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奔波在田间地头、引领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到扎根村落巷陌、倾听群众心声的“贴心人”,回河街道的第一书记始终怀揣初心、肩扛使命,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他们以具体行动深刻诠释着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第一担当”的丰富内涵,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排头兵”。
从奔波在田间地头、引领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到扎根村落巷陌、倾听群众心声的“贴心人”,回河街道的第一书记始终怀揣初心、肩扛使命,以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他们以具体行动深刻诠释着新时代基层工作者“第一担当”的丰富内涵,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排头兵”。
榜样领航树典范
多元融合谱新篇
为激活第一书记队伍的“头雁效应”,回河街道以机制建设为抓手,开展“第一书记服务联盟”等工作推进会7期,搭建“抱团发展”协作平台,在凝聚工作合力的过程中,共同探索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与基层治理创新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多元活力。同时,街道注重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第一书记在产业培育、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的鲜活事迹,精心策划并展播回河街道“身边的榜样”第一书记专题栏目,以真实故事传递奋进力量,在辖区内营造“比学赶超、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此外,为立体化呈现产业振兴实践成果,街道精心拍摄微视频《乡村振兴出“菜”路》,邀请第一书记出镜分享,从优质品种的选种育苗、科学规范的田间管理,到精准高效的市场销售,全方位拆解产业发展全流程,生动剖析特色产业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的振兴新模式,为更多村庄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样本。为拓宽发展视野、汲取先进经验,第一书记还主动“走出去”,赴诸城、商河、章丘三地开展学习考察,重点调研林下经济培育、榛子规模化种植等特色产业项目,在对标先进中理清发展思路,进一步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品牌强农促振兴
文旅融合拓富路
回河街道第一书记始终将“品牌化”作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不断强化品牌宣传与市场对接效能。积极组织参与济南市夏季“黄河大集”启动仪式暨济阳区“好客回河 盛夏之约”农产品推介会等各类特色活动3次,借助平台流量优势集中展示辖区优质农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达7万元,有效提升了回河农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认可度。其中,第一书记张晨硕主动担当“家乡代言人”,出镜拍摄《遇见举人王》宣传片,镜头既聚焦举人王村蓬勃发展的蓝莓产业,展现从种植管护到采摘销售的全链条产业风貌,又深度挖掘卢氏故居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产业特色与文化内涵有机融合。依托宣传片的传播效应,结合“好客回河‘莓好时光’”蓝莓消费季、举人王啤酒音乐节等系列活动,成功带动蓝莓等农产品销售额超100万元,同时进一步擦亮“蒿庵故里”城市IP,实现“产业增效”与“文化增值”的双向赋能。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第一书记还牵头创建电商直播基地,先后打造小何E站直播中心、寨子村扶农助农直播间2个特色直播阵地,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的模式,累计开展直播带货活动4次,吸引众多网友关注下单,累计实现销售额2万余元,为农产品打开线上销售新通道,为农民增收开辟数字新路径。
党建引航产业旺
联村共建惠民生
回河街道第一书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与民生服务效能。在产业培育方面,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村联动”发展模式,统筹南吴、西吴、张高等村的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联合发展林下经济,重点推广赤松茸种植、金蝉养殖项目,通过规模化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同时,聚焦高端蔬菜种植与大宗蔬菜批发两大核心板块,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成功引进马家沟芹菜、甜蜜糯玉米等6种优质农产品,在大杨村、中杨村等8个村庄推进集中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60亩,年产量稳定在130余万公斤。近两年来,累计向合作单位供应优质蔬菜180余万公斤,实现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真正达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强”的目标,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民生改善领域,第一书记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今年以来,积极筹措150余万元上级扶持资金,全力推进民生保障实事:累计修建进村生产路2000余米,解决村民“出行难、运输难”问题;修复村内100余盏路灯,让村庄夜晚“亮起来”,保障村民夜间出行安全;提升改造1500余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配备休闲娱乐设施,为群众打造休闲健身、文化活动的新阵地,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济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