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上一则关于年轻人拒缴养老金的讨论引发全网热议。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书记郭树清直言:“年轻人不养老吗?要考虑长远,不能只顾眼前”。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养老金缴存人数首次下降,而新增领取人数却创下新高,养老金的“收支倒挂”问题正
2025年3月25日,博鳌亚洲论坛上一则关于年轻人拒缴养老金的讨论引发全网热议。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书记郭树清直言:“年轻人不养老吗?要考虑长远,不能只顾眼前”。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养老金缴存人数首次下降,而新增领取人数却创下新高,养老金的“收支倒挂”问题正成为社会焦点。年轻人为何抗拒缴纳养老金?这背后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一场关于未来信心的博弈。
年轻人对养老金的抵触,首先源于现实的生存压力。2023年城镇青年失业率一度超过20%,即便找到工作,灵活就业群体占比已达2亿人,他们需全额自费缴纳社保,而收入却难以覆盖房租、育儿和赡养老人等刚性支出。一位网友直言:“每月工资付完账单就所剩无几,哪有余钱考虑30年后的事?”。更严峻的是,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体系让年轻人担忧:未来老龄化加剧,每3个中国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年轻劳动力却持续减少,自己退休时养老金池是否早已枯竭?
制度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剧矛盾。部分地方养老金挪用、管理不透明的案例频发,导致年轻人对社保体系的公平性产生质疑。例如,城乡居民养老金仅240元/月,与职工养老金(3200元/月)相差14倍,这种差距让自由职业者感到“缴费不值”。再加上延迟退休、缴费年限延长等政策,年轻人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即时消费,“用熬夜换寿命”“活在当下”等观念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
面对质疑,德勤中国副主席吴卫军在博鳌论坛指出关键:“养老金制度的核心是复利的幂次方效应,今天的投入将在二三十年后产生指数级增长。”[用户原文]。数据显示,若从30岁起每月定投2000元,按8%年化收益计算,60岁时账户可达298万元,足以覆盖每月近2万元的养老支出。这并非空谈——我国企业年金年均收益率达6.26%,社保基金更是长期保持7%以上的回报。
复利的威力在于“时间杠杆”。以个人养老金账户为例,每年顶格缴存1.2万元,若从30岁坚持至60岁,即便按保守的5%收益计算,最终积累额可达83万元,且享受个税抵扣优惠。而若拖延至40岁才开始,每月需多缴一倍资金才能达到同等效果。正如金融专家所言:“养老储备最残酷的真相是——时间永远比金额重要。”
国家正多管齐下完善养老体系。2025年起实施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将逐步提高最低缴费年限至20年,同时推动养老金全国统筹,缓解区域性收支失衡。更值得关注的是养老金投资改革:数万亿养老基金将更多配置权益类资产,分享国家发展红利。2023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已超5%,未来通过市场化运作,资金增值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1. 社保打底:按顶格基数缴纳养老保险,30年后基础养老金可达社平工资的45%,例如退休时若月均工资1.5万元,每月可领6750元。
2. 指数基金定投:沪深300指数过去20年年化收益8.4%,每月投入1000元,30年可积累150万元。
3. 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1.2万元额度配合税收优惠,实际成本仅约8000元,长期复利下收益远超普通储蓄。
年轻人拒缴养老金的现象,本质是短期生存与长期保障的冲突。但正如郭树清警示:“放弃养老金等于放弃未来兜底保障。”国家统计局预测,到203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4亿,仅靠存款和子女赡养难以应对长寿风险。当前,个人养老金试点已覆盖超6000万人,制度优化正在加速。或许正如一位30岁程序员的选择:“每月定投2000元,10年本金24万已增值到38万——时间会奖励坚持的人。”
来源:康康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