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普”指的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为了让更多的人跟着“四普”去旅游,打卡衢江文物宝藏,解锁衢州历史文化基因,特推出“四普”旅游线路。
“四普”指的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为了让更多的人跟着“四普”去旅游,打卡衢江文物宝藏,解锁衢州历史文化基因,特推出“四普”旅游线路。
黄甲山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衢江区云溪乡孟姜村黄甲山自然村,又称孟家塔。该塔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修。
民国《衢县志》上记载着主持建塔者的名字:“兵道曹栋、郡守韩邦宪创建。万历年间,郡守洪纤若重建。”是六面九层楼阁式砖塔,高约41.9米,底层壁体厚1.2米,塔室直径3.29米,座基须弥座式,底层西南面辟壶门,可进入塔内,门额上和第二层塔西南面,分别有“双塔耸秀”和“砥柱凌霄”楷书,字迹均已模糊,二层以上每层三面辟有壶门,方向各自错开,各层叠涩出檐,每面檐下一斗三升拱两攒,整体完整,塔顶相轮向北倾斜。
黄甲山塔它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造塔艺术的成就,还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2011年4月至2018年1月,完成黄甲山塔抢救性保护工程。
形似弯弯的月亮的水塘,据说就是车塘村名字的由来,也叫半月塘,在水塘的对面一座气势宏伟,纹饰精美的牌坊,上头写着“旌表吴荣隆尚义之门”,这便是车塘村最负盛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平面呈纵长方形,坐东朝西偏南,自西至东前后共四进,即前厅、正厅、穿堂、后楼。
前厅有戏台,前、正二厅面阔三间,通面宽14米,通进深11.5米。
明间两缝十架前后双步加后单步。月梁断面呈矩形略向外弧。两端用丁头支承,柱头卷杀,梭形柱,梁柱粗壮。施望砖,硬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地砖墁地。
吴氏宗祠整体布局规模宏伟,加之粱柱用材粗大更显得气势磅礴。
明代建筑风格特征明显,梁柱卷杀、扁作月梁,踬形柱础,下垫覆盆,雀替、檩枋等雕刻牡丹纹饰为主,雕饰题材与技法充分体现了典型的明早期做法,是衢江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宗祠建筑,为我们研究建筑史、民间古建筑的地方特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
杜本仁堂位于衢江区杜泽镇杜一村,建于民国三年,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大厅为三栋,有两个天井,大厅左侧有五间厅和厨房各一座。屋顶为硬山造,大门为石库门,天井四周设有走马楼,天井地面四周用长条石铺砌,地面中间为三合土墁地菱形花纹。
门厅面阔三间,明、次间梁架为穿斗式,明间四柱,次间五柱,厢房面阔一间。此建筑保存较好,布局规整,建筑艺术性较强。
老街上的杜本仁堂,陈述着杜家历史,这也是镇文化礼堂,传播展示传统文化。
在杜本仁堂内,可以了解到丰富的杜泽历史文化和著名乡贤故事,此外还能重温修建铜山源水库的历历往事,感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铜山源精神。
杜泽老街始建于清朝,总长约820米。老街由南向北延伸,街道狭窄而悠长。一道流水穿街而过,上面铺就青石板,匠心独具。
街道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房屋大都保留着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风格。
走在老街上,桂花月饼、杜泽灌肠,各种传统商品随处可见,马灯戏、滩簧坐唱班、民俗婚嫁等传承文化精彩纷呈。
老街是社会变迁的活化石,更是一种带着乡愁的人文情怀。
峡川镇有着千年古镇的称号,而峡口则是这悠久历史中的璀璨之星。在衢江区峡川镇峡口村的正中心,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祠堂——姚氏宗祠,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一栋非常典型的徽派建筑,该建筑保存较好,规模宏大,雕刻精细,是该地区清、民国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宗祠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祠堂内随处可见的牛腿,雀替等木构件上雕有人物,动物,花草等不同图案,栩栩如生,每一件木雕都价值不菲,是峡口村宝贵的艺术品。
四对楹联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楷体楹联自名家贤士之手,其用词典雅凝重,书法文笔流畅,字体苍劲有力,虽未署有名号,却为子孙后代留下永驻千秋的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经过数百年的变迁,姚氏宗祠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
东坪古道位于衢江区峡川镇东坪村西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衢江区境内保存最好,历史较长的古道,有着较高的历史和旅游开发价值。
据衢江区档案局收藏的《李氏宗谱》记载,武则天在位时,为防武后残害,一批宗室外迁,从长安远避福建古田长河麻团岭。始祖烨公于(705—709)从麻团岭迁到李泽,相公于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4)由李泽迁居东坪;由此看来“东坪古道”至少有600多年的历史。
东坪古道由青石板铺就,蜿蜒盘曲,直通山顶,总长约1500米,宽约2米,由1118级青石板筑而成,古道两旁是参天古树,有香樟、红枫、桂花、檀树、银杏等,有的树龄有1000多年。
随着岁月的流逝,村民的脚步磨去了古道青石块的棱角,光滑的石板依稀可见岁月留下的痕迹。
本文来源:衢江区文广旅体局
来源:浙江文旅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