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时期,一位秀才弃武从商,终成一方显赫的传奇故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8 21:43 1

摘要:上期,黔程介绍了海陵岛两个殉国忠臣的庙祠:侯王庙与太傅墓,写了一段南宋的悲壮历史。

上期,黔程介绍了海陵岛两个殉国忠臣的庙祠:侯王庙与太傅墓,写了一段南宋的悲壮历史。

本期,黔程介绍阳江一个兴盛数百年的古村落:雅韶十八座,寻访阳江谭氏家族的传奇故事。

一、海陵岛山底村

离开太傅墓后,看到天色还算早,便对司机小哥说:想去海陵岛上看一下传统古民居,能推荐一下吗?

小哥说:已经没有多少传统古民居了,有一个自然村——山底村还算可以吧。

于是,前往山底村。

我们从平章山的山路原路返回,回到大路上,经过原海陵镇街上。

2010年,海陵镇并入闸坡镇,最终,海陵岛上就只有一个镇,一个岛就是一个镇,一个镇就是一个岛。

原海陵镇街上如今几乎都是现代建筑,是一个很大的乡镇集市,集市边上,房开商沿海滩修建了大量楼房。

小哥说:这些新建楼房的住户几乎都是外地人,三年疫情下来,外地人已很少有人来住了;本地人又买不起,如今空置率很高。

不久,就到达了海陵岛最高峰草王山脚下的山底村。

山底村历史悠久,最早原住民可追溯到明正德十五年(1520),由阳江市东平镇大澳村迁居来此,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了。

后来,山底村大多数居民搬迁到白蒲圩,或许因为与原海陵镇比邻,为房开让路吧,只是后来房地产并不景气。

由此,山底村并未得到开发,几乎变成了空心村。

不过,也正因如此,山底村得以保存;为保存这个传统村落,引入了旅游项目,如今成为了海陵岛仅存的几个古村落之一。

村口处是一个大池塘,我后来在阳江市探寻了几个古村落,发现村子前面多有池塘,看来是当地村落的标配吧。

池塘

村落中前部,许多民居被改建为民宿,可以住宿,或者小憩。

我是一人游玩,如果内子和小孩跟我一起的话,必然会到民宿喝点饮料,享受亲子时光。

民宿

村中巷道整齐划一,从巷道中走过,颇有时光穿越之感。

巷道

民居多为合院建筑,青砖灰瓦,多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所建,一些有人居住,一些无人居住。

有人居住

无人居住

村寨右边不远处还有规模更大的古民居,于是前往。

这片民居保存得更加完好,单体建筑也更加宏伟,比之前所见民居更具保存性,不过都已无人居住了。

前往右侧民居

巷道

四合院正门上有精美的彩绘,一些彩绘上又有上个世纪的特色标语。

精美彩绘

走出村外,我照了一张远景图,每一个合院建筑包括悬山顶的主屋,以及盝顶的厢房和倒座房,正门开在前墙中间;每个合院之间为巷道交通,构成了一个建筑群。

建筑群

回到大角湾,我向内子讲述自己单独游玩的几个历史人文景点,然后一起前往海滩边吃烧烤;遗憾的是,因为是淡季,没有烧烤,就点了些海鲜吃。

内子问:明天去哪儿玩?

我想到我们游玩了海陵岛西部以沙滩为主的自然风光,游玩了东部以南宋庙祠为主的人文遗迹,又去了中部的传统村落,于是说到:要不明天去阳江市游玩吧。

内子说:好。

二、雅韶十八座

第二天一早,在品尝了海陵岛早点后,前往阳江市。

入住酒店后,我建议前往雅韶十八座,内子也刷到了这个人文景点的视频,于是同意。

结果,出了一点小插曲:

