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瑶乡:密洛陀遗韵,花密样流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2 21:52 2

摘要: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远山如黛,近水含烟。都安瑶族自治县在这片氤氲中缓缓苏醒,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勾勒出时光深处的静谧与从容。这里是布努瑶世代聚居的地方,也是创世女神密洛陀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岁月如水,漫过瑶山深处的都安,将斑驳往事编织成非遗传承的光阴故事。

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尽,远山如黛,近水含烟。都安瑶族自治县在这片氤氲中缓缓苏醒,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勾勒出时光深处的静谧与从容。这里是布努瑶世代聚居的地方,也是创世女神密洛陀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循着青石板路漫步,总会不期而遇那些穿着传统服饰的瑶家女子,她们衣襟上的挑花刺绣,宛若开在岁月枝头的花朵,不经意间泄露了民族最深沉的秘密。

---

01 密洛陀古歌,穿越千年的吟唱

在都安的青山绿水间,仿佛总能听到一阵若有若无的吟唱——那是《密洛陀》古歌的旋律。2011年,《密洛陀》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都安文化记忆中最珍贵的部分。

传说瑶族创世女神密洛陀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类,因病于农历五月廿五逝世,其亡灵于农历五月廿九归祖。于是,每年这个时候,布努瑶同胞便会备上美酒佳肴及五色糯米饭,到预定场地祭祀密洛陀及其他祖神。

瑶族老人聚集在火塘边,轮流高唱密洛陀颂歌。歌声苍凉而悠远,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将听者带回那个万物初生的时代。在这些古老的歌词中,不仅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更承载着他们对世界起源的思考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

如今,在都安瑶族服饰非遗传承基地里,游客可以聆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密洛陀》的传唱。那古老的旋律,讲述着瑶族的创世神话和历史变迁,让人领略到瑶族人民的坚韧与勇敢。

02 花密样小院,瑶乡非遗新韵

2025年8月,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三合村,一座名为“花密样小院”的院落正式开院迎宾。小院坐落在美丽的太阳天窗和响水关附近,与都安这两个玩水天堂相辉映,形成了“一关一窗一院”之美景。

铜鼓声响起,当地村民跳起民族舞蹈,演绎瑶族婚俗,展示非遗服饰走秀。这一切,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古老的瑶族文化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完美结合。

“花密样小院”主理人韦丽英介绍说:“在小院,游客不仅可以休闲住宿,品尝特色美食,还能从染布、裁衣到挑花刺绣,亲身参与瑶族服饰的制作过程,让游客穿上亲手制作的瑶族服饰,感受那份独特的美丽与自豪。”

小桥流水,花开满园,游客在天窗避暑纳凉、划船泛舟、水中品尝美食。在这喧嚣的时代里,花密样小院为我们保留了一份质朴与宁静,让我们能够暂时放下繁忙的生活,感受生态瑶乡的那份静谧与美好。

03 瑶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文化

都安瑶族服饰制作技艺2019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成功申报自治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五年跨了三大步。

在都安瑶族服饰非遗传承基地,游客和当地不同年龄段的瑶族群众或学唱《密洛陀》,或学习染布裁衣、挑花刺绣,切身体验和感受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宛若“非遗会客厅”,充满着神奇的文化魅力。

市级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潘沛伶介绍说:“基地里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瑶乡工匠、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群体用心用智精心制作。”

基地紧紧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密洛陀》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都安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两大非遗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整理都安瑶族传统服饰文化的非遗元素,把充满历史底蕴的民族文化之美与现代时尚服饰有机结合。

04 祝著节庆,瑶乡最美时光

在都安,最热闹的时刻当属祝著节。祝著节也称达努节、祖娘节、瑶年,是布努瑶族一年一度拜祭先祖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都安各地群众带着自家的斗鸡、画眉鸟等,参加斗鸡、斗鸟等传统活动。瑶族同胞吹唢呐、敲铜鼓,载歌载舞,拜祭密洛陀。为了庆祝这一凝聚瑶族传统文化结晶的节日,经自治区批准,都安甚至会放假两天。

2023年,都安瑶族自治县举行布努瑶“祝著节”庆祝活动,瑶族群众在现场敲起铜鼓,颂唱密洛陀古歌。现场还开展了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和风味美食展示以及打陀螺、蹬壕球等民族传统竞技活动,吸引许多游客参与。

岁月流转,祝著节早已不仅仅是瑶族同胞祭祀祖先的日子,更成为了展示瑶族文化、促进民族交流的重要平台。那些歌声、鼓声、欢笑声,穿越时空,回荡在瑶山深处,年复一年。

05 打扁担声,农耕文化的回响

在都安的乡村间,常能听到节奏明快的“哒哒”声——那是壮族打扁担的声音。

都安“壮族打扁担”,是壮族民间流传的原生态舞蹈,又称壮族扁担舞和“打鲁列”。通过模拟耙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农事动作,拍打出壮家农耕人对土地的依恋、对家乡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拼搏。

2008年“壮族打扁担”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都安“壮族打扁担”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的春节、“三月三”期间,都安全县19个乡镇的300多支打扁担艺术团队都自发组织开展打扁担比赛活动。“壮族打扁担”代表都安乃至广西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屡次获奖,不断提升都安对外文化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为了培养传承人,“壮族打扁担”进入了各中小学校的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喜爱这个项目,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06 非遗传承,瑶乡焕发新生

都安这片土地,从来都不缺乏文化的滋养与传承的力量。

都安臻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探索新的路径,从传承到创新,从培育非遗传承人才到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非遗产业发展闭环,促进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公司先后成立5个村屯的传习所和3个乡镇的扶贫工坊,示范带动村屯群众实现增收致富。近两年来经营的“非遗+文创”收入达500多万元,手工产品远销国内外。

2012年5月,都安臻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地苏镇石桥画村开展村企合作,共同合作建设都安瑶山妹非遗文化创意园,同时加强对村屯“巧姑绣娘”进行专业性技能培训。

采用“参与型+开放式”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共建共享名师交流研习,壮大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村屯群众掌握非遗手工技能,实现农民变工匠、工坊变车间的转换。

07 岁月回声,瑶山深处的乡愁

走进都安的传统村落,总能看到老人们坐在屋檐下,手中拿着绣片,一针一线地绣着花鸟鱼虫。她们的眼神或许已经不再明亮,但手中的针线却依然灵活。

这些年过古稀的绣娘,是瑶族服饰制作技艺最后的守护者。她们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都安老一代绣娘潘曼林等人,如今也在传授瑶族刺绣技艺。

一位都安幼儿园教师蓝珍苗说:“我时常带着孩子们来到基地研学,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解民族服饰,了解布努瑶民族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

在都安的非遗陈列馆里,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那些斑驳的生产生活用具,那些色彩斑斓的瑶族服饰,那些记录着祖先智慧的典籍,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个民族的过去。

---

铜鼓声渐渐远去,密洛陀的古歌却仍在山间回荡。

那些绣娘手中的针线,穿梭着历史与未来;花密样小院的灯火,温暖了传统与现代;祝著节上的欢歌,连接着族群与个体。

都安依旧从容地走在自己的节奏里。

来源:天天都要去旅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