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知青在承德:为了回城她和农村丈夫离婚,多年后两人再度牵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4 21:27 1

摘要:无情的列车一路狂奔,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在承德住了一晚,第二天大家又分乘多辆汽车继续前行,最后杨秀琪他们坐着宋家营子大队前来迎接的马车,来到了宋家营子大队,杨秀琪和八名天津知青分派在了宋家营子四队。

(原创首发)

1969年春天,十七岁的杨秀琪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了天津,他们要去河北承德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图片来自网络

无情的列车一路狂奔,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河北省的承德地区。在承德住了一晚,第二天大家又分乘多辆汽车继续前行,最后杨秀琪他们坐着宋家营子大队前来迎接的马车,来到了宋家营子大队,杨秀琪和八名天津知青分派在了宋家营子四队。

宋家营子大队是一个贫穷落后又偏僻的小山村,没有想象中的青砖瓦房,只有一排排低矮的土坯房顺着山坡铺开,村口的老杨树下,几个穿着打补丁衣裳的老乡正好奇地望着他们。马队长是个皮肤黝黑、肩膀宽厚的庄稼汉,笑着迎上来说道:“知青同志们,一路受累了,先去队部后院那三间房子里歇着,房子和灶房都拾掇好了,我媳妇正帮你们做饭。”

队部后院的那三间土坯房,墙皮已经斑驳,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东西屋里各有一铺火炕,炕上铺着苇席,中间那间屋子就是马队长说的灶房。马队长的媳妇——后来知青们都叫她马婶,是个矮胖的中年妇女,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笑,当天晚上她给杨秀琪他们熬了一锅菜汤,蒸了一屉窝头,还从她家端来半盆咸菜疙瘩。

吃过晚饭,夜色渐深,听着窗外呼啸的山风,看着屋里昏暗的煤油灯,四名女知青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宋家营子大队也太贫穷了。

安顿好了吃住的地方,歇了几天,一年一度的春耕春播生产也就开始了。每天天刚亮,社员们就扛着犁耙、牵着牲口往地里去,知青们也跟着起早贪黑,往地里挑粪拉粪,准备春耕。

杨秀琪从小在城里长大,别说挑粪耕地,她连扁担都没摸过,锄头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刚开始学耕地,牛马不听使唤,她被缰绳拽得摔了好几个跟头,手心的磨出了血泡。播种的时候,拉耧耩地她嫌绳子勒肩膀,队长就让她跟在后面踩垄子。可她掌握不好间距,要么踩得太密,被远远落在后面,要么就踩不严或漏了行,社员们都笑话她是“城里来的娇小姐”。每天收工回到住处,杨秀琪她们几名女生累得连饭都不想吃,倒在炕上就能睡着。

春播生产还没结束,杨秀琪就病倒了。发着高烧,浑身酸痛,躺在炕上起不来。马婶听说后,立马端着一碗姜汤跑来了,摸了摸她的额头,急得直跺脚:“这孩子咋烧得这么厉害!没人照顾可不行,先搬我家去吧,等病好了再搬回来住。”

没等杨秀琪答应,马婶就让她儿子马吉生拉来了队里的架子车,把杨秀琪拉到了她家。马婶每天给她熬汤药,熬小米糊,还给她煮鸡蛋。怕她闷得慌,晚饭后就坐在炕边给她讲村子里的趣事。

看着马婶忙碌的身影,看着马队长关爱的眼神和马吉生憨厚的笑脸,杨秀琪心里暖暖的。她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小山村,是马队长一家给了她最实在的温暖,她很感动。

过了四五天,杨秀琪的病情就好利索了,她就搬回了队部后院,总给马神添麻烦,她心里过意不去。

马队长的儿子马吉生比杨秀琪大一岁,小学文化,话不多,人很淳朴很善良,也特别勤快。之后的日子里,马吉生总默默地帮知青们挑水、劈柴,他每天都会把水缸挑满,还经常帮着杨秀琪干农活。社员们谁要是跟杨秀琪开一句玩笑,马吉生都会帮着她说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六年。老话说日久生情,经过了六年的朝夕相处,马吉生已经深深爱上了美丽大方的杨秀琪,杨秀琪也渐渐喜欢上憨厚本分又勤劳的马吉生,上工途中或收工回家的路上,两个人经常并肩走在一起,引来了好多年轻人羡慕的目光。

1975年秋后,小队会计找到了杨秀琪,笑着说:“秀琪啊,吉生这孩子实心实意对你好,我看你们俩挺般配,要不我给你们做个媒?”杨秀琪脸红了,她虽没答应,但也没拒绝,不拒绝就代表着默认。可消息一传开,反对的声音就涌了过来。一起插队的同学劝她:“秀琪,婚姻大事可要慎重。你是天津知青,怎么能跟农民结婚?以后想回城都难!”家里也寄来了信,父母在信里又急又气,说她要是敢嫁给农民,就跟她断绝关系,再也不让她进家门。

可杨秀琪谁的话也听不进去,自己生病时马婶的照顾她都记在了心里,马吉生默默的付出和帮助,她也记在了心里。想想六年来两人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她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她觉得,日子是过给自己的,只要两个人好,就算是在农村,也能过得幸福。