今天是小孩放寒假的第3天,小孩两日前画了一幅漫画,发布在小红书上,不过短短3天时间,点赞量已达数千,粉丝增加了数百。

由此,小孩心思全部转移到她的漫画上了,听说是去数十公里外的乡下看老房子,颇不愿意。

我也不好勉强,内子见状,只好陪小孩在宾馆,虽然她也很想去,但总不能把一个12岁的小姑娘单独留在宾馆里。

于是,我只好叫上网约车,从阳江市中心一人前往阳东区雅韶镇雅韶村委会西元村。

以前我在贵州省内乡野游玩时,都是自己开车前往;在外省乡野游玩寻访古迹,又没有开车而是叫网约车,这是第一次。

到达西元村,村口一棵巨大的榕树,印证了西元村数百年历史。

古榕树

01.谭氏三兄弟

从村中小道穿过,不过数分钟就到达了雅韶十八座。

清乾隆时期,居住在东安村的谭毓祯以贩牛为营生,兼做油料、谷物、布匹等生意。

谭毓祯生有三子,虽是生意人,却特别注重子女教育,长子谭誉可、次子谭诗可分别中了文秀才,三子谭谓可却自小喜欢习武,中了武秀才。

谭谓可就是后来阳江鼎鼎有名的谭谓。

谭谓中了武秀才后,却弃武从商,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做起了生意,足迹遍及广东,远至广西、云南。

谭谓为人精明,又讲义气,最终生意越做越大,终成一方富商,被人尊称为“谭三老板”。

谭家三兄弟感情深厚,共育有13个儿女,鉴于祖宅已不够居住,谭谓于是计划买地建房,供三兄弟及子女共同居住。

塘下寨原有一戴姓大户,建有一庄园:戴屋园;戴老爷迁居省城后,只有数名仆人在此留守。

谭谓于是将戴屋园及戴家千亩土地买下,计划在此建九座房屋,共三兄弟家族居住。

02.雅韶十八座

当地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

谭谓计划建九座房屋后,前往阳江城买木料。

谭谓对木材商马老板说:我要买九座屋的木料。

马老板见谭谓一身短打,满面胡须,粗手大脚,第一感觉就是这人无非就是个庄稼户,颇有点瞧不起。

黔程猜想:谭谓满面胡须、粗手大脚,正是因为其是学武之人,而着一身短打而非长衫,自是其生活随意率性、生意躬身力行的表现了。

马老板开玩笑说:你要是能当场拿出九座屋料的钱,我就买一送一,再送你九座屋料;你要是拿不出,就罚你请我和伙计们吃三天伙食。

谭谓不紧不慢从口袋中掏出银票,马老板顿时傻了眼。

马老板见银票上“雅韶谭谓”四字,立即拱手致歉:原来是谭三老板,失敬失敬!

由此,谭谓用九座屋料的钱,得到了十八座屋料。

马老板虽然送了九座屋料,却也不亏,一是结识了谭三老板,二是言出必行、说送就送的事迹传开后,生意变得非常好。

某种程度上讲,算是谭三老板为马老板作了一次非常好的广告宣传。

于是,谭谓决定在戴屋园旧址处建十八座房屋。

每座房屋包括主屋三间、厢房两间,中间为天井,厢房一侧开正门连接巷道,每个巷道纵向排列三座房,形成一个单元,共六个单元十八座房屋,这就是“雅韶十八座”得名的原因。

因处于东安村祖宅的西面,谭谓将建造的雅韶十八座命名为“西园”,这就是西元村得名的缘由。

十八座建好后,谭谓建了家族祠堂“燮五祠”,燮五祠为三进大院落;燮五是谭谓的高祖,也是一位文秀才。

谭谓又建书房,共后辈读书。旧时生意人地位不高,排在平民阶层“士农工商”的最后一位,谭谓虽是生意人,仍然希望后代耕读传家。

庄园前面,谭谓建了一个很大的鱼塘;鱼塘边上,是谭谓为家族所提供的菜园;谭谓将东安村旧宅改建为卖鱼行,在十八座的边上修建仓库直通码头。

为安全起见,谭谓在十八座内挖井三口;每单元巷道开前石门,阻止外人进入;在十八座的外围再建房屋,拱卫十八座;另建三座炮楼,以防匪患。

03.下十八座

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十八座房已经不够用,于是谭谓与子女一道,在十八座的下面,又建了十八座房。

