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象中,快餐店是最讲位置的,因为快餐店的差异化比较小的,除非你价格特别便宜,很少人会特意绕着路去吃。
前天晚上在温州徐老板店里直播,看商圈时,他带我们去看了一家店:一家位置偏,但是生意很好的快餐店。
印象中,快餐店是最讲位置的,因为快餐店的差异化比较小的,除非你价格特别便宜,很少人会特意绕着路去吃。
问徐老板这个店有什么特别,他说:虽然是个快餐店,但是有服务,你看,桌布都是一客一换的。
第二天中午,冒着可能赶不上高铁的风险,带着好奇,去现场体验了。这就是好店的魔力吧。
店开在万象城的外围,属于商圈的背面,门头不在人流动线上,能见度不高。第一次来这里,如果不是有人特意带我去,很可能就会错过。
我边走边想:这样的位子,客流天然少了一截,但到了以后才发现多虑了店门口搭起了一个大棚,里面摆了十几多张桌子,满满当当坐着人。能把棚子撑起来,说明一个事实——店内早已容纳不下,外摆成了必需。
再对比一下同一条动线上的其他餐厅:有些位置更好的店,里面只有零星几桌客人。我心里在想,这个店到底有啥魔力。
第二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收银。
在大多数快餐店,流程是:取完菜,排队收银,结账后找座位。结果就是,高峰期往往堵在收银台,一旦收银员慢一点,整条队伍就停滞。
但在这里,你拿好饭菜后,不用停在收银台,而是直接去找座位坐下。过几分钟,会有收银员拿着手持POS机走过来,现场帮你算账收钱。
我当时就想到一句话:快餐最大的敌人是排队,这里通过流程设计,把排队这个痛点化解了。
快餐店通常给人的印象是桌面比较脏。有人吐骨头,有人洒汤水,哪怕服务员拿抹布擦过,上面还是留着饭粒和油迹。很多讲究点的客人,还得自己拿纸巾再擦一遍。
但在叶氏兄弟,我亲眼看到:一桌客人刚走,服务员立刻把桌布整块撤下,换上一块新的白桌布。动作麻利,时间并不比擦桌更久,但效果完全不一样,体验也更好。
那一刻我产生的感受是:这就像住酒店时看到新床单一样,干净、安心。
这件小事的价值在于:
它把“卫生”从隐性要求,变成了显性体验;它不仅是干净,更是一种体面。对于一家快餐店来说,这是非常少见的。在店里坐下后,我还观察了一会儿。服务员比较多,所以响应比较快速。比如有一桌客人催菜,几十秒后就上来了。
我吃完后,感觉口渴,问有没有汤或水。服务员说没有汤,但主动提出:“要不要我给你泡杯茶?”
没多久,她真的端来一杯红茶,还特意说:“这是85度的红茶,不烫。”
快餐能做到这一点,完全超出了预期。它传递的信息很清楚:我们虽然是快餐,但我们也在意顾客体验。
很多快餐店只能满足个人就餐,适合一个人随便吃一顿。但这个店,除了快餐打菜以及小碗菜,还能现炒。
我走到一边,看到几十份已经配好的原材料,标着菜名和价格。顾客可以直接点,厨师现炒。
这种设计带来了两点价值:
对个人:继续保持快、价低的特点;对多人:可以点现炒大份菜,喝酒、聊天,满足小型聚会需求。这个店的客单价你知道多少吗?43块。这不像是个快餐店吧,基本就是小型炒菜店客单价了比普通快餐高一截。能做炒菜就是原因。
快餐线保证翻台,现炒线抬高客单。
我点了一份花菜,8块钱,份量足,味道清爽;又尝了一份蟹,价格60元,这本来就是高价原料,不算贵。来了温州,总要吃点海鲜嘛,也算是犒劳自己吧。
整体来看:
顾客的评价集中在“实惠、干净、味道稳”。这和我的感受完全一致。
体验完之后,我最深的感受是:这虽然只是一家快餐店,但它做出了差异化。
快餐在大众认知里,就是便宜、快,缺乏服务和氛围。但这个店在几个细节上突破了低预期:
服务感:热情的阿姨、先坐后付、员工随时响应;卫生感:白桌布一客一换,让干净看得见;场景感:既能一个人快吃,也能几个人小聚。这些动作不复杂,但组合起来,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体验。它没有靠装修、没有靠噱头,而是通过流程和细节,让人觉得这不是随便的快餐,而是值得记住的快餐。
任何业态,只要敢在基本点上深挖,就能形成差异化。
来源:开店笔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