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10月,甘肃临夏刚迎来解放,马步芳集团的残余势力便蠢蠢欲动。那些曾在旧政权中任职的军官们不甘心失败,秘密串联山林中的散匪和地方恶霸,企图趁解放军主力西进、地方防务薄弱之际夺回控制权。11月中旬,一场针对新生政权的叛乱,在宁定城(今广河县)拉开了序幕。
1949年10月,甘肃临夏刚迎来解放,马步芳集团的残余势力便蠢蠢欲动。那些曾在旧政权中任职的军官们不甘心失败,秘密串联山林中的散匪和地方恶霸,企图趁解放军主力西进、地方防务薄弱之际夺回控制权。11月中旬,一场针对新生政权的叛乱,在宁定城(今广河县)拉开了序幕。
策划叛乱的核心人物,多是马步芳家族的旧部:马六斤是马步芳的堂弟,曾任骑兵旅长;马宗林、马世昌曾在马步芳部任旅、营长;马福祥则是马仲英旧部的军指挥;还有国民党营长马保及其参谋长何福祥,这些人带着对新政权的仇恨,在临夏山区进行了两次秘密集会。他们歃血为盟,推举马六斤为“总指挥”,制定了“先取宁定,再攻临夏”的计划,扬言要“重建马家军天下”。为壮大声势,他们四处散播谣言:“解放军要收走所有粮食”“回民要被赶尽杀绝”,欺骗煽动2000余名不明真相的群众和惯匪加入,组成了装备13挺轻重机枪、300余支长短枪的叛乱武装。
11月21日凌晨,叛匪分三路包围宁定城。此时城内仅有解放军32团一、二连及后勤处共300余人驻守,连长李建国登上城墙观察,只见城外火把连成一片,喊杀声中夹杂着“活捉共军”的嚎叫。叛匪首先攻打东门,用机枪压制城头,试图搭云梯登城,却被守军的手榴弹击退。马六斤见硬攻不下,便改变策略:白天围而不攻,夜晚派小股部队袭扰,企图耗尽守军弹药,并散布“援军已被消灭”的假消息,动摇军心。
城内守军面临着严峻考验:弹药库里仅有步枪子弹1.2万发、手榴弹500枚,粮食仅够维持3天。连长李建国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兵固守四门,发动群众护城”。县公安局局长王志强组织公安队和群众组成巡逻队,挨家挨户检查户口,很快抓获3名奸细——他们企图在水井投毒,被群众举报后当场擒获。
22日正午,叛匪发起第二轮攻击,集中火力猛轰南门,城楼瓦片纷飞。战士杨增宽发现叛匪正用煤油浸泡的棉被焚烧城门,立即抱起炸药包冲下城楼。他匍匐接近城门时,被匪军机枪扫中腿部,仍咬牙爬至火堆旁引爆炸药,炸死5名匪兵,自己却因伤势过重牺牲。临终前,他对战友说:“守住城门,等援军……”这句遗言,成为守军坚守的信念。
随着时间推移,弹药消耗巨大,后勤处开始搜集一切可用武器:把铁匠铺的菜刀绑在竹竿上制成长矛,将木工房的锯子磨锋利作为兵器。群众自发组成担架队、炊具队,把家里的青稞饼、土豆送上城墙,回族阿訇马忠孝带着清真寺的乡老们熬制羊肉汤,送到战士手中:“孩子们,吃饱了才有力气打土匪。”
到23日,守军弹药已不足三成,李建国决定派侦察班副班长许志杰出城求援。许志杰换上农民装束,腰间捆着4颗手榴弹,由当地农民马六十三带路,从西门下水道爬出城外。两人在玉米地里爬行时,被匪军巡逻队发现,马六十三故意暴露引开敌人,许志杰则趁乱突围。他在戈壁滩奔跑50里,脚底磨出血泡,终于在次日凌晨到达李家坪解放军驻地,气喘吁吁地掏出染血的求援信:“宁定危急,快增援!”
接到情报后,解放军11师33团从和政、临洮分两路急行军,骑兵部队更是不顾夜色和山路险峻,策马狂奔。24日清晨,当援军先头部队出现在城东高地时,城内守军在屋顶升起一面用红布赶制的红旗,在寒风中格外醒目。叛匪见援军到来,阵脚大乱,马六斤试图喝止:“顶住!顶住!”却被溃退的匪兵冲散。
24日上午10时,援军与城内守军同时发起反击。32团一连连长王虎生率部从南门杀出,与城外骑兵形成夹击,叛匪在交叉火力下死伤惨重。马保试图率残部退入山林,被解放军狙击手击毙;马宗林躲进农户家,被群众认出后生擒;马六斤见大势已去,带着亲信向西南逃窜,最终在12月14日向政府投降。
此战历时72小时,共毙伤俘匪1500余人,缴获机枪11挺、步枪280支,而解放军和回汉群众共有93人牺牲,13人受伤。宁定县委在战后召开公审大会,依法处决了马宗林、马福祥等罪魁祸首,对胁从人员则采取宽大政策:开设回民灶尊重民族习惯,组织匪属写信劝降,许多被欺骗加入的群众纷纷悔过自新。
来源:西北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