由此,原来建的十八座就称为“上十八座”,后来修的十八座就称为“下十八座”。

所以,雅韶十八座实际上是三十六座房,但习惯称为“雅韶十八座”。

上下十八座房的中间为东西方向大巷道,十八座房的南北方向为分割成六个单元的五条巷道,由此形成了一个“非”字结构的庞大建筑群。

04.古村游玩

我从十八座的东端“西园门”进入。

西园门上有一幅对联,横批“紫气东来”,上下联为:南国风和,西园日暖,不过这个门应该是后来修复的,因为颜色与连接的墙体不一样。

“西园”

进入门后,展现在眼前就是一条东西大巷道,巷道右侧是上十八座,左侧是下十八座,全部为坐北朝南。

东西方向大巷道

南北方向为分割单元的五条巷道,每个单元共三座房屋;巷道前端为石门,如今门已毁,门基仍在,门基所打的孔洞,就是栓门阻挡外人进入所用。

上十八座巷道

下十八座巷道

上五座的一个房屋开着门,我由此入屋一观;这个房屋是作为十八座的展示用,干净整洁,还有视频介绍。

房屋正门外就是南北巷道,高高的门槛石并非寓意门槛难入,而是寓意家财不外流。

正门

正门廊道的右侧为东厢房,用作厨房。

东厢房——厨房

然后就进入了天井,西厢房墙砖透砌,我估计是以前的茅房;当然,现在不是茅房了。

天井、西厢房

正屋面阔三间,中间为客厅,供奉有祖先神位,两侧为两个单独的房间。

主屋

十八座的所有房屋均是此结构,是谭谓对自己的子女与大哥、二哥的子女一视同仁的体现。

从每座屋仅有两个住人的房间来看,难怪十八座到孙一辈就不够了,由此谭谓与子女修建了下十八座。

上九座的一个房屋,如今还住着人,充满了生活气息。

正门上有精美的木雕

天井中盛开的三角梅

在下六座,我见到了保存最为完好的正门,古朴的门基石,精美的门额木雕,齐整的门梁石,还有上个世纪的特色标语。

下六座的一个正门

到了上六座后,终于见到了我一直想寻访的“镬耳墙”,这是粤派岭南建筑最显著的特征。

镬耳墙是在屋面之上砌筑有锅耳状的硬山墙,故称为“镬耳墙”,这种墙体实际上是一种封火墙,有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墙体上又绘有精美彩绘图案,集实用与艺术为一体。

镬耳墙

十八座的最西端是一大块平地,我略微思考,这应该是谭谓所建家族祠堂“燮五祠”的旧址处,不过祠堂已毁于上个世纪。

祠堂的下面是一口数百年古井,因为谭氏人才辈出,所以称为“状元井”。

状元井

谭家三兄弟非常注重子女教育,子辈中有举人1人(谭谓之子谭权中),秀才5人,贡生1人;孙辈中有秀才11人,贡生5人。

原来的书房已经不够用,于是谭家将“燮五祠”启用为书房,另有两家由建了私家书房。由此,十八座共有四座书房。

从书房数量达四座来看,谭家对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了。

状元井外侧,是一大片菜地,是谭谓给家族所提供的菜园。

菜园

菜园左外侧,是一个很大的池塘,是谭谓给家族所提供的鱼塘。

鱼塘

我所提供的十八座照片,只能从微观中显示细小结构,无法从更宏观的尺度展现十八座建筑群的宏伟壮观。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从空中俯拍的照片,比我所照精彩数倍,我是爱玩,但拍照水平确实一般。

三、谭氏宗祠/农会旧址

游玩十八座后,步行前往庵后村,去寻找雅韶谭氏宗祠。

01.谭氏宗祠

雅韶谭氏最早可追溯至元朝时期,据载谭氏始祖谭甫由元御赐祭葬于合山热水虎山之阳,如此算来,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大约南宋末年,谭朝佐迁入阳江,谭朝佐为进士,任南恩州(阳江古称)教授,主管全州文化教育工作,阳江谭氏就是始于谭朝佐。

明宣德六年(1431),十三世祖谭辉阁献地为祠,由风水大师徐东风亲自选址建造,距今已594年历史。

清嘉庆十九年(1814),谭氏宗祠进行了重建。

雅韶小学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谭覈真利用宗祠修建了雅韶小学堂,谭覈真是首任校长。

