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一女子确诊艾滋病,流泪不止:“早有异常,我没有重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9 17:30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1.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年第5期,《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控策略》

2. 国家疾控局《2023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

3.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第41卷第2期,《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展与策略》

4. 《传染病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教材

5.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www.chinacdc.cn)

她的体检报告上,那个红色标注的“阳性”字样,像一颗子弹,击穿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就像冬天的雷,不会落在自家屋檐。

可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猝不及防,让人措手不及。

她不是“高危人群”?

这名确诊艾滋病的女子,来自广西南宁,30岁出头,普通白领,日常生活简单,谈不上什么“乱交”或“吸毒”行为。

她不是大家传统印象中的“高危人群”,这也是她迟迟未警觉的原因之一。

“我只是偶尔感冒、乏力、月经有点紊乱,谁能想到那是艾滋病的早期信号?” 她哭着说。

医学上,艾滋病的确有一个“潜伏期”,可长达8-10年,甚至更久。

这期间,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只是一些非特异性的“身体不适”:反复感冒、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盗汗……这些信号太容易被忽略了。

根据国家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感染者中,约有40%是在发病后才被确诊,这意味着防控的“时间窗口”早已悄然关闭。

“我有一位朋友”,她的故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曾接诊过一位女性患者,小文,33岁,来自桂林。她因“反复低烧、脸上长疱疹”来就诊,初步诊断是免疫系统出问题。

我们建议她做个全面检查,包括艾滋病抗体检测。

她当时很不解:“我一个家庭主妇,怎么可能得那个病?” 但为了排查,我们还是坚持做了。

一周后,结果出来,她感染了HIV。

她的丈夫在外务工,曾有过“应酬”经历,却从未透露过。

“我以为他只是抽烟喝酒,没想到……”小文眼神里的绝望,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

艾滋病,并不只是某类人群的“专利”。

它可以藏在看似普通的生活里,悄无声息地靠近你。

你以为的“艾滋病症状”,其实很容易混淆

很多人误以为艾滋病只有“皮肤烂、瘦如柴、眼窝深陷”这些典型症状,其实那是发展到后期——获得性免疫缺陷期(即AIDS期)的表现。

在感染初期,症状往往很轻,甚至可以“零症状”。

以下这些,都是艾滋病初期常见但容易被忽略的“信号”:

· 反复咽喉痛、口腔溃疡

·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 持续两周以上的低热

· 夜间盗汗、皮肤瘙痒、湿疹样皮疹

· 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腋下、腹股沟)

尤其是女性患者,有时会出现月经紊乱、反复阴道炎、宫颈糜烂不愈等表现。

很多时候,病人在妇科反复治疗却始终无效,根源其实在于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她为什么会感染?“安全感”有时候只是错觉

那位广西女子最终坦白,她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离婚后认识了一位男友,对方看起来“文质彬彬、干净体面”,她从未怀疑过他。

他们没有做过全面体检,也从未使用安全套。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目前我国异性传播占全部新发感染的94.5%

艾滋病早已不是“同性恋”或“吸毒者”的专属标签,而是频繁出现在普通的异性关系中。

“熟人社会”是最大的盲区。你对一个人的信任,往往不是建立在医学事实之上,而是主观判断。

这就给艾滋病传播留下了缝隙。

“抗病毒治疗”不是特效药,但它真能救命

很多人一听“艾滋病”,就觉得等同于“死刑”。

这其实是个巨大的误解。

目前,艾滋病虽然无法彻底治愈,但可以长期控制。

我国对HIV阳性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使用的是“鸡尾酒疗法”——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据《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年数据,坚持规律服药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寿命接近普通人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病毒不可测 = 基本不传播”。

但这套疗法有两个前提:

1. 早发现:越早发现,免疫系统损伤越小;

2. 坚持服药:一旦中断,病毒会反弹,甚至出现耐药。

所以,被查出阳性并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一种新的开始——一个需要责任与坚持的人生。

大家对艾滋病最大的几个误区,得掰扯清楚

误区一:只有“乱搞”的人才会得艾滋病?
错。

现在的主流传播途径是普通的异性性行为。只要有性行为,就有风险。

不是你“干净”就没事,对方是否感染你并不知道。

误区二:艾滋病会通过共用餐具、拥抱传播?
错。

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极易失活,不会通过唾液、汗液、拥抱、握手、共用马桶等方式传播

误区三:得了艾滋病活不了几年?
这已经是“上世纪”的认知了。

现在抗病毒治疗技术已非常成熟,只要早治疗、坚持服药,许多感染者可以活到七八十岁。

也许你觉得“那种病”离你很远,但它可能就在你身边

我曾接诊过一个25岁的男孩,阳性。他哭着说:“我只和一个人发生过关系。”但他不知道,对方有过多个性伴侣。

信任不是保险,安全才是盾牌。

无保护性行为,是在用命赌博。

建议每一位成年人,尤其是有过性行为的人,至少每年做一次艾滋病检测。

国家卫健委也在大力推广“自我采样”与“匿名检测”,保护隐私,不用担心歧视。

别等到“确诊那天”,才想起那些忽略的信号

我们总是习惯性忽略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直到它们变成不可逆的打击。

广西这位女子的故事,是一记警钟:艾滋病不是别人的故事,它可以是身边的现实。

防艾,不是谈性色变,而是知而不惧,防而有道。

请记住:一时的忽视,可能是永久的代价;一次的警惕,也许是人生的转机。

愿你我都不再用“流泪”来换“警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健康小助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