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的9月4日,中东的天空再度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也门胡塞武装透过官方渠道发表了一份重磅声明,宣称其麾下的火箭部队在这一天成功执行了一次目标直指以色列的精准军事打击行动。声明写得非常详细,言之凿凿地指出,在这次精心策划的行动中,胡塞武装动用了其拥有的“祖法
当地时间的9月4日,中东的天空再度被紧张的气氛所笼罩。也门胡塞武装透过官方渠道发表了一份重磅声明,宣称其麾下的火箭部队在这一天成功执行了一次目标直指以色列的精准军事打击行动。声明写得非常详细,言之凿凿地指出,在这次精心策划的行动中,胡塞武装动用了其拥有的“祖法尔”型弹道导弹,这把“利剑”瞄准的靶心,正是以色列经济命脉和交通枢纽象征之一——坐落在人口密集的特拉维夫附近的本·古里安国际机场。
当地时间2025年9月3日,从以色列阿什凯隆眺望,以军称拦截一枚从也门方向发射的导弹。
声明更是斩钉截铁地强调,导弹不仅成功飞越了漫长的距离,更准确命中了预设目标, 而一向以技术先进著称的以色列“铁穹”防空系统,连同可能部署在该地区的美国反导拦截资产,此次均未能成功实施有效拦截!胡塞武装称这次打击造成了实质性后果:机场的正常航班运行受到严重干扰而被迫中断,巨大的冲击波和突如其来的威胁感,迫使当地部分惊慌的民众以及机场工作人员,在刺耳的警报声中匆忙躲进了就近的防空掩体寻求庇护。
本·古里安国际机场(资料图)
胡塞武装在声明中毫不掩饰地说明了此次行动的“动机”——这是对以色列近期不断对其控制区域发动的“袭击”做出的明确回应与报复。不仅如此,该组织还将枪口抬高,把此举定位为对当下加沙地带仍在持续遭受以色列猛烈军事打击和平民饱受严苛封锁之苦的一种强烈姿态展示,一份具有威慑性质的“初步回敬”。
截止目前,以色列国防军(IDF)官方和美国五角大楼方面尚未就胡塞武装的这次袭击声明作出任何形式的正式确认或回应。然而,这份来自也门的“战书”,已然在中东乃至更大的国际政治舞台上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们把镜头拉近,看看这次行动的主角——“祖法尔”型导弹。这可不是什么土作坊的粗糙武器。它是胡塞武装近年来在中东战场上频频亮相的远程打击利器之一, 代表着该组织武器库中的尖端力量。被外界许多军事观察家归类为近程弹道导弹(SRBM),其最大射程保守估计在400公里左右,有些型号改进后甚至更远,足以覆盖以色列南部核心区域。它的设计思路并不追求绝对的高精度(这点与造价昂贵的中远程导弹不同),而是在相对可靠的前提下,实现低成本、能批量发射和大范围威慑。
特别是在去年年底及今年初围绕着红海航运安全的“封锁战”中,“祖法尔”及其类似系统不断袭扰航道和沿岸目标,让多国联军相当头疼,证明了其作为非对称作战武器的实用性和战场穿透力。 胡塞武装声称其成功突破了以美拦截系统,无论最终细节如何,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心理威慑价值,对以色列后方民众安全感的打击是真实存在的。
再看这场袭击背后交织的地缘政治博弈,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胡塞武装绝非无源之水。长期以来,它被广泛认为是伊朗在中东精心编织的所谓“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南方战略支点。伊朗对其在武器、技术、训练甚至部分战略协调方面的支持,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虽然德黑兰当局通常不会第一时间公开承认对代理人行动的直接指挥,但外界普遍解读,像此次这样直接跨越万里攻击以色列本土心脏地带的高风险行动,很难想象没有德黑兰某种形式的首肯或技术支援保障。
胡塞武装此时出手,绝不仅仅是为了报复以色列对其自身的零星炮击或空袭(以色列对胡塞在也门北部目标的打击从未完全停止,但烈度有限),其更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明显指向持续紧张的加沙局势。加沙的战火已熊熊燃烧了数月,巴勒斯坦平民的伤亡数字触目惊心,人道主义灾难空前严峻。胡塞武装以“支持加沙兄弟”为名发动袭击,实质上是在向以色列施加“釜底抽薪”式的战略压力,试图通过在以色列本土制造恐慌和损失,牵制其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资源与精力,甚至逼其停火。 这种“围魏救赵”的策略,正是代理人武装和“抵抗轴心”体系的典型应用。