雅韶小学堂办学经费来自祠产收入(主要是土地)以及雅韶圩的“圩规”(即税收),谭氏富裕大户如鸥村谭大昌等人,另外捐赠祠产以补充教育经费,由此,凡谭氏穷苦人家的小孩,均可免费入读。

民国时期,阳江境内的任何学校都有谭氏教师,据不完全统计,谭氏教师竟然占了阳江师资数量的20%以上,这就是阳江俗语“无谭不成校”的来历。

雅韶小学堂后来从祠堂搬出,迁建于祠堂右侧,就是如今的雅韶中心完小了。

民国十七年(1928),再次重建祠堂,保存至今。

谭氏宗祠为一组合院建筑,砖木结构,包括主殿和两侧侧殿,其中主殿为两进,分前厅和后厅,中间为天井,整体呈现“井”字型布局。

宗祠前为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前为一个池塘。

祠堂广场

步入月台,可见主殿面阔3间,石柱、石梁古朴,镬耳墙特征明显。

祠堂月台

祠堂正门门额为“谭氏宗祠”四个大字,题记为“嘉庆十九年孟冬吉旦”“阖族重建”,看来此门额石为清嘉庆十九年重建宗祠时的遗物。

两侧有一幅对联:“东国分封屏藩望重,南州秉铎教授师尊”,我不知道“东国屏藩”指的是哪一位谭氏先祖,或许是元朝时期谭氏始祖谭甫吧;“南州教授”毫无疑问指的是南宋末年阳江谭氏始祖谭朝佐了。

正门墙面上有精美的彩绘,斗拱上有精美的木雕。

正门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谭覈真利用宗祠修建了雅韶小学堂。

见正门虽有锁但未锁上,我由此入内,犹如当年的小学生一样,当年学生们正是从祠堂正门进入学堂学习。

天井十分开阔,我能够想象:祭祖时,雅韶谭氏宗族整理好衣冠,在此虔诚祭拜先祖,祷告“列祖列宗在上......”

天井

正殿中间为神龛,神龛上为谭氏祖先牌位,两侧有一幅对联:“北宋尚书府南州教授家”,尚书是指谭伯仓,宋真宗时期官至刑部尚书;南州教授是指谭朝佐,南宋末年任南州(今阳江)教授;谭朝佐是谭伯仓的第七个儿子。

从供奉阳江谭氏始祖谭朝佐上来讲,雅韶谭氏宗祠可算是阳江谭氏总祠,鸥村谭氏宗祠为宗祠(祭祀谭朝佐第三子谭玉鉴),谭谓所建的燮五祠为支祠/家祠。

正殿

因时间关系,我没有去鸥村谭氏宗祠,算是一点小遗憾吧。

02.农会旧址

谭氏宗祠左侧侧殿是雅韶乡农会旧址。

农会旧址

侧殿为一进纵深结构,通过圆形拱门与祠堂主殿连通,外侧为数间房屋,阳江一带典型骑楼式结构。

侧殿

1925年8月,阳江籍人谭作舟、敖华衮、黄贞恒等人返回阳江,决定在阳江第二区(即雅韶乡)开展农运工作。

经过积极动员,阳江县第一个农民协会——雅韶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协会办公地点就在谭氏宗祠的左侧侧殿。

农民协会成立后,开展了减租减息活动,打击反动势力,散播革命种子,随后,农民协会在阳江纷纷成立,形成燎原之势。

1927年4月,阳江农民协会遭到镇压,谭作舟、谭启沃、陈鸿业等人英勇就义,史称“阳江革命十七烈士”。

房屋内辟为展馆,包括“启蒙篇”“求索篇”“燎原篇”“奉献篇”“传承篇”五个部分,内容较多,我就不详述了。

展览室

第一间房屋的屋门及门联保存完好,我简单释义如下:

“抡卿堂”

抡卿堂”:这是祠堂的堂号,题记为“民国廿四年建”“梁绍榘题”,由此可见,此门额建于1925年,由当时阳江名人梁绍榘所题。

寿考作人小子有造”:即祖辈、父辈作出表率,后代要继承并有所成就。“广厦庇士大众欢颜”:即谭家祠堂开辟为雅韶小学堂,培养的教师遍布阳江教书育人,所以普通百姓都很高兴。

