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民:记忆从未褪色 烽火照见青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5 09:09 1

摘要:9月1日,夕阳透过窗户洒进阳台。96岁的刘效民坐在椅子上,精神矍铄,一边整理着抗战纪念章,一边娓娓道来那些硝烟弥漫的岁月。尽管年近期颐,他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仿佛时间的河流从未冲刷掉记忆的棱角。

刘效民老人近照

9月1日,夕阳透过窗户洒进阳台。96岁的刘效民坐在椅子上,精神矍铄,一边整理着抗战纪念章,一边娓娓道来那些硝烟弥漫的岁月。尽管年近期颐,他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仿佛时间的河流从未冲刷掉记忆的棱角。

“我是1943年8月参加革命的,那一年我14岁。”老人的声音沉着而有力,仿佛一下子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80多年前的鲁西南大地。

背着被子上学去,革命中学即战场

1943年,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在冀鲁豫边区鲁西南地区,中共组织创办了齐滨中学(后改称“冀鲁豫边区第三抗日中学”)。曹县韩集镇刘岗村人刘效民作为第一批学员,从此踏上革命道路。

“那时候上学就像部队行军,每人背着被子、一个布书包,说走就走。”刘效民回忆,学校没有固定校舍,日军扫荡时,学校就会立即解散,外地学生由当地党组织安排“认干亲”,分散隐蔽到老百姓家中。

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学习从未停止,革命的火种也在学生们心中愈燃愈烈。没有桌凳,席地而坐便是课堂。没有教材,教师口授便是课本。他们学得更多的是抗战形势、党的政策、群众工作方法等。刘效民坐正了身子,缓缓地说:“那不是普通上学,那就是参加革命。”因为当时学生们的危险无处不在——他清晰记得,两名同学在曹县东南宣传抗日时被日军抓捕,惨遭活埋。“那时候就知道,革命是真的要流血牺牲的。”老人语气严肃,神情凝重。

忆“水牢惨案”,以行动缅怀英烈

1943年秋,日军采取远途奔袭战术,趁夜包围刘岗村。当时刘效民正在家中帮忙秋收,听到炮声就知道“坏了”。这次扫荡与以往不同,日军专门抓捕青壮年,认定他们是八路军。

刘效民随千余名村民被驱赶到村内的大水坑中,四周机枪环伺。日军的目的,是用酷刑逼迫村民交代谁是共产党、谁是八路军。他们对百姓逐一拷问,灌污水、棍棒相加,甚至用刺刀挑杀。刘效民声音低沉:“打得肚子烂了,肠子都流出来,但没有一个人屈服,没有一个人说出八路军的消息。”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留在村中守护军用物资的冀鲁豫第十军分区后勤股长秦兴体突然从水坑中跃出,大声喊道:“与他们无关,把他们放了。我就是共产党,要杀要剐,冲我来!”

“日军随即将其带走,施尽酷刑。但秦兴体始终坚贞不屈,敌人一无所获,最后活活将其开膛破肚……”刘效民眼中闪着泪光,“为了保护群众,自己站出来赴死。这样的英雄,比什么都崇高。”

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刘效民的一生。2013年,他和同村的两位村民一同向市委写信,建议为秦兴体重新树碑立传,以发扬光大他的英雄事迹。为筹资立碑,3位老人在村里募捐,最后募集到5万元。“2015年9月2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抗日烈士秦兴体纪念碑落成,上千名村民参加,现场啜泣声不绝。”刘效民讲述时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发颤。

硝烟中的战地教师,和平里的育人园丁

1944年,学习成绩优异的刘效民,因当时教师资源匮乏,被选拔进入一所军烈子弟小学任教。“教这些孩子识字明理,就是继承他们父辈的革命事业。”他说。后来因战争,他带领学生转移至河北,继续坚持教学。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刘效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1947年,他带着使命回到家乡,干起了“扫盲校长”。“当时农村文化普及率较低,我就在韩集镇创办民校、农民识字班,不仅传授知识,也传播革命的信仰和力量。”之后,他又在曹县多所中学任教,最后从曹县二中离休。

“我从战火中开始教书,在和平年代继续育人。”刘效民笑着说,“这辈子没离开过教育。”

虽年事已高,刘效民仍关心国家发展——曾给省市多个部门写信提出改革建议,从旧农具改造到殡葬改革,思路开阔。“我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人,知道今天的一切来之不易。”他说,最大的愿望是年轻人不要忘记历史,“要知道新中国是怎么来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如今,刘效民居住在一家老年公寓里,生活充实而安宁。“现在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吃啥有啥,国家对我们老人照顾得很好。”他笑着说。每天,他喜欢和公寓里的老朋友们聊天、看下棋;他说:“原来爱看书,现在眼睛不好了,就经常出去玩。”

临别时,刘效民慢慢站起身送至楼下,身影在夕阳里拉得很长。这个身影,连接着烽火连天的过去和安宁祥和的现在。

菏泽日报 记者 马源劭

来源:菏泽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