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上,庙号为“高祖”的帝王不胜枚举,但史称“汉高祖”的皇帝却少之又少,总共有四位;他们分别是西汉的刘邦、前赵的刘渊、后汉的刘知远以及南汉的刘䶮。
在历史上,庙号为“高祖”的帝王不胜枚举,但史称“汉高祖”的皇帝却少之又少,总共有四位;他们分别是西汉的刘邦、前赵的刘渊、后汉的刘知远以及南汉的刘䶮。
刘邦以草根身份逆袭成一代帝王,并开创大一统王朝,因此逐渐被世人所熟知;然而其他三位帝王也曾割据一方,盛极一时。
早年的刘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后来当上泗水亭长的他在押送一批骊山徒去服徭役之时,不料途中有很多人逃跑了,犯下死罪的刘邦只能逃往芒砀山,落草为寇。
秦朝末年,繁重的徭役与严酷的刑法,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高举义旗,各地纷纷响应,刘邦亦是如此,他即将开启波澜壮阔且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跟随刘邦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实力也愈发强大,最终发展成一方诸侯;因此,他才能迅速推翻秦朝,攻灭西楚霸王项羽。
汉高祖刘邦在位8年,削弱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分封同姓诸侯王,采用郡国并行的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执政期间还休养生息,对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为西汉初期的稳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渊是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开国之君;冒顿曾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长达七天七夜,后来双方握手言和,和亲结拜,刘邦赐其子孙世代以“刘”为姓氏。
刘渊幼时好学,喜读兵法,擅长射箭;他的父亲是匈奴左部帅刘豹。在曹魏时期,刘渊被召到洛阳做人质,他久居洛阳,最终痴迷上了汉文化。
西晋时期,当刘豹去世之时,他便结束了洛阳生活,并回去接任其父左部帅之职。
他在任期间,待人宽厚,赏罚分明,因此颇得人心,匈奴五部的人才都投入了其麾下;后来西晋爆发了八王之乱,刘渊逐渐生出了称帝之心。
公元304年,刘渊自称“汉王”,建国号为“汉”,史称“汉赵”,并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希望借此笼络汉人之心,为自己的政权披上合法的外衣。
四年后刘渊才正式称帝;直到汉赵末代皇帝刘曜即位,才将国号改为“赵”,史称“前赵”。执政期间,刘渊善用贤才,广纳谏言,恭俭勤劳;最终于公元310年病逝,庙号“高祖”。
刘知远,沙陀部落人,他是五代时期后汉的开国之君;早年的刘知远投靠了后唐明宗李嗣源,在其麾下石敬瑭的帐中效力。
在一次与后梁大军交战的过程中,担任偏将的刘知远曾救下被敌军偷袭的石敬瑭,因此深受他的信任;后来石敬瑭建立后晋之时,他因辅佐有功而被擢升为河东节度使,为之后建立后汉打下了根基。
石敬瑭灭后唐之时,为了寻求援助,亲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刘知远曾劝过他,不要做历史的罪人,可石敬瑭执意如此,刘知远也无可奈何。
最终,历经两帝的后晋便被契丹所灭;不久之后,刘知远称帝建汉了。他稳定了中原局势,黄河流域基本统一,先前归附契丹的一些州镇纷纷脱离,都投入到了刘知远麾下。
刘知远并非仁义之君,他任用酷吏,致使民不聊生;称帝一年后,刘知远就因病驾崩了,庙号“高祖”。
刘䶮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开国之君,他早年跟着兄长刘隐在唐朝宗室薛王李知柔府上任职;唐末时期,藩镇拥兵自重,不听号召,刘隐也开始割据自立,刘䶮追随他并且很快掌握了兵马大权。
刘䶮先后击败邕州叶广略、高州刘昌鲁、容州庞巨源等势力,而后又与楚王马殷争雄,占据了岭南大部分地区;刘隐死后,刘䶮取代了其兄的爵位,继续割据岭南。
公元917年,后梁贞明三年,刘䶮在广州番禺登基称帝,国号为“大越”,次年改为“大汉”,史称“南汉”。
刘䶮执政前期,礼贤下士,兴办学校,重视商业发展;后期却沉迷享乐,大兴土木,滥用酷刑,致使民怨沸腾。他似乎只想割据一方,并没有一统天下之志;公元942年,在位26年的刘䶮因病驾崩,庙号高祖。
“汉”是刘邦首次使用的国号,也许是刘渊、刘知远与刘䶮对他传奇般的人生充满了敬意,因此沿用了这一国号。
后面的三位帝王都曾割据一方,但并未一统天下,因此其影响力远不如汉高祖刘邦。历史上真正的汉高祖,唯有刘邦一人实至名归。
来源:学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