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灵魂归属的乡建才是最彻底的乡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17:58 1

摘要:最近,我总结了一个“四维乡建”的名词,较系统地诠释了我心目中乡村建设的四种状态。大家可能会有异议,这也很正常,因为毕竟是多元时代,对乡建各有各的理解。不过我还是坚持“四维乡建”一说,并坚定地认为解决灵魂归属的乡建才是最彻底的乡建。

最近,我总结了一个“四维乡建”的名词,较系统地诠释了我心目中乡村建设的四种状态。大家可能会有异议,这也很正常,因为毕竟是多元时代,对乡建各有各的理解。不过我还是坚持“四维乡建”一说,并坚定地认为解决灵魂归属的乡建才是最彻底的乡建。

纵观中国的乡建,能称为解决灵魂归属的乡建不多,原因复杂,既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也有认知层面的原因,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不过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认知方面的原因,很多乡建工作者并没有把解决灵魂归属或重塑乡村信仰当回事儿,大家更关注的是基建和产业等硬实力的提升。

记得早在十多年前,有中国乡建第一人之称的孙君先生曾经说了这样一段话:经济解决今天的问题,科技解决明天的问题,教育是解决后天的问题,信仰是解决永远的问题。十多年过去了,我对这句话还印象深刻。北京绿十字所做的很多项目,都可以看到他力求用信仰重新塑造村民精神的努力。五山建设茶坛,郝堂恢复寺庙,金山修复宗祠,邓池沟建设教堂等,这些都是属于四维乡建的最高层面。

由此我不禁想起另外两位名人,一位是大寨的郭凤莲女士。前些年她在大寨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一时间议论纷纷。因为大寨毕竟是个带有很深政治印记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建设庙宇,自然不同与其他地方,引起争论是很正常的。郭女士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解释是为了更好地吸纳游客,发展大寨的旅游。个人以为这是郭女士的一种策略,她可能还有另一种心态,就是要恢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塑大寨村民的信仰。文革以后,对于政治领袖的信仰和崇拜基本上慢慢消解;改革开放又导致一些污泥浊水也一并进入,大众处于信仰的真空期,如何重塑人民信仰,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智慧如郭凤莲者,就想出了这么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谓是功德无量。

另外一位就是堪称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台湾慈济功德会的创办者证严上人。上人是宗教人士,自然不同于郭凤莲这样的政治人物,做什么事情只要不违佛典就行。上人是人间的观世音,东方的特蕾莎,致力于在世界极其贫苦地区建设大爱村。在这些大爱村里,除了建设各种生活设施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建设宗教场所。上人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在不同种类的大爱村里建起了寺庙、清真寺和教堂等,就是为了让人们走进宗教场所,接受灵魂的洗礼。2011年7月,我曾经去过印尼雅加达的慈济功德会,当了解到上人在这里建了一个容纳数万人的大爱村后,便去寻访,可因为我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找了大半天都没有找到。据说在这个大爱村建设了数个清真寺,可见上人对不同信仰人群的尊重。

在我的家乡信阳,有一个叫弯柳树的小村子,有一群人也在做着他们的乡建梦。以宋瑞女士、余金霞女士和薛立峰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们扎根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他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乡村德孝文化游产业,开展内置金融,进行垃圾分类,把一个脏乱差,不守孝道,人心不古的村子,变成了一个人人做公益,人人行孝道,人人学习传统文化的文明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他们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塑造了弯柳树村民们的灵魂,并激扬起美丽乡村建设的不竭动力!

心变,行为变,行为变,命运变——这是颠扑不破的至理,心是什么,心就是灵魂,就是信仰,就是冥冥之中无法言说的未知。乡村建设如果不能解决灵魂归属,不能触及心灵的改变,这样的乡建是不圆满的,不彻底的,有缺憾的。所以,用佛家的话来说,解决灵魂归属的乡建才是究竟的乡建,可谓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叶榄

2016年9月5日于北京

来源:yelan369叶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