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是营销费用激增,京东营销支出飙升至270亿,同比暴增127.6%;美团该项支出达225亿,同比增长51.8%;阿里也投入531.78亿元,同比增长62.6%。
几个月前,京东突然上线外卖业务并推出百亿补贴,掀起了外卖大战。
随后,美团、阿里、京东三巨头的竞争全面升级。
每天眼睛一睁就是满减,还有网友戏称,再这样打下去,先不说观战谁最后成为赢家,我们要先被喝成糖尿病了。
不过最近从财报的数据来看,已经在三巨头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是营销费用激增,京东营销支出飙升至270亿,同比暴增127.6%;美团该项支出达225亿,同比增长51.8%;阿里也投入531.78亿元,同比增长62.6%。
据交银国际测算,仅2025年第二季度,这三家公司在外卖领域的投入就达到250亿元。
利润方面,也是大受影响,京东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50.80%至62亿元。
美团更惨烈,净利润为3.6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6.8%;刨除股权激励、投资收益等因素影响后的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减少89%至14.93亿元。
只有阿里实现净利润423.82亿元,同比增长76%,看着亮眼,主要是由于所持有的股权投资按市值计价的变动,以及处置旗下土耳其电商平台Trendyol本地生活服务业务所产生的收益。
从市场份额来看,以前美团是妥妥的大头,京东入局之后,却被阿里抓住机会增长。
瑞银的报告显示,美团市场份额从竞争前的85%降至当前的65%,饿了么份额则从13%飙升至28%,京东占据7%。
阿里这边,借由外卖带来的流量,淘宝的日活用户、用户参与度和淘宝商家的线下成交额都有增长或者改善。
过去美团依靠市场版图获得了绝大多数利润,虽然目前仍保持领先地位,但市场份额的变化会造成重大挑战。在财报会上,王兴表示,美团会优先考虑增长而非盈利,以保持领先地位。
在下一阶段的大战中,美团能否守住现在的位置,阿里京东能不能继续抢占份额,三分天下,都不好说。
回头来看,为啥阿里突然“翻了身”呢?
从二季度报告看,阿里不仅在电商和即时零售上有了起色,更关键的是,在大火的AI投资上,也交出了不错的答卷。
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阿里便有意收缩自己的非核心业务,而把重点放在电商和AI上。
本季度阿里在AI+云的Capex投资达386亿元,Capex(Capital Expenditure),也就是资本性支出,指的是一家公司为了建设和维护用于AI和云计算服务的物理基础设施而投入的资金。
过去四个季度,阿里已在AI基础设施及AI产品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1000亿元。
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投入正开始产生回报。云智能集团本季度表现突出,收入同比增长26%。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成为推动增长的核心动力,没让外卖烧的钱影响到利润。
阿里云是国内最早也是唯一开源自研大模型的大厂,2019年,阿里云开始研究布局通义千问大模型。
阿里云不仅是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厂商,也是中国大模型开源力度最大的公司,通义千问大语言模型已衍生出超过14万个模型,全球下载量破4亿次。
很多人原来觉得阿里就是个网购的,对其AI这块感觉不大。
再加上阿里不仅要面拼多多对下沉市场、全球化电商的争夺,也需要面对美团对本地生活的深耕,还有抖音的直播电商m所以市场上各种负面评价,说增长乏力、守旧落伍、被后浪拍在沙滩上的都有。
23年,芒格在参加Daily Journal年会时,他回顾了对阿里巴巴的投资,“我认为阿里巴巴是我所犯的最糟糕的错误之一。在思考阿里巴巴时,我被它在中国互联网上的地位所吸引。我没有停下来意识到它仍然是一个该死的零售商。”
实际上还是觉得阿里没有更强的护城河和稳定的盈利能力,可惜的是老爷子没能看到阿里翻身的那天。
现在阿里在电商和AI投资上都表现得不错,风向又变了,大家又说美团门槛低、血条不够厚,说阿里云已形成中国最完备的AI基础设施产品及服务,就像不能把特斯拉看作是汽车公司一样,阿里巴巴看来不应该按照电商公司去估值,而是要参照亚马逊,这是一家有AI的科技公司了。
只能说,个股的评价向来反转很快。
曾经阿里做芯片也遭受质疑,在今年初国产替代的势头上来的时候,评价才开始改变。
就像泡泡玛特,大火之后,每一位投资人对王宁都充满溢美之词,性格沉稳,话不多,喜怒不形于色,拥有“消费创业者”的许多优良品格。
但在泡泡玛特默默无闻的时代,投资人的评价是:学历平平,没正经上过班,说起话来表情平静、没感染力,团队也没精英。
其实更多是一种成功学叙事,对过去经历的重新定义,也是一种唯结果论。
当下看,在AI方面,阿里或许有巨大的潜力,但也有面临挑战,怎么样把AI技术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价值、如何应对国内外科技巨头的竞争等。
这让我们再次看到,个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舆论的先后反转,就是这种不确定性的直观体现,即便我们觉得这些巨头很强了,但巨头间也一直不断比拼追赶,他们之间竞争没有谁的永远的领先,常常是“攻守之势异也”。
阿里能在这一阶段领先,也可能会在下一阶段被吊打,未来还有很多未知的事情发生。
所以还是那句,如果不是真对某个公司研究透彻,并且很容易被舆论左右影响投资决策的话,还是谨慎碰个股,投指数会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
来源:理财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