我在农会旧址了解到,谭作舟故居就在中古村,我从西元村雅韶十八座来庵后村寻访谭氏宗祠时,经过了中古村,于是思考要不要返回中古村一游。

谭作舟故居其实并没有在我阳江乡野游玩的计划内,但看到介绍谭作舟故居时已明确了具体门牌号,应该好找,最终还是决定前往一游。

我是贵州人,经常游玩乡野,贵州乡野可以有很多机会前往,但阳江乡野游玩,可能此生就这一次吧,这是我决定前往谭作舟故居的主要原因,因为错过了就很难有机会重游。

还有一个原因,我很想去看看阳江一带普通人家的民居究竟是怎样的布局结构。

四、谭作舟故居

不过数分钟就到达了中古村,然后顺着门牌号,顺利找到了谭作舟故居。

村口处的一个广场,是谭作舟当年召集村民开展农运的地方。如今正在施工,估计是重新打造铺上水泥吧,毕竟这是历史遗迹的一部分。

开展农运之所

广场不远处有一棵古树,以前谭作舟四处奔波发动群众,多是骑马出行,这棵古树就是谭作舟拴马处。

谭作舟拴马处

拴马处继续前行,不过十几米就到了故居处,遗憾的是,故居门是锁上的。

谭作舟故居

从故居两侧均为巷道来看,我猜想另一侧可能有后门之类的,于是转到背面的巷道。

果然,后面巷道有一道门,不过并不是后门,也是一扇正门,门没上锁,轻推可入。

背面正门

我犹豫起来,一方面我的确想入内一观,另一方面主人不在家,非同意而入,我不知道会不会引起误会。

虽然可以解释,但我之前在雅韶十八座和村民聊天,村民所讲的本地话我只懂大概意思,我也不清楚他们有没有听懂我讲的话。

雅韶一带所讲方言与我平常所听粤语又有所不同,如果是广州一带粤语,我倒也略懂一二,这得益于我读书时遍布大街小巷的录像厅和非常流行的粤语歌了。

哎呀,我一个外地人,戴着眼镜,一看就不像坏人,又是诚心诚意来了解雅韶谭氏家族的光辉历史,带着敬仰的心情瞻仰烈士故居,就算屋主发现我不请而入,应该也不会怪罪于我吧。

于是,不请而入。

正门廊道旁边厢房为厨房,中间为天井,与雅韶十八座一样。

进入天井发现,左右两侧均是面阔三间的主屋,形成东西方向的完全对称结构,与雅韶十八座每座房只有一个面阔三间的主屋不同。

我略微思考,便明其理:

谭谓给三兄弟子侄辈各建一座房屋,所以只有一个主屋,加上两廊两厢。

但谭作舟故居作为普通老百姓所建房屋,父一辈会住到其中一个主屋,子女会住到另一个主屋,是建造时就为子女考虑好了的。

如果是两个儿子的话,父辈去世后就分别传承一个主屋;当然,如果是三个儿子或更多的话,就得另行建造了。

走到尽头,发现烈士正门后面还有一个厨房,由此印证了我上述判断,谭作舟故居实际上是居住有两户人家,应该是谭作舟的弟弟家吧。

在正门后面厨房入口处,居然发现了一个神龛,供奉的是门神。

我知道福建、广东一带神祇很多,但门神如此隆重的供奉,让我大开眼界,我老家最多在门上贴上秦琼、尉迟恭画像而已;而且我也无法判断,谭作舟故居所供奉的门神,究竟是秦琼、尉迟恭呢,还是其他的神祇。

门神牌位

厨房对面的房间里,是谭作舟烈士的介绍资料展示。

烈士资料展示

直到我参观结束,主人家也未回屋,所以没有了解更多细节。

离开烈士故居后,我步行前往1公里多外平岚村委会福祥村,去寻找林氏祖祠。

写累了,下周再写吧。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雅韶十八座: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雅韶村委会西元村。

02.谭作舟故居: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雅韶村委会中古村。

03.谭氏宗祠/农会旧址: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雅韶村委会庵后村。

来源:黔程无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