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6月,杭州蓝色钱江小区一户突发大火,这场人为制造的灾难夺走了朱小贞及其三个未成年孩子的生命。经警方调查,纵火者竟是与雇主一家朝夕相处的保姆莫焕晶,其动机被认定为赌博欠债后试图自导自演"救火立功"的戏码。2018年9月,这位泯灭人性的纵火者终被执行死刑
2017年6月,杭州蓝色钱江小区一户突发大火,这场人为制造的灾难夺走了朱小贞及其三个未成年孩子的生命。经警方调查,纵火者竟是与雇主一家朝夕相处的保姆莫焕晶,其动机被认定为赌博欠债后试图自导自演"救火立功"的戏码。2018年9月,这位泯灭人性的纵火者终被执行死刑,但这场悲剧的后续涟漪,却在网络舆论场中不断扩散。
受害者家属林生斌的经历可谓跌宕起伏。这位在妻儿罹难后陷入深度抑郁的商人,曾因悼念亡妻的深情文字引发全网共情。然而,当公众情绪逐渐平复,网络舆论场却突然涌现大量"阴谋论":从质疑其婚内出轨、家暴妻子,到传言其参与策划纵火案,甚至炮制出"林生斌与莫焕晶存在不正当关系"等耸人听闻的谣言。
2021年8月,杭州公安不得不出具书面通报,明确"未发现林生斌参与策划、实施纵火案"的证据,并逐一驳斥了"林生斌另有一个四岁儿子""林生斌与莫焕晶有不正常关系"等谣言。但官方辟谣并未能彻底平息争议,某些网络博主持续炒作话题,其中最为活跃者当属宋祖德。
这位曾因诽谤谢晋导演"私生子"事件被判赔的争议人物,将矛头对准林生斌已非一日。其自媒体账号长期发布诸如"林生斌即将被公诉""死刑难逃"等未经证实的言论,甚至通过PS技术手段伪造"林生斌在澳洲被捕"的图片。
这些行为已超越普通质疑的范畴,涉嫌构成刑事犯罪。
今年1月,林生斌向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案由明确为"诽谤罪"。根据《刑法》第246条及相关司法解释,诽谤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但需满足"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包括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等情形。
这场刑事自诉案件将如何收场?可能会有三种走向,分别如下。
第一种可能:证据不足,宋祖德无罪
若林生斌提供的证据链存在瑕疵,或法院认定宋祖德的言论未达"情节严重"标准,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宋祖德或将被宣判无罪。但根据现行程序,自诉案件可经上级法院二审,若林方掌握新的关键证据,仍存在改判空间。
第二种可能:定罪量刑,最高三年徒刑
若法院采信林方证据,认定宋祖德存在"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行为,且符合"情节严重"标准,依据《刑法》第246条,宋祖德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刑事罪名成立,林生斌还可以据此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宋祖德支付名誉损失赔偿款。在刑案定性的情况下,宋祖德大概率输掉民事官司,得赔钱。
第三种可能:庭外和解,宋祖德道歉赔偿
刑事自诉案件具有"可调解性",若宋祖德选择庭外和解,通过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方式获得林生斌谅解,林方有权申请撤诉。但鉴于双方积怨已深,且宋祖德过往多次拒绝道歉,达成和解的难度较大。即便和解,赔偿金额也可能刷新同类案件纪录。
本案折射出网络时代言论自由与法律责任的冲突。宋祖德式的"流量碰瓷"屡试不爽,本质上是利用公众情绪制造对立,通过突破法律边界获取关注。而刑事自诉程序的启动,恰为受害者提供了直接追究施害者刑责的途径。
法律人士指出,要认定诽谤罪成立,需满足"行为具有捏造事实""存在散布行为""针对特定人""造成严重后果"四大要件。林生斌需证明宋祖德确系故意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且该行为已实质损害其名誉权。若最终定罪,本案或将成为网络诽谤刑事追责的标志性案例。
从保姆纵火案到后续谣言纷飞,这起悲剧已演变为社会信任的试金石。当公众情绪被刻意引导,当人性之恶裹挟着流量狂欢,法律应当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无论案件最终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警醒: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对司法权威的消解,终将反噬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回归平静,或许才是对悲剧最好的祭奠。
来源:王五说说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