村民们的夸赞质朴又真诚。
刘二飞是土生土长的乌审旗图克人,大学毕业后,当过老师、企业技术员,多元的职业经历让他既懂知识又善实践。2018年6月,他当选为乌兰什巴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成了村办企业鄂尔多斯市聚民集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头人”。
刘二飞与村民一起商讨建养猪场事宜。
乌兰什巴台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腹部,20世纪50年代起,这里一年四季风沙肆虐,自然环境极为恶劣,60%的村民选择外出谋生,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落后村”“空壳村”。
刘二飞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琢磨“如何让沙柳既固沙又生金”。一次外出调研中,刘二飞接触到了生物质产业,他敏锐地察觉到沙柳用于生物质加工的巨大潜力。2019年,在乌审旗委旗政府的领导下,刘二飞带领村“两委”班子,筹措资金530多万元,建起了一座年产能2万吨的生物质颗粒厂。这座颗粒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沙柳平茬复壮的问题,还形成了沙柳平茬、民生就业、生态循环、环境整治的利益联结机制。
刘二飞察看沙柳长势情况。
如今,生物质颗粒厂不仅回收利用了周边70多万亩的沙柳,还辐射带动了2000多户农牧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户均增收达到3000至5000元。“以前自己平茬沙柳,没有专业机械,费时费力,销售路窄,现在卖给颗粒厂,厂里统一安排平茬,就等着收钱就行了!”村民高树怀说。
“要让村民持续富起来,单靠一个颗粒厂远远不够。”刘二飞又开始整合资源拓展产业链。2020年,他投入35.8万元村集体资金,与科研企业联合研发,研发生物质热风炉、生物质圆柱热风炉等新型环保炉,已卖出1500多台。“生物质颗粒的燃烧率能达95%,燃烧值均在4000—5000千卡之间,燃烧后具有低硫低磷的优势,充分燃烧后的残留物可以作为肥料再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提及产品优势,刘二飞如数家珍。
刘二飞在劳保手套厂针织车间查看机器设备。
同年,刘二飞又立足村庄实际,依托驻地工矿企业集中的优势,建起劳保手套厂。工厂投产后,不仅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13万元,更让130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其中不乏留守妇女、低收入群众,真正把“就业岗位”送到了村民家门口。
短短几年间,全村固定资产超过了1000万元,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300万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了2.8万元。乌兰什巴台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走上了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刘二飞慰问村民。
“真的特别感谢刘书记,是他带领我们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乌兰什巴台村第四牧业社长米富宝提起刘二飞书记,眼里满是感激,“村里不管是修路、引水,还是村民就业、孩子上学,只要有问题,刘书记都第一时间帮着解决,他是真心为我们办实事。”自“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正是在刘二飞书记的带领下,乌兰什巴台村党总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走访调研、村民议事会等形式,梳理出基础设施薄弱、民生服务缺位、产业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并逐项推进整改,现如今,乌兰什巴台村已脱胎换骨,呈现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蓬勃发展、民富村强的崭新面貌。
从踏上乡村这片土地开始,刘二飞用7年的坚守与实干,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冲锋在前,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勇挑重担。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最朴实的行动,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化作了一件件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实践,也因此成了当地百姓口中当之无愧的“好书记”。
刘二飞荣获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
这份实干与担当,也让刘二飞收获了诸多认可。他先后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乌审旗十大杰出青年”,2023年在全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比武争星”擂台赛中他获现场第一、总分第四(三等奖)的佳绩。2024年获“全区乡村振兴担当作为好支书”称号,2025年更是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作为北疆楷模巡回报告会成员,他多次分享乌兰什巴台村的绿色发展经验,让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惠及更多村庄。
谈及未来,刘二飞的眼神里满是坚毅:“接下来,我要带着大伙把生物质颗粒厂做得更大,进一步扩大产值、提升产能,把产业链拉得更长、做得更优。”这坚定的话语里,藏着他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十足信心,更藏着让全村人日子越过越红火、共同迈向康庄大道的不变决心。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布音额尼尔乐 郭惠超
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