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充斥“伪命题”的编剧圆桌对话 | 记者观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9 12:26 1

摘要:七八年前短视频崛起,四五年前微短剧悄然走红、去年开始更是势头正猛。短视频也好、微短剧也罢,都是基于21世纪以来的重大发明,高速互联网、3G、4G、5G、智能手机等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感受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爱奇艺创始人、首

七八年前短视频崛起,四五年前微短剧悄然走红、去年开始更是势头正猛。短视频也好、微短剧也罢,都是基于21世纪以来的重大发明,高速互联网、3G、4G、5G、智能手机等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让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地感受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更是在本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开幕式当天的主体演讲中一语中的地谈到——“社会在变、行业在变,技术也在变,所以要动态地看我们这个行业。”长剧集创作也概莫能外。

据记者了解,当下短视频平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5秒完播率”。在算法视角里,我们对于一个东西的注意力只有5秒,短视频祭出了比微短剧还要短平快的大脑“规训”。长视频所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微短剧的冲击。在这种变动不居的环境下,一些从业者慌了,是追风而行还是找到自身独特的价值所在,这是所有善于长叙事者共同需要面对的课题。

昨天上午,记者早早来到内容创作破局力与生长力论坛现场,论坛的其中一环,便是“编剧如何对抗注意力速朽时代的来临”圆桌对话。乍一看题目,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长剧集焦虑气息。对话嘉宾不仅有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王娟,还有《文艺报》长期关注的一线优秀编剧赵冬苓、王小枪、秦雯、袁子弹。圆桌对话由《影视独舌》创办人李星文主持。

主持人接连抛出的两个问题,一个有关“叙事提速”,另一个有关“情绪价值”,两个问题虽锐利,却是拳头打在了棉花上。

当被问及“选剧时是否会有意识选择快速叙事的剧目”,王娟表示,从日常工作表现来讲,在是否要加快叙事节奏这件事情上自己和团队并没有那么纠结,反而在挑选剧本时,首要看重的是剧本讲述的故事是否是过往没见过的、有一定新鲜度的故事和人物。与其说叙事节奏快慢,不如说有效性够不够。“比如悬疑剧,我们反而会看重人物的塑造和叙事逻辑,不需要它的叙事节奏过快。我们在评估剧本时会考虑有效性够不够,15分钟可以讲明白的事,就不需要25分钟,还是要回归艺术创作规律本身,把故事讲好、出新。”

编剧嘉宾对于“叙事提速”话题也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一味的快并不意味着一定就好。赵冬苓谈到,《漫长的季节》就不快,但是很多人喜欢。节奏快可能是观众的一个诉求,但是观众有各种各样的诉求。观众需要快节奏强刺激,也需要深入沉浸体验。编剧要学会的是在固定时长里,尽可能提供有效戏剧冲突和细节。

王小枪认为,观众“喜新厌旧”大于“喜快厌慢”。编剧写任何一个题材,都要考虑如何进行局部的创新,尽可能提供给观众一个别人没有见过的叙事角度,这比一味追求叙事速度更重要。

让秦雯感到懊恼的是,最近一些送到她手上的剧本,多通过不停堆积事件来“提速”,有时候十几个人同时出来发生了十几件事,秦雯表示,这会成为另外一种被弃剧的可能。

袁子弹认为,与其说长剧同其他文艺样态共同争夺观众的注意力,不如说是争夺抵达人心的能力。“我们不是在和微短剧竞争,我们是在和所有具备抵达人心能力的作品竞争。谁更能抵达人心的幽微处,谁就能抢夺到注意力。”袁子弹特别强调了克服创作惯性的重要意义,值得业界反思。“长剧出来一段时间了,大家可能有很多创作经验与创作惯性、定式,比如长剧的创作真的需要这么漫长的流程吗?虽然长剧确实投资大、风险大,但真的需要这么多人给出意见吗?编剧如何有效采风、有效创作,谁来判断这个创作是有效的?……长剧也是动态发展中的事物,不要认为长剧就只有目前这一种形态和制作方法,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可以为我们所用”。

第一个关于“叙事提速”的问题被质疑为伪命题,现场观众不禁为台上的主持人捏了一把汗。主持人再度发问,“都说要给观众提供情绪价值,大家如何理解情绪价值,又是如何呼应情绪价值的呢?”

台上的王娟笑谈,这确实是个伪命题。比起情绪价值,她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用户的情感诉求。她还谈到,编剧的情感表达不能一味向下,比如去迎合某种“丧”“躺平”的心态,还是要向上,给人以明亮、希望。

“我觉得情绪价值更是一个伪命题了,真的。”赵冬苓的坦率发言引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她表示,“情绪价值”不在人的艺术创作范畴,那是AI的优势,它太能够提供给人类情绪价值了。编剧提供的是人生体验,从而在观众那里赢得共鸣。“提供情绪价值实际上是把观众矮化了,是我投喂你,把观众当作宠物,投喂强烈的爱、强烈的恨,编剧和观众不再是平等的关系。所谓提供情绪价值,你把观众放在什么地方?”

王小枪同样没能把这一话题引入“既定轨道”,在他看来,情绪价值这个词应当替换为共情,求一个编剧和观众情感的最大公约数。编剧只有往人物内心走得更深,才能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秦雯也更加看重把人物做好。“我的戏里群像戏会比较多,我更在意观众是否能够在其中看到自己、看到熟悉的人”。电视剧的长度决定了,人物是要有陪伴感的。秦雯还提供了一个判断人物能否赢得共情共鸣的好方法,“在我实际创作过程中,较早看到剧本的肯定是创作团队的人,例如制片人、导演、演员等,看他们的反应就知道人物是否立住了。如果团队的伙伴跟你聊很多,说这个人如何那个人如何,身边有个谁谁谁也是这样,你就知道人物立住了。如果他只是说这个节奏快了还是慢了,讲得很机械,你就知道还不到位。一旦我们可以共情并相信这些人物,那么这些人物也一定会被观众所共情、所相信”。袁子弹认为,精准把握观众的情绪价值是不可能的。她会关注当下的观众喜欢什么,但更多是会看自己能够提供什么,哪些东西在其内心产生共鸣。

这场编剧圆桌对话设置的“伪命题”或许是主办方有意而为之,它至少回应了“算法”视角下的业界关切,大家通过这场精彩对话感受到,优秀的创作从来不是对速度的争夺,而是对人心的争夺,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走出自己的节奏是高手;优秀的创作也从来不是情绪的投喂,而是捧出一颗真心等待回应,与观众做平等对话与交流。

来源:文艺报194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