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让你每天过得更开心的小技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7:28 2

摘要:2025年已过去大半,临近年底,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开始变得更加忙碌。

2025年已过去大半,临近年底,许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开始变得更加忙碌。

不过,越是忙碌,越要注意身体和情绪的健康。

今天的推送,想跟大家分享4个简单的方法,帮助你对抗疲惫和压力,让你每天过得更开心。快来看看吧~

构建一种令自己

「对未来感到兴奋」的期待感

人是一种活在期待里的生物。

许多时候,令我们感到幸福的,其实不仅仅是当下过得如何,更重要的或许是对未来抱有什么样的希望。

就像一个例子:为什么我们会「报复性熬夜」?

很多时候原因其实在于:我们对过去的这一天感到不甘心,对未来的明天又缺乏期待和兴趣;

因此,下意识地想让这一天留得更长一点,不想让它过去。

因此,一个对抗「报复性熬夜」的好方法,就是为自己的第二天设计一种期待感:

可以是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做一件令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是去挖掘和延伸一个很好的点子……

生活也一样。

所以,许多人一旦感到无聊了,就去寻求娱乐,来逃避无聊、消磨时间,这其实是治标不治本 ——

你越是逃离「当下」,越是会感到对未来缺乏期待,就越会对当下感到无聊和厌倦。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有意识地规划和构建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能够经常去「邂逅惊喜」。

不妨先找一个时间,让自己不受打扰,静静地问自己:

有什么事情是能够让我感到快乐的?

我发自内心地想得到什么东西?

有什么话题能够让我产生兴趣?

如果现在有一段不用操心的时间和一笔足够的钱,我最想做什么?

可以是购买一件产品,参加一个活动,学习一个领域,也可以是去一个想去的地方,见一个想见的人……

然后,把它们安排到日历上,作为给自己的奖励。

最好设定一个较远的期限,时间以一周到几个月内为宜。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为未来制定计划。

根据202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积极主动地为未来制定计划,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对当下的压力耐受度和抵抗力。

不妨把一整年做成一张日历吧,把你的目标安排到某个具体的日子上,慢慢去填充这张日历。

当你疲惫、陷入压力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看一看。

让自己想象一下未来美好的景象,为自己提供力量和支撑。

安排一个把收藏的内容

拿出来试用的时间

你的收藏夹里,囤了多少篇待看的文章?一直都没去看,放着积灰?

别担心,今天不是来劝你「清空收藏夹」的,毕竟我们阅读、消化和实践的速度,一定不可能快得过把内容放进收藏夹的速度——

如果不正视这一点,那未免有点过于苛刻了。

但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

整理自己的收藏夹。大致浏览一遍里面的文章,如果发现有自己感兴趣的方法,立刻拿出来试用一下。

不需要追求做得很好,也不需要把它变成习惯,你只需要做的是:

看到一个感兴趣的方法,立刻安排一个时间,自己动手试一试;

看看效果如何,手感怎么样,对自己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这就足够了。

如果它适合你,那么你自然而然会给它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去把它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如果它不适合你,那么你也为生活提供了一个新鲜刺激点,让自己尝试了一种不一样的可能性,为生活创造了一个新的「触点」。

兴许在不远的将来,这个触点又能够发挥新的效力,为你涉猎其他的技能、知识和方法,提供一个落地的可能性呢。

具体怎么做呢?可以参考以下这套流程。

首先,安排一个整理收藏夹的时间,可以是每天忙完该做的事情之后,拨出一点时间,作为休息和心情的调剂。

整理时,可以按任何顺序和自己的喜好,随意打开里面的文章。

不需要做复杂的笔记,甚至不需要看完,一旦看到里面有一个你感兴趣的方法,就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能不能立刻把它用起来?

如果可以,那就停止「整理收藏夹」,因为今天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转而试着把这个方法用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让自己动手试一试。

如果不可以,就安排一个日期,把它记录到待办事项上,等到了对应的日子时,优先去做它。

这里说的「方法」,可以是广义上的:

比如一个技巧,一套步骤,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一个工具,甚至是一个思维方式,一个观点,都可以。

重点在于:要去寻求它跟你内心的联系和接触,捕捉住那个「咦,它好像很有意思,我能不能试一试」的瞬间,立刻让自己动起来。

如果它是一套步骤或工具,那就立刻试用一下看看;

如果它是一个观点或思路,那就试着写一下自己的理解;

如果它是一个案例或故事,那就给它找几个能去佐证和支撑的想法。

你会发现,只是养成这么一个小习惯,生活就会立刻变得更为多姿多彩,更加拥有「获得感」。

准备一套可以在工作间隙

转移注意力的储备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工作累了,就是要放松,要休息;

要让脑子放空,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

其实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

大脑是不能「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的。

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运转,如果你不给它一个前台的任务,那么它就会激活许多后台任务,去反反复复地咀嚼。

这就会带来一个后果:由于大脑「威胁识别」功能的作用,它激活的后台任务,往往都是偏负面的信息。

可能是对自己过往犯错的思考和咀嚼,也可能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的预演;

但无论如何,一定不会是让你开心和快乐的事情。

久而久之,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你会觉得自己的精力和能量在不断流失和损耗,总是容易想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

总是感觉没能够彻底地放松休息,明明什么都没干,还是觉得大脑很累……

所以,更好的休息方式是什么呢?