那年冬天,宋家营子大队举办了一场简单又热闹的婚礼,杨秀琪穿着一件红棉袄,顶着父母和同学们反对的巨大压力,嫁给了马吉生,成了马队长的儿媳妇,也成了宋家营子大队第一个嫁给当地农民的天津知青。

知青在用荆条学习编篮子(图片来自网络)

婚后的生活很快乐,可说是衣食无忧,马吉生疼爱她,马婶也把她当亲闺女待,不让她下地干活,只让她在家烧火做饭。后来她生了个儿子,取名马亮亮,自从有了孩子,连做饭的活儿都不让她干了。每天看着儿子的笑脸,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杨秀琪很满足,她觉得这就是幸福。

一晃就到了1978年,一起来插队落户的同学们都陆续招工进城了,宋家营子大队还剩下杨秀琪一名天津知青。那时杨秀琪开始感到很失落很惆怅,她也开始后悔当初不听父母的话嫁给了农民,就是因为和农民结婚,她连招工的资格都没有了。

1979年夏天,国家出台了新政策,没招工的知青可以返回原籍。听到消息的那一刻,杨秀琪高兴的都流泪了,她终于能回天津了!可当她拿着大队开的证明去公社办理回城手续时,工作人员却摇了摇头:“你嫁给了当地农民,不符合返城条件,暂时不能回天津。”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把杨秀琪浇得透心凉。她一路流着眼泪回到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大病了一场。

为了能回到天津,杨秀琪狠心和马吉生办理了离婚手续,把三岁的儿子马亮亮留给马吉生,一个人回到了天津,到她母亲所在的针织厂接班顶岗,当了一名车间工人。

回到天津的第三年,杨秀琪再婚,嫁给了她们单位的一名机修工,做了一个五岁孩子的后妈。婚后的生活平平淡淡,就如一碗少油无盐的白开水,一点滋味都没有。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尤其是看到丈夫的孩子时,总会想起留在承德的马亮亮,也会想起她的前夫马吉生。每当想起这可怜的父子俩,杨秀琪心里就隐隐作痛,总有一种负疚感。

1999年秋天,杨秀琪和她丈夫都下岗了,就在她夫妻俩为了再就业发愁时,她的儿子马亮亮突然从承德来到了天津。当时马亮亮都二十三岁了,还没找上对象,马吉生担心儿子打了光棍,就让马亮亮到天津来找他妈,想让他妈帮着找个工作。

杨秀琪的丈夫容不下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孩子,两人天天争吵,还翻旧账,说杨秀琪把他挣的钱都寄给了她儿子。争吵了半个多月,最终无奈离婚,杨秀琪带着儿子马亮亮在市场租了摊床,卖粮油调料和小食品,开启了下岗再创业的艰难人生。

马亮亮虽然不善言辞,可他一点都不笨,很勤快也很实诚,从不短斤缺两,更是童叟无欺,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两年后,马亮亮的户口解决了,他也有了对象,压在杨秀琪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2016年冬季,马吉生突然病倒了,总头晕、头疼,还爱犯困,浑身无力,不能下地干农活。马亮亮赶紧把他接到天津检查,结果是“三高”。经过治疗,马吉生的症状很快缓解,却离不开药了。杨秀琪看着马吉生憔悴的样子,想起了过去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心里很不是滋味:“你留在天津生活吧,农村医疗条件不好,在这里开药方便。”马吉生纠结了好久,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心里充满了感激,之前的那种怨恨和委屈全都飞到了九霄云外。

过了一段时间,在儿子儿媳的撮合下,杨秀琪和马吉生复婚了。马吉生在农村忙碌惯了,他闲不住,就到儿子的食品厂打闲杂看大门,打扫卫生,有时也帮着装货,他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却从不说累。马亮亮心疼他,说厂里有监控、有保安,让他回家歇着,可马吉生总说:“没事,我身子骨好,多干点活心里踏实,闲着就难受。”

如今,杨秀琪已经不再管食品厂的事情,每天在家看看电视、逛逛菜市场,偶尔去厂里看看马吉生。闲暇时,她总会想起年轻时的日子——想起1969年春天离开天津的火车,想起宋家营子的土坯房,想起自己当初的固执与后悔。一天下午,她终于鼓起勇气跟马吉生道歉:“吉生,对不起!年轻时我太糊涂,考虑问题不周全,差点毁了亮亮的一生,也让你受了不少委屈,现在想想总觉得对不起你,希望你不要记恨我。”

听了杨秀琪的话,马吉生流泪了,那是委屈的泪水,也是幸福的泪水,他哽咽说:“秀琪,我生病的时候你都没嫌弃我,让我留了下来,我感激你还来不及呢,咋会记恨你哩。以前的事情都过去了,现在咱们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强,我很满足。”

一席话消除了心中的担心和顾虑,杨秀琪心里温暖而平静,马吉生心里很温暖也很激动。那些曾经的苦与痛,如今都成了岁月里的印记,但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人世间再也没有苦与痛。也祝愿普天下的知青哥哥姐姐们都健康快乐!幸福到永久!

来源:草根茶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