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不寻常的举动,伴随着台军退将“战争风险升高”的警告,以及岛内75位学者罕见联署的“和平声明”,一连串事件密集发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解放军在台湾周边的“联合战备警巡”为何这次没先通知美国?
这个不寻常的举动,伴随着台军退将“战争风险升高”的警告,以及岛内75位学者罕见联署的“和平声明”,一连串事件密集发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信息来源:《两岸战争风险越来越高,大陆军演未知会美国,台湾学界75人签捍卫和平声明》,澳门月刊,2025年3月27日。
台海的紧张气氛,似乎又升高了不少。台军退役陆军中将、国民党前“立委”吴斯怀最近就对媒体表示,大陆军机军舰在台湾周边的“联合战备警巡”,特别是据观察这次行动前并未像以往那样与美方有所沟通,导致美方反应也比较激烈。
吴斯怀认为,大陆的这个动作,警告意味非常直接,两岸走向冲突的风险确实在不断增加。
同时,国台办新设的一个“打击台独”举报专栏,也意外地成了一个观察台湾岛内部分民意的窗口。据说该专栏开放不到24小时,就收到了超过三百封针对民进党领导人赖清德的举报邮件。
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赖清德上任后的一些做法,在台湾民众当中引发了相当程度的不满和疑虑。
不只是普通民众有反应,台湾学界也出现了不小的声音。足足75位学者,其中不乏像中研院院士陈培哲、左翼联盟秘书长黄德北这样在岛内颇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联合发表声明,公开对赖清德当局的政策提出批评。
这份联合声明的分量不轻,它所表达的忧虑,可以说触及了当前台湾社会对未来走向的普遍担心。
而点燃这波争议的一个关键事件,发生在2023年3月13日。赖清德在主持了一场“国安”高层会议后,公开将大陆定义为“境外敌对势力”,并随之公布了一系列所谓的“国安”应对措施。
这个定义一出来,立刻在岛内引起轩然大波。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将大陆如此定性,到底有没有法律依据?
反对者指出,台湾早在1991年就已经废止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从法律上说,大陆已经不再是“叛乱团体”,两岸关系也不再处于法定的敌对状态。因此,赖清德此举,被很多人质疑可能存在“违宪”的问题。
除了这个核心争议,赖清德当局推动的其他一些措施,比如考虑恢复军事审判制度、着手调查台湾民众申领大陆居住证的情况等,也被广泛批评是在人为地制造紧张空气,一步步将两岸关系推向更深的对立。
更让一些人感到不安和警惕的是,赖清德当局似乎正在利用“国家安全”的大帽子,来压制岛内不同的声音。
例如,大陆配偶网红刘振亚因为发表了一些言论,其依亲居留许可不仅被废止,还被强制要求离境。这类事件被不少人指责是在搞“绿色恐怖”,是在变相地打压言论自由。
这一系列动作累积下来,使得台湾社会内部弥漫着一股浓重的担忧和不安。许多普通民众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日子能不能安稳过下去,他们害怕两岸关系持续恶化,最终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甚至安全。
大家普遍的愿望还是和平稳定,而不是无休止的对抗。学界人士也纷纷表达了对台湾未来可能走向的深切忧虑。
比如,台军退役陆军中将、前国民党籍“立委”吴斯怀,就公开批评赖清德当局的做法是“违宪”,是在民众心中播下仇恨。他警告说,两岸擦枪走火的风险正在升高,真要打起来,台湾恐怕承受不起那个后果。
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的黄德北教授也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这些政策正在把台湾推向民主法治受损、和平稳定堪忧的境地。
中研院院士陈培哲的话说得更直接。他批评赖清德和民进党,认为执政党应该遵守最基本的民主法治原则,与在野党进行良性沟通,共同为台湾寻找好的发展路径,而不是为了自身的政治算计,刻意制造台湾内部的分裂对立,甚至歧视和丑化像新住民这样的群体。
那么,赖清德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分析认为,他可能是想通过挑起两岸对立来巩固自己的支持度,毕竟凝聚“同仇敌忾”的情绪有时能带来短期的政治红利。甚至不惜配合某些外部势力,去试探大陆的底线,以此换取外部的政治支持。
也有人觉得,赖清德当局可能是想故意制造紧张气氛,把大家的注意力从岛内经济、民生等其他施政不力的地方引开。
用两岸的紧张关系做挡箭牌,甚至可能是在为将来可能面对的罢免等政治挑战提前“消毒”或积累对抗资本。
更有人担忧,这会不会是在为将来可能实施的更严厉管制措施,甚至是走向某种程度的“威权”铺路?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台湾的下一步怎么走,显得尤其关键。对此,像吴斯怀就提醒,现在美国自身也面临不少问题,战略上似乎在收缩,台湾不能一味指望美国。
看看美国近些年在国际事务上的做法,比如退出一些国际组织和协议,对待盟友的态度等,都显示它已不再是以前那个什么都管的“世界警察”。台湾过度依赖美国并不可靠,寻求和平发展或许才是更现实的路。
而黄德北教授则认为,台湾应该运用智慧,尝试在中美之间扮演缓和紧张的角色,这不仅对台湾自己好,对整个区域的和平也有益。
赖清德当局声称采取强硬措施是为了“保护台湾”,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看看台军在其指挥下的一系列动作,搞“立即战备操演”、出动F-16V战机搞实弹射击训练、派成功级导弹巡防舰出海、进行CM11战车的战备演练等这些频繁的军事活动。
在一些观察人士眼里,与其说是为了“保卫台湾”,倒更像是刻意制造紧张气氛,一方面向大陆展示强硬姿态进行挑衅,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对内营造一种“备战”氛围。
但问题是,仅仅靠这些军事上的动作,真的能确保台湾的安全吗?显然是不能的。
就像吴斯怀提醒的那样,如果台海真的爆发冲突,很难指望美国会全力介入,届时台湾可能会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这并非危言耸听。
而赖清德当局展现出的强硬姿态,与台湾岛内许多民众期盼和平、稳定生活的普遍心愿,形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反差。
大家不想看到两岸走向对抗,更不希望自己的家园成为冲突的前线。那75位学者联合发表声明,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社会情绪的集中反映。
他们公开呼吁赖清德当局能及时调整方向,不要再继续激化两岸矛盾,应该回到和平发展的轨道上来。他们甚至引用历史教训警示,面对可能带来灾难的政策,如果选择沉默,最终可能殃及自身。
在当前台湾的政治环境下,他们选择公开表达不同意见,本身就承担着不小的压力,这份担忧和发声的勇气值得关注。
然而,在如今的台湾社会,想要发出这种不同的声音,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有批评者指出,赖清德当局正在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对那些与官方立场不一致的人和声音进行打压。
比如,一些网络博主仅仅因为表达了倾向于统一的观点,就可能面临居留权被取消甚至被强制离境的遭遇,这类事件已经在岛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少民众的强烈不满。
这种压制不同意见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化解社会分歧,反而可能加剧内部的对立,也让外界对台湾当局所标榜的“民主法治”产生疑问。这种做法,与其宣扬的理念显然背道而驰。
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有真正听取和顺应民众对和平、稳定、发展的普遍期盼,台湾才能拥有一个安全且繁荣的未来。
在两岸关系这个关键问题上,台湾究竟要走向何方?是选择不断升级的对抗,还是寻求务实对话与合作?这不仅仅是政治人物需要回答的问题,更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台湾民众的未来福祉。
来源:顶楼的小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