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有这样三位艺术家:他们一手执画笔、一手持世界语,用艺术传递信念,以世界语为桥梁,连接中国与世界。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一代人在战火与理想中追寻光明、促进和平的缩影……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有这样三位艺术家:他们一手执画笔、一手持世界语,用艺术传递信念,以世界语为桥梁,连接中国与世界。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一代人在战火与理想中追寻光明、促进和平的缩影……
笔绘三毛、心系天下的张乐平
张乐平(1910-1992)是中国著名漫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其笔下的经典形象“三毛”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即便跨越时光,“三毛”依然鲜活。
值得注意的是,三毛在张乐平笔下曾有这样一个形象:身着节日盛装,手捧鲜花,高举象征和平的绿星,笑容灿烂,正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世界语者访问中国。这是张乐平画的第一幅以世界语为题材的作品。他风趣地说,三毛也在努力学习世界语,他是少年世界语者。这幅作品后来被赠予1980年9月访沪的日本世界语访华团。时年七十六岁的日本世界语者德田六郎在接受画作时,代表访华团向张乐平表达了诚挚谢意。
张乐平多年来始终支持世界语事业。早在解放前,他就与一些从事进步文化工作的世界语者结下友谊。他认为,世界语是有效的国际交际工具,能够帮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沟通情感、建立友谊,推动各国科学与文化的交流。
除了在世界语事业中以艺术助力沟通,张乐平更在民族危难之际以画笔为武器投身抗战。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成立“上海漫画救亡协会”,并在“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担任救亡漫画宣传队副领队,与叶浅予等一同以漫画鼓舞民心。
随着战局变化,他辗转长沙、桂林等地,始终坚守宣传阵地,不仅作为《抗战漫画》的主要编辑推出受群众欢迎的抗战内容,更于1939年带队深入浙江、江西多地举办流动展览,甚至通过飞机空投漫画传单,持续以震撼人心的画面向军民传递抗战信念,在烽火岁月中展现了漫画艺术的战斗力量。
以语为刃、抗敌救国的邱及
邱及(1910-1984)是一名世界语者、画家与革命家,曾任北京语言学院副院长,世界语名为Orverda。他早年投身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邱及读了胡愈之的《莫斯科印象记》并在上海访问胡愈之后,与世界语结缘。
在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邱及将世界语转化为抗日宣传与国际发声的重要工具。即便身陷囹圄——他曾四次被国民党及法国殖民当局逮捕——仍在狱中坚持学习世界语。1936年,他联合泰国当地世界语者共同创立暹罗世界语协会,并在一家报纸上创办世界语副刊,用世界语作为抗日斗争的宣传武器,并报道各国世界语活动的消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参与创办世界语报刊《东方报导》,向全世界人民揭发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阴谋和罪行。
邱及不仅是坚定的抗战宣传者,更是卓越的世界语者。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参与筹建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并于1951年担任全国世协常务理事。他历时数十年,以汉语、英语、泰语为对照语言编撰世界语多语词典,留下手稿三十余卷,展现出非凡的学术毅力和国际理想。
从抗战宣传者到全国世界语事业的推动者,邱及始终以世界语为纽带,在民族解放与国际友好事业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抗日文化战士到国际舞台艺术使者的沈柔坚
沈柔坚(1919-1998)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世界语支持者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战士。他自幼喜爱绘画,家乡庙宇中的木雕和泥塑在他心中埋下了艺术的种子。中学时代,他读到《柴门霍夫传》后深受感动,常与同伴共唱世界语歌曲《在绿星的旗帜下》,自此与世界语结下深厚渊源。
当祖国到处弥漫着战火硝烟时,他曾在抗日武装力量新四军中服役,以画笔和刻刀为武器投身抗战。他的挎包里总是装着速写本、铅笔和木刻刀,利用战斗间隙进行创作。抗日根据地的报刊经常发表他的黑白版画。那些充满激情的作品,有力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
新中国成立后,沈柔坚离开部队,专职从事美术创作,他主张中西画法相结合,他的作品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彩色木刻《雪后》被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收藏,中国画《凤梨园》入选1982年巴黎春季沙龙展。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还特地为他拍摄了以《中国画家沈柔坚》为题的电视片。
沈柔坚始终致力于推动世界语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沈柔坚的家,可以说是一个世界语之家。他的夫人王慕兰也是世界语者,常有许多世界语朋友到他家作客。王慕兰曾任上海世界语协会理事,在上海一所大学任教期间,还倡议开办世界语学习班。1981年,王慕兰将沈柔坚的版画《村》赠予北美世界语协会访华团,传递了深厚的国际友谊。
沈柔坚曾言:“绘画离不开时代,离不开民族的土壤。”他的一生,正是以艺术投身民族救亡、以文化促进国际友好的生动写照。
张乐平、邱及、沈柔坚三位文化战士以画笔和世界语为媒介,不仅在烽火岁月中捍卫民族尊严,更在和平年代搭建起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他们共同彰显了在战争与和平的交织年代,中国艺术家如何以创作与世界语为双翼,超越民族与语言的边界,在回应时代命题的同时,心怀人类共同理想,实现文化的沟通与理想的共鸣。
参考资料:
《抗战救亡的战士——张乐平》,作者缪印堂,原载于人民政协网《三毛向世界语者致意》,作者石四维,原载于《中国报道》1981年1-2月刊《世界语之友、画家沈柔坚》,作者石四维,原载于《中国报道》1982年9-10月刊来源:中国报道世界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