是转移注意力,用新的、跟工作全然不同的任务去填满大脑的「前台」,尽量避免它运行过多的后台任务。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有一定信息量的,能够吸引你专注沉浸其中的小说、纪录片、影视剧;

能帮你进入心流状态,需要你全神贯注投入的游戏;

自己写到一半的内容,比如文章、读书笔记、思考和见解、评论和观点……

简而言之,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需要跟工作全然不同。

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工作的场景中抽离出来,避免工作的信息驻留在后台之中,持续对我们形成压力。

二是需要你专注地动脑思考。

最好是能够引领你进入心流状态,不能只是被动接收信息,什么也不干。

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大脑,让大脑把更多资源投入前台,减少后台激活的任务。

举个例子:看一部纪录片,不要倍速,不要拉进度条,试着让自己沉浸其中,随着镜头去观察,思考。

让注意力从你身上转移开来,转移到镜头之下的世界里,去投入地感受。

这样半小时下来,你会感觉浑身轻松、精神抖擞,像是做了一个大脑按摩一样,非常舒服。

所以,平时有空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去找一找,准备一些这种类型的储备,供自己在工作的间隙「换换脑子」。

这才是最有效的休息。

维护好一份

记录生活点滴细节的相册

对抗恐惧、压力、挫折、焦虑……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用美好的回忆去压倒它。

比如:打开你的相册,翻出那些让你难忘的、美好的记忆。

可以选择一张照片,问问自己:这张照片是在什么场景下拍摄的?它带给你的具体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不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感受到当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和心情?

也可以翻出自己的日记,找到让你开心或感恩的记录,问问自己: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是哪些地方令你感到开心?你还能回想起当时那种开心的感觉吗?

这可以非常有效地舒缓你的精神,激活你的副交感神经,让你感到放松,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下的压力和挑战。

因此,在平时有空的时候,去维护和完善一份「生活记录相册」,就特别重要。

这样在你需要的时候,才能及时拿出来。

以项目为单位。把生活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归类成一个个小小的「项目」,再把每一个项目做成一个文件夹。

这些项目可大可小。

举个例子:

大,可以大到「家庭装修」

你家里需要装修了,可以把你和家人在这段时间里交流讨论的聊天记录、找来的参考案例、自己产生的想法和灵感、画下来的草图、施工前和施工后的对比照片等资料收集起来,放到一个文件夹里面,写清楚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这就是一个生活记录项目。

小,则可以小到一次探店。

比如你去体验一家店,可以把你找到它的过程,拍下来的照片,自己的体验、感受和想法,乃至于跟店员和老板的聊天对话等,都保存和记录下来,放到一个文件夹里。

这也是一个生活记录项目。

再比如,你跟家人一起去哪里玩、见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一起看了什么电影、有哪些有意思的讨论……

这些都可以记录和保存下来。它就是让你的生命得以充盈和美好的回忆。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朋友圈的升级版。

它可以承载你在整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你经历、体验和回忆的外化;

并且完全属于你自己,无需分享给任何人看,只需要对你自己负责即可。

进一步,当你有了这么一个项目之后,你还可以把它视作一个主题;

去做一些收集和打卡,有意识地把这个主题补充完善,让生活有更多的方向和目标。

举个例子,比如你对咖啡馆特别感兴趣,那就可以做一个「100家咖啡馆探店打卡」的项目,在有空的时候一项项去探店、记录。

这相当于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支线任务」,并把自己每天的行动跟它挂钩。

如果你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缺乏兴趣,不妨试一试,也许它能够帮你重拾对生活的热情。

闲聊时刻

第三点里讲了「大脑是不能什么都不想的」,所以不要企图通过发呆来休息。

但其实有一个场景是适合发呆的:刚学完新知识之后。

这时,如果你发呆,大脑就会把注意力从前台转移到后台。

而由于我们刚学完新知识,大脑会将它们放入后台里面,在后台「回放」这些新知识,这会非常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它们。

这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技巧。

欢迎大家分享可以用来作为工作间隙填充和转移注意力的事物,比如小说、综艺、影视剧等。

作者:李睿秋Lachel,深度思考践行者,专注于心理学、思维和心智成长,虎嗅、36氪年度优秀作者。来源: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平台。

来源: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