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废弃秸秆在衢江区经历着华丽蝶变。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衢江区建设菇乐农业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项目,通过“秸秆收储—工厂化育菇—菌渣高效还田”生态循环模式,构建秸秆全链条利用机制,将原先的“生态包袱”转化为“资源宝藏”。
近年来,废弃秸秆在衢江区经历着华丽蝶变。为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衢江区建设菇乐农业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项目,通过“秸秆收储—工厂化育菇—菌渣高效还田”生态循环模式,构建秸秆全链条利用机制,将原先的“生态包袱”转化为“资源宝藏”。
近日,在衢州市菇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里,工人正将发酵好的基料铺上菇架,再转入无菌库房,室温调至20摄氏度后,就可种上赤松茸。这些看似寻常的“土壤”,是水稻、玉米和大豆等秸秆,经粉碎调配成的“营养餐包”。
“我们把不同的秸秆配比完后,再经加水预湿,通过不断翻堆,让其均匀发酵。在开始播种之前,我们最少要翻四五次堆,播种完以后大约一个月左右就会长出蘑菇。”公司负责人陈建飞介绍。
秸秆一直以来是菌菇类的重要基料之一。该公司原先以种植金耳为主,种植一平方米的金耳,需要用30斤左右的秸秆。2024年,企业获省财政资金扶持,打造衢江区菇乐农业农作物秸秆产业化利用项目,总投资570万元。建设了秸秆收储仓库及秸秆基料试验车间,购置秸秆发酵床、恒温机组、数字化控制系统等设施设备。在依托项目建设的同时,该公司也凭借技术上的优势,引进种植了赤松茸,它的生长不仅对秸秆消耗量大,还不“挑剔”秸秆的种类。
“从去年开始研究赤松茸,其用秸秆量比较大,一般都在90%以上。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我们会将水稻、玉米、黄豆、油菜等不同类型的秸秆,按科学比例进行调配。”陈建飞说。
目前该公司已种植赤松茸600平方米,实现全年3-4季的生产周期。陈建飞算了一笔经济账,消耗一吨秸秆种植赤松茸的成本为700多元,最高在1300元左右,但赤松茸销售旺盛,国内外需求大,经济价值高,盈利还是可观的。
今年,在赤松茸量产后,公司年利用秸秆量可超1200吨。废弃秸秆变成培育菌菇的“宝料”之后,其菌渣内含有各类养分,可转化成有机肥高效还田,增强土壤活力,形成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
眼下,菇乐农业还尝试将茭白秸秆补充到基料中,开发研究赤松茸秸秆蘑方,以食用菌产业共富模式,带动老百姓一起种植赤松茸,进一步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农户可利用大棚、闲置房屋等空间,放置菌块。只需维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菌块便可出菇。通过推广这一模式,有望实现对全区乃至全市秸秆的全面回收利用,既能为农户开辟新的增收途径,又能有效解决秸秆处置难题。”陈建飞说。
文字丨叶晓轩
图片丨吴春义
编辑丨叶轲涵
一审丨余慧仙
二审丨舒勤
三审丨徐芳
温 馨 提 醒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点“在看”的,会慢慢收不到推送。如果您还想看到我们发布的权威信息,请将“衢江发布”加为星标,每次看完后别忘记点下“在看”和“赞”。↓ ↓
来源:衢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