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心呵护生命,用爱延伸服务,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率领团队打造,定期推送心脏和急危重症相关的防治保健科普知识,为您排忧解惑!
【塑心学堂】用心呵护生命,用爱延伸服务,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率领团队打造,定期推送心脏和急危重症相关的防治保健科普知识,为您排忧解惑!
本期作者
高血压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在诊断、监测、生活干预与药物策略上虽有差异,但都强调:早发现、早干预、以生活方式为基石、以个体化治疗为原则。本文结合世界与国内最新指南与共识,重点给出可落地的生活方式建议,并融入中医特色的预防与调护方法,方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实行。
PART.01四条简单日常生活“降压处方”
1.少盐:每日烹调用盐尽量控制在约5克以内。减少加工食品和酱料,烹饪时逐步少盐、少味精,优先用香料提味。
2.合理膳食:借鉴地中海饮食理念——多蔬果、全谷类、豆类与坚果,少红肉与甜饮料,少油炸。家常建议是“粗细搭配、多蔬菜、少油少盐、鱼禽为主”。
3.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到每天20–30分钟),并每周做≥2次力量训练。太极、快走、骑行都适合长期坚持。
4.戒烟限酒与保持体重:戒烟是重中之重。酒精应节制(女性每日不超过1杯,男性不超过2杯为参考)。维持或实现健康体重(体重下降常伴血压改善)。
PART.02
家庭测量与就医要点
1.推荐家庭血压监测(HBPM)以及必要时做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这两者对发现“隐匿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判断夜间高血压及评估治疗效果更可靠。
2.家用电子血压计选臂式、正规品牌;测量时坐位静息5分钟、避免吸烟/饮茶/运动后立即测量,每次取连续2-3次的平均值。
3.如果家庭连续多日早晚测量均高(例如诊室外平均 ≥135/85 mmHg 或诊室≥140/90 mmHg),应尽快就医评估与管理。
PART.03以“辨证—调护—随访”融入日常管理
中医强调“整体观”和“体质辨识”。常见证型包括肝阳上亢、痰湿阻滞、阴虚内热等。中医调护可体现为:
1.体质调理:通过辨证选择中药方剂或中成药配合西药,以改善症状、增强体质(必须在中医师及心血管医师共同评估下使用)。
2.非药物疗法:太极、八段锦、导引、缓和呼吸训练等既是中医导引,也符合同步的运动处方,有助减压与改善血压波动。
3.情志与生活调摄:中医重视情志失调对血压的影响,倡导调摄情绪、保持作息规律与社会支持。
须注意:中药与西药合用需在主治医师知情下进行,以避免相互作用或误用;特殊人群(孕妇、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更需慎重。
PART.04每日可做的7件小事
1. 少盐少油,烹饪减盐从今天开始。
2. 每天步行20–30分钟或练习太极一段时间。
3. 每周至少5天运动,累计≥150分钟。
4. 每周固定测血压并记录(早晨与晚间)。
5. 戒烟并节制饮酒。
6. 练习放松法:深呼吸、冥想或太极导引。
7. 服药按医嘱,如服中药请告知主治医师。
专家提醒
高血压多数早期无明显症状,定期测量比“等症状出现”更可靠。高血压防治是长期生活的工程。把日常小事坚持下来——少盐一勺、每天多走一段、学会一招减压、养成测量习惯——长期坚持便能看到效果。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及重症医学协作组总牵头单位,国家级胸痛中心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肌梗死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1997年率先在全国中医院中开展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2008年为104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植入支架,用中医药保驾护航,随访至110岁健康良好。牵头制订和发布国内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首次联合发布为团体标准。
围绕心肌梗死中医药研究共主持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30项,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5篇,总影响因子超240分,获省部级和全国一级学会科学技术成果奖20项。
初审 | 陈凌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