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位陈先生情绪激动地向媒体诉说着父亲在某三甲医院的经历:原本只是咨询是否需要支架,却在第二次手术中直接被放置了支架。
“谁允许你们下的支架?”
近日,法治频道“晓辉在路上”视频号报道的一则医疗纠纷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一场手术,两种说法
一位陈先生情绪激动地向媒体诉说着父亲在某三甲医院的经历:原本只是咨询是否需要支架,却在第二次手术中直接被放置了支架。
据其表述,7月20日,陈先生父亲因突发胸口疼痛症状前往某医院就诊。经初步检查,医生诊断为心肌梗死,经约半小时余紧急处置后,医生告知患者家属“问题不大,就是冲了一下血管,但还有一根血管有堵塞”。7月25日上午,患者接受第二次手术。术前,陈先生及其母亲多次向科室主任确认手术方案,明确询问是否需要植入心脏支架。主任明确表示无需支架植入,并强调病情可控。陈先生向主任表示,若确需支架治疗,家属将考虑转院治疗。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医生直接给患者放置了支架。
术后,家属在影像室当场提出质疑:“谁允许你们下的支架?你给我父亲下的是什么类型的支架?我们需要用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大概的费用需要多少?在术中,什么都没有和我们说。”
截至采访时,患者身体没有问题,但其精神状态存在明显波动,具体表现为不愿意做家务,并强调体内留有支架。
在后续媒体采访中,当事科室主任针对争议焦点作出正式回应。
记者首先求证:是否如陈先生所述,在术前曾明确表示其父亲拒绝接受支架植入?
主任郑重否认。
记者进一步追问:患者家属是否曾提出“若需植入支架则办理转院”的要求?
主任明确回应:“在患者住院期间,陈先生从来没有这样讲过。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我们没有违反各项操作规定,也没有影响到患方的知情权。下一步我们建议走正常的司法途径。”
一场手术,医患两种说法,到底孰真孰假,真相如何?8月25日上午,该医院业务管理办负责人李主任接受了采访,进行了回应。
1.术前告知不充分问题:在手术前,主管医生已向患者爱人详细告知了手术相关事宜,并按照规范流程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
2.耗材选择告知问题:支架植入术涉及耗材种类繁多,具体使用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在术中由手术医师进行选择。在这一环节,医方确实未就术中可能使用的多种耗材进行详细说明,但手术知情同意书中都有相应记载。
总的来说,医方承认在医患沟通环节中存在改进空间,但强调所有诊疗行为均符合医疗操作规范。
然而,患者家属陈先生对此解释表示不予认可,并明确将向卫健委部门继续反映此事。
三大医患沟通难题
从医学角度看,这只是一例可能再普通不过的手术决策过程;但从患者家属视角来看,却成了一次“被剥夺选择权”的经历。
医生关注的是病理指征和手术必要性,而患者和家属关注的则是选择权、费用和事后影响。当心肌梗死患者遇上急需的血运重建,时间压力下,这种医患沟通断层被急剧放大了。
这一幕对每个医生来说既熟悉又复杂,大家都深知:医患沟通在时间高压下的真实困境,远没有那么简单。
难题一:沟通内容与沟通对象的错位
在该事件中,医生向患者的爱人进行了告知并获得了同意,但儿子却表示完全不知情。这种沟通对象的选择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谁在场就向谁解释。
但当家庭内部沟通不畅时,这种选择很可能会成为日后医患纠纷的导火索。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往往没有时间评估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情况和决策结构。谁能代表患者?谁又应该知情?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或许有答案,但在实践中却复杂得多。
难题二:临床决策与患者参与的矛盾
医院回应中提到的一个关键点值得深思:“支架植入术耗材很多,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在术中由手术医师进行选择。”
从临床角度看,这完全合理。手术中可能出现各种突发情况,需要医生根据实时情况做出最佳判断,但当医生在手术中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时,如何让家属理解这种专业决策的必要性?
术前谈话时,医生都会尽可能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主要风险,但确实很难将每一种可能用到的耗材、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都事无巨细地进行告知。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因为医学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无法预知手术中的所有变数。
难题三:知情同意书形式与实质的落差
从法律文书看,医院确实完成了“知情同意”的形式要求,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但问题在于:签署了同意书是否就等于真正实现了“知情”与“同意”?
临床上,医生们都知道,知情同意过程往往被压缩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中。门诊时排着长队的患者,病房里需要处理的急诊,手术台上等待的下一台手术……所有这些都在挤压医患沟通的时间,更不用说,心梗患者需要尽快进行血运重建的情况下。
于是,“知情同意”常常会变为“签字同意”。医生快速解释主要风险,家属在紧张和焦虑中签下名字,双方都默认了一个假设:医生会做出最专业的决定。然而,这种模式在择期手术中尚可接受,但在急诊情境下却可能埋下隐患。
如何实现真正的医患共识?
值得欣喜的是,如今公众的理性认知在不断提升。此次网友并没有被患方的一面之词所带偏,大家还是选择了力挺医生:
“患者家属就是无理取闹!”
“李主任解释非常到位!业务非常熟练!”
“即使不说救命之恩应涌泉相报,也不应该卸磨杀驴!”
然而,在情绪平复之后,理性的思考与分析更为重要。这起事件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于一例医患纠纷的处理,它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技术日益复杂、时间压力增大的现代医疗环境中,如何实现真正的医患共同决策?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思考“知情同意”的本质。它不应只是一纸法律文书,而应是一个过程,即使是在急诊情况下,关键信息的选择性沟通仍然是有可能的,不是详细讨论所有可能,而是聚焦于最关键的选择和最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科室可以建立常见治疗的“决策辅助工具”,即使是简单的图文说明,也能帮助患者在紧张情况下理解基本选择。比如,心内科可以准备支架选择的简要说明,进口与国产的主要区别、大致费用区间、适用情况等,这些工具不是要取代医患对话,而是可以为对话提供基础。
第三,医生需要接受更系统的沟通技能培训,特别是在时间压力下的关键信息传达和患者情绪安抚。曾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沟通实际上不会延长就诊时间,反而能减少后续的误解和纠纷。最后,医院需要创建更能支持医患沟通的系统环境,比如适当的工作量分配、更合理的接诊时间、更好的沟通辅助工具等。当医生不再被超负荷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他们自然能有更多时间和耐心进行沟通。
回到本次医患纠纷,心脏支架作为现代医学的杰出技术成果,拯救了无数生命,但谁也没有想到,技术本身没有成为问题,医患沟通却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抛开患方的刁难与苛求,这也在提醒着所有医生:医学不仅是科学和技术,更是关系和话术。
对医生而言,每次手术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次人际互动,患者和家属带走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治疗,还有对整个医疗过程的体验和感受。
那位躺在手术台上的老人,身体恢复良好,但精神受损,这个结果值得所有医生甚至更高的医院管理者深思:在急诊手术的紧张氛围中,在繁重的临床工作压力下,医生如何做到既能保住患者的生命,又能维护患者的尊严和选择?
这场纠纷最终可能会以某种方式解决,但它提出的问题却长期存在。每天,在全国各地的手术室里,类似的场景仍在不断上演。或许,我们可以从这起事件开始,重新审视医患的沟通方式,在技术与人文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毕竟,医学的终极目标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帮助患者。而这一目标,离不开真正的医患理解和共识。
责编|米子 Atai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87岁老人胸腔内抽出大量粘稠脓液,家属的一个决定差点酿成大祸!丨医起推理吧
一地明确高级职称申报条件:近5年医德考评无“较差”! | 医脉政事儿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