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男,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号润生,汉族,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53
雪落无声:杨靖宇与1940年的背叛寒冬
杨靖宇(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男,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原名马尚德,字骥生,号润生,汉族,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2009年,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第一章 林海雪原里的枪声
长白山的腊月,呵气成冰。杨靖宇和他的部队已经在零下四十度的森林里转移了十七天。雪没过膝盖,每走一步都需要拔出被冻僵的腿,发出“咯吱”的脆响。
“司令,程师长那边……还是没消息。”通讯兵小张的声音在风雪中颤抖。杨靖宇望着灰蒙蒙的天际线,那里有日军布下的层层封锁网。
这是1940年2月,日军对南满抗日联军实施“梳篦式”讨伐的第83天。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队长野副昌德下达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消灭杨靖宇部。
第二章 “饿死”战术
日军采取的围困战术极其狠毒。他们将濛江县境内12个自然村的百姓全部强制迁入“集团部落”,在抗联活动区域制造了方圆50公里的“无人区”。
“凡是给抗联送粮者,相邻十户连坐处决。”这样的布告贴满了每一个村庄。雪地里,连一只野兔的足迹都会引来日军搜查队的仔细勘察。
抗联老兵李永治多年后回忆:“我们煮皮带吃,最后连軏鞡鞋都煮了。有个战士饿极了啃树皮,肠子被划破,血从嘴角流出来……”
第三章 背叛者的选择
第一个重大打击来自程斌。这个曾任抗联第一师师长的男人,在1938年7月率部投敌时,带去了杨靖宇部队的全部机密:密营地点、补给路线、战术特点。
日军如获至宝。程斌不仅获得了少佐军衔,更带领“程斌挺进队”直扑抗联密营。一夜之间,杨靖宇苦心经营的70多处密营被毁,粮食、药品、弹药全部化为乌有。
“司令,我对不住你……”程斌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又狠狠划去。他换上关东军的制服,开始熟悉日式装备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 最后的五天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只剩下两名战士。他们在濛江县三道崴子的雪地里艰难行进,已经五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
“司令,这榆树皮还能扒得动。”警卫员小黄用刺刀刮下枯树的内皮。三人围坐在雪地里,分食一锅煮了三遍的树皮汤。第一遍去苦,第二遍煮软,第三遍才能下咽。
2月22日晚,杨靖宇让最后两名伤员向老乡求助,自己独自面对漫山遍野的追兵。他清点弹药:手枪子弹76发,步枪子弹30发。
第五章 那个寒冷的早晨
2月23日上午,四个砍柴人出现在杨靖宇藏身的山坡下。其中那个叫赵廷喜的农民,认出了这个满脸冻疮、衣服破烂的高大汉子就是悬赏两万块的“杨司令”。
“日本人正在悬赏你,不如投降吧。”赵廷喜说。杨靖宇轻轻摇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一小时后,赵廷喜出现在日军警防所。他获得的奖赏是:30元满洲币。
第六章 胃里的树皮
当日军解剖杨靖宇遗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肠胃里只有未消化的树皮、棉絮和枯草,没有一粒粮食。
岸谷隆一郎后来在遗书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而此刻,程斌正在新京的日军俱乐部里举杯。他突然想起1936年冬天,杨司令把最后一块玉米饼子分给伤员时的场景。
第七章 审判
1951年5月,沈阳特别军事法庭。程斌在公审大会上低头认罪:“我不仅背叛了杨司令,更背叛了整个中华民族。”
枪声响起时,围观群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而在长白山深处,当年的抗联老兵李永治正带着年轻人重走密营路:“这里曾经是司令部的炊事班,杨司令总是让战士先吃……”
尾声 雪落无声
2019年9月,杨靖宇烈士陵园。94岁的抗联战士李玉安坐在轮椅上,由孙子推着来到纪念碑前。老人颤巍巍地敬了个军礼:“司令,现在国家强大了,再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一片雪花落在老人手背,恍若1940年那个寒冬的雪,穿越79年时光,终于等到了春暖花开的一天。
后记:据统计,东北抗联师以上干部牺牲率达90%,军以上干部牺牲率达80%。杨靖宇将军殉国时年仅35岁,胃中仅存树皮棉絮的消息传开后,当时重庆《中央日报》刊文:“这种壮烈事迹,震惊中外,足以寒敌胆而泣鬼神”。#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