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唐写本,这小行草,太漂亮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22:12 2

摘要:今天,来分享一本敦煌唐写本《文心雕龙》残本,以小行草抄写文学经典,非常漂亮。现藏大英博物馆,残卷仅存第二至第十四,小编将其中的部分分享出来,想要完整版的书友可以留言或私信小编获取。

今天,来分享一本敦煌唐写本《文心雕龙》残本,以小行草抄写文学经典,非常漂亮。现藏大英博物馆,残卷仅存第二至第十四,小编将其中的部分分享出来,想要完整版的书友可以留言或私信小编获取。

《文心雕龙》是由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自幼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但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顽强的毅力,发愤读书,最终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文心雕龙》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从文学本体的探讨,到文学创作、批评和发展的论述,再到各种文体的分析,《文心雕龙》几乎涵盖了文学理论的所有重要方面,结构严谨,体系宏大,堪称一部“体大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

在文学本体论方面,刘勰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认为文学的根本任务是传达思想与道德,强调文学与自然、社会的紧密联系。在创作论中,他强调“神思”与“风骨”,认为创作需要灵感与内在气质,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在文体论上,刘勰将文体分为35类,详细分析了每种文体的特点与写作要求,对诗歌、赋、骈文等各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标准,即观位体、观置辞、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依据。

《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从零散的观点走向了系统的体系建构,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就深受《文心雕龙》的启发;宋代的苏轼、朱熹等文人学者,也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其中的文学思想;直至近现代,“龙学”研究热潮的兴起,更是彰显了《文心雕龙》持久的学术魅力。毫不夸张地说,《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907年,匈牙利裔考古学家斯坦因(MarcAurelStein)听闻敦煌莫高窟发现古代文献的消息后,怀揣着对东方文化的强烈好奇与探索欲望,来到了敦煌。当时,看守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虽然意识到这些文物的珍贵,但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和相关知识,面对斯坦因的到来,他并没有足够的警惕。斯坦因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对佛教的了解,成功地骗取了王圆箓的信任。他声称自己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为了追寻佛教的圣迹,对这些经卷文书有着无比的崇敬和珍视,并且承诺会将它们妥善保管,传播佛教文化。

在斯坦因的哄骗下,王圆箓最终以极低的价格,将包括《文心雕龙》敦煌唐写本残卷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卖给了他。据记载,斯坦因仅仅用了40块马蹄银,就换得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文物,这其中的价值悬殊,令人痛心疾首。斯坦因将这些文物带回了英国后,《文心雕龙》残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这本敦煌唐写本残卷小行草书法也是极为漂亮,有着章草的章法,唐人的法度,行笔灵动自然,行云流水;结构上字态活泼,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虽然不是最具书法艺术价值,但绝对是抄书最合适的书体,整体观感很棒。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小编很努力,只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也请您动动手指,关注、点赞、分享,让更多人看到传统书法之美。

来源:齐赏书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