目标锁定本·古里安国际机场这一举动,在象征意义和战术意图上均堪称“精准毒辣”。这里不仅仅是全球旅客进入以色列的主要门户,更是以色列经济、科技与国际交往最耀眼的一张名片。想象一下导弹落在一个国际知名大机场带来的全球头条效应,无疑比击中其他军事目标更具轰动性和心理冲击力。更重要的是,这个机场繁忙的航线维系着以色列至关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国际商务合作与旅游业——这些都是这个国家立足的关键命脉。成功的袭击,哪怕只是造成短暂停摆,对以色列国家形象、安全信誉和投资者信心造成的隐形伤害可能远超爆炸本身。
胡塞武装显然期望:让特拉维夫的居民感受到战争逼近的寒意,让全球旅客对这个“新创之国”(Startup Nation)的安全环境打上问号,从而在国际舆论场上打击以色列,并为哈马斯领导的加沙抵抗提供某种程度的“战术策应”。以色列的“铁穹”系统拦截率在高烈度饱和攻击下确实曾被质疑,但这次胡塞的单发(或少量)导弹突防声明,若属实,更是敲响了新的警钟:敌人在进步。
这种跨越地理屏障的远程导弹攻击,清晰地标识着巴以冲突的外溢风险正在爆炸性地升级, 其烈度和范围已超出传统的加沙-西岸-以色列交界区域。战场正变得无比广阔,从地中海东岸延伸到阿拉伯半岛西南角也门的崇山峻岭。这种“战线拉长”的模式令人无法不联想到去年十月哈马斯大规模突袭后,黎巴嫩真主党在北部边境的大规模炮击与袭扰,伊拉克的亲伊朗民兵对美军基地的火箭弹和无人机攻击,乃至更早之前沙特的石油设施也曾成为也门胡塞导弹的靶标。
伊朗精心布局多年的“包围网”策略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利用多个地区代理人武装在不同战线、用不同武器对以色列及其中东盟友(特别是美国基地)发起攻击,使其腹背受敌,疲于应对。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耗战策略,旨在动摇美国的干预决心,并迫使以色列为多线防守付出高昂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成本。 胡塞此次跨越2000多公里的袭击,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强烈信号——只要加沙战火不止,任何看似遥远的后方,都可能不再安全。
这种持续的、多点开花的攻击,对中东本来就脆弱的地缘政治平衡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以色列承受着巨大的国土防御压力,被迫调动昂贵的防空资源来应对这种“低成本、高不确定性”的导弹和无人机骚扰, 其国防预算和经济资源像被持续不断地放血。更重要的是,这种袭击持续刺激着以色列国内本已紧绷的民族情绪,使得极端强硬派在政府决策中获得更高的权重,更难在加沙问题上作出实质性让步——这无疑会延长加沙的苦难,形成一个危险的恶性闭环。红海航运的风险也因此急剧提升,胡塞武装早已展示过封锁曼德海峡的能力,这次对以腹地的打击只会增强其威慑力,增加保险费用和国际海运成本最终由全球消费者分担。虽然国际油价在短期对单一事件的直接反应可能有限,但地区冲突若长期化、深度化加剧的阴影,将是悬在全球能源市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必须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与汹涌蔓延的战火,唯一可行且符合地区长远利益的方案,仍是立即无条件停火止战。 冲突各方都应遵守国际法和国际人道法的基本要求,把无辜平民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
国际社会,特别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必须展现出超越口头呼吁的行动力,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迅速、畅通、大规模地送入被彻底封锁的加沙。 水和食物是生存的基础,药品是救命的稻草,没有它们的持续保障,谈论任何政治解决方案都是空谈。中东这个饱经沧桑的“火药桶”,其引信是否能被果断掐灭,考验着各方、甚至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智慧与勇气。
来源:星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