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净利双双爆雷,投资也亏了5亿,泰格医药路在何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8 21:04 1

摘要:中国CXO行业“逆行股”业绩暴雷了。3月27日晚间,国内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发布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66.03亿元,同比下降10.58%;归母净利润为4.05亿元,同比下降79.99%。

中国CXO行业“逆行股”业绩暴雷了。3月27日晚间,国内临床CRO龙头泰格医药发布年度报告: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66.03亿元,同比下降10.58%;归母净利润为4.05亿元,同比下降79.99%。

自2012年上市以来,这是泰格医药营收首次下滑。

前几天,药明康德等CXO代表企业发表的年报账面都十分好看,有着CXO行业“逆行股”之称的泰格医药却反常暴雷了,公司发生了什么?

泰格的业务属性和其他CXO有明显的不同,营收主体是临床试验服务。去年,泰格的临床试验技术服务31.78亿元,同比减少23.75%;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收入32.96亿元,略有增长。但是,公司经营成本上涨明显,导致利润大幅下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泰格曾因业务盘主要在国内,躲过《生物安全法案》肃杀。去年,泰格境内收入进一步扩大,同比增长17.57%,占整个业务盘子近6成。但国内业务其实并不好做,没能给泰格带来营收增长。

3月28日,泰格医药股价盘中跌了6.6%,距离2021年公司股价最高时市值已经缩水近8成。

“两个篮子打水一场空”

泰格医药完全可以看成是国内biotech企业活力的风向标。当大量企业将管线推进到临床阶段时,泰格医药就将获益;但如果临床都没人开了,泰格的业务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2024年,泰格医药“正在进行的药物临床研究项目”从2023年的752个增加到831个,但临床试验技术服务收入却同比下降23.75%,项目单价明显降低。同样,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产品的医学影像、受试者招募等业务的执行项目平均单价也有所下滑,产品营业成本却比上年同期增加7.85%。

当下国内市场资本环境遇冷,寒气流窜整个医药产业链,能往外给钱的药企少了。泰格还能接到这么多订单,表明行业老大的地位依然在。去年泰格医药新增客户订单平均约定3年合作期,处于行业平均数水平之上,但收入就保证不了了。

盘踞于国内的临床前CRO公司美迪西2023年就遭遇了类似情况。2023年美迪西虽然客户数量增加,药物发现与药学研究业务单价同比下降36.81%;临床前研究业务的单价,下降了23.59%。

2024年,行业寒气开始传导到泰格这样的行业CRO公司。

泰格医药算是下手比较狠,据公开资料显示,泰格的大临床均价在7.2-7.3折左右。泰格不降价也不行。2023年下半年以来,不少仿制药订单、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创新药、疫苗的中小型CRO订单减少,国内临床运营新签订单的平均单价整体下滑。泰格不得不在2024年增加工作量,应对收入下降的趋势,却自此陷入了“极低价换量”的死循环,甚至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公司基本业务面。

泰格医药两大业务之一的临床试验技术服务已经不占据主导地位,已经不如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业务。

不仅赚不到钱,就算赚到钱了,货款也收不到。去年下半年开始,泰格就因客户资金回款压力,部分存量订单被取消,大量收入仅仅体现在“应收账款”,公司2024年年末应收账款为24.09亿,比去年翻了近一倍。

深陷价格战“沼泽”

2024年泰格医药之所以大幅亏损,还有个很大的窟窿:报告期内,泰格非经常性损益5.017亿元,主要是“其他非流动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

泰格一直在投资、CRO两手抓,已经不是行业密闻。过去,泰格医药在净利率方面长期领先同行,2023年销售净利率达29.12%,远超药明康德和康龙化成,这其中对外投资贡献了不少利润,“其他非流动性金融资产”曾一度占到公司总资产的40%左右,主要是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份、医药基金投资以及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

泰格主要投资医药行业,据招商证券数据,公司已经覆盖CRO、医疗器械、创新药、医疗信息化、医疗服务、疫苗等超60家企业机构。此前年报显示,公司投资产生利润能占总利润的一半以上。

到了2024年,泰格尝到了“鸡蛋全放在医药这一个篮子”里最苦涩的结果。

国内CRO行业的寒冬暂时还看不到回暖的迹象。从2024年半年报来看,38个CRO公司中24个在上半年出现亏损或净利润同比下滑,其中昭衍新药等11家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50%。

国外市场相对稳定,泰格最有看点的也是北美市场,据年报数据,境外业务占比总营收达42.65%,和境内业务相差不多,但新签订单和业务均实现了快速增长,未来有希望超越国内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订单需求同比2023年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订单主要来自于跨国药企在华的业务需求,以及中国药企在海外的临床项目,外资客户在其客户结构中的占比,从原来的三分之一提升至40%以上。

公司新增FDA IND项目29个,其中16个已获得临床批件;净新增合同金额为84.2亿元,同比增长7.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