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泥火生辉”单元着重表现宝丰清凉寺汝瓷、汝州张公巷瓷、鲁山花瓷、郏县钧瓷及各类民间瓷等瓷窑遗址,从瓷器源流、瓷窑发现、制瓷工艺流程等诸方面反映唐宋金元时期平顶山境内制瓷业的状况。
唐宋遗韵
“泥火生辉”单元着重表现宝丰清凉寺汝瓷、汝州张公巷瓷、鲁山花瓷、郏县钧瓷及各类民间瓷等瓷窑遗址,从瓷器源流、瓷窑发现、制瓷工艺流程等诸方面反映唐宋金元时期平顶山境内制瓷业的状况。
花瓷
花瓷的部分,看得很开心,第一次看到如此之多的花瓷集中展示,是新的知识点就让人兴奋。
唐代文献称花釉瓷为“花瓷”。花釉是指在黑釉或茶叶末釉等底釉上用点、绘、淋、涂等方法装饰月白釉或天蓝釉烧成后釉面交融浸润呈现色彩变化丰富的一种装饰釉。以河南境内的花瓷窑最多,产量最大。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所烧制的花釉瓷,是唐代花釉瓷器装饰艺术的典型代表。使得“南青北白”变成了“南青北白中原花”。
花釉四系罐
“九天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旅”。唐人诗句,大国气象与开放胸襟一览无余;时代产物,则华美丰艳、富丽多彩。与“唐三彩”“秘色瓷”并称唐代三大名瓷的花釉瓷,就是其中代表。唐代花釉四系罐,鲁山段店窑烧造,通高42.5厘米,器型完整、形体硕大,目前在国内、外极为罕见,给人以端庄大气之感。罐身浑圆饱满,肩部四系设计,通体施酱黑釉,在腹部釉色之上刷有多块白色釉斑,把罐体自然分割成不规则的空间格局,黑、白两色彩交织、富有层次,打破单一色釉的古板与沉闷,白色釉斑泼彩出几分大写意的酒脱之感。
自古以来,平顶山一带水陆交通发达,加上当地丰富的资源,让这里成为较早烧制瓷器的地区之一。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鲁山花瓷,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代表着当时北方制瓷的最高水平,开辟了乳光釉规模化生产的先河,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创新技术,打破了瓷器青、白、黑单一釉色的传统格局,为陶瓷注入了一抹“中原花色”,为此后彩瓷的烧造定了创意与改进的基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执壶
唐宋时期,平顶山地区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生产的花釉执壶,造型古朴典雅、窑变绚丽多彩。这一时期的执壶通体多施黑、褐、黄色釉,在器身口、颈、腹等部位淋酒或刷抹蓝、白色釉斑,自然流变、情趣盎然,极富艺术魅力。
执壶,盛行于唐宋时期,又称“注子”“注壶”“偏提”,既承载中国陶瓷酒器的时代变化,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的实物见证。唐代丰腴为美,反映在陶瓷造型上浑圆饱满、舒展大方;宋代崇尚清,器形修长秀美经盈温婉。因此,执壶的造型成为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的缩影,于有形之中传递出唐宋时代的自信与豁达。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与花釉工艺的结合,让执壶在黑如油漆的底釉上,窑变出飘动的云彩,呈现出绚烂斑驳的艺术效果,更让中华文化与东方审美闻名天下、花开千载。
釉执壶 (唐 酒具茶具)
明代釉陶仪仗俑
仪仗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墓葬陶俑,仅出现于少数贵族的墓中,是墓主人生前显赫地位的象征。
这组明代釉陶仪仗俑表现的是一个列队出行的仪仗队伍,每个俑皆身穿袍裙,头戴圆帽或平帽,衣看整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人俑手中拿有鸡锣、唢呐、长号、笙等各式乐器,前为鸣锣开道者,后随数名吹鼓手,四抬官桥紧随其后,书案,椅塌、箱柜、磨盘、水井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供桌,神龛等祭祀用品一应俱全,这组仪仗俑展现了明代官员出行时的仪仗威严,为我们研究明代社会经济、礼仪制度、民俗服饰、丧葬习俗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临汝窑和汝窑
在这个展厅的展板中,出现了两个十分相似的词语,临汝瓷、汝瓷,我脑海中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它们都是汝瓷吗?通过展板,初步了解到,临汝瓷是民窑,汝瓷是官窑,同时对应有不同的窑址。回来后,通过询问AI,得出一下的结论:
临汝窑与汝窑的核心区别在于生产性质、釉色特征和装饰工艺,两者虽同属汝州地区陶瓷体系,但代表了官窑与民窑的不同发展路径。
临汝窑
展厅展板对临汝窑的介绍如下:
宋、元民间瓷窑。在河南临汝县(今汝州市,因1913年,废州改县改汝州直隶州为临汝县而得名)。烧造年代始于北宋,延续到金、元。烧制耀州窑系青瓷,以盘、碗为多,胎稍厚,修坯较草率。有的素面,有的饰以印花。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此外有菊瓣、水波游鱼与莲池鸳鸯等,海水纹更具临汝窑自己的特殊风格;所烧钧窑系青瓷既有汝窑特征,又有钧窑特色。器型有洗、盘、碗等。釉色有青绿、月白、天蓝等数种。釉质纯粹,色泽滋润。特别是一种于淡月白釉中带红色斑点的板沿洗,鲜艳的红色用淡月白釉衬托,互相辉映,情趣盎然,是其钧窑系窑址所不见。
代表窑口:汝州东沟瓷窑址
该窑遗址为宋代遗址,位于汝州市大峪乡东沟村,该窑址是北宋初期民间烧造汝瓷的窑口,元代继续烧造,元以后绝烧,历时三百余年。由于常年烧制,大量残渣堆积于此,地表上瓷片比比皆是。从遗物的造型和釉色上看,属宋、元遗存。瓷胎多为灰色,有深浅厚薄之分,质地有的紧密,有的疏松。釉色有天青、天蓝、葱绿、茶叶沫、鱼肚白等,以天青居多。施釉均匀,釉面莹润、细腻,开细小冰裂纹,釉下气泡较多,个别器物施釉不到底。器物大致有直口盂、小茶托、圈足浅腹盘、敞口碗之类。造型古朴、大方,制作规整精细。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准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瓷碗(北宋 平顶山博物馆藏)
印花斗笠碗(宋 平顶山博物馆藏)
印花牡丹纹碗(宋 平顶山博物馆藏)
汝瓷
中国瓷器从夏商产生之初,到成熟瓷器的产生阶段,一直秉承“青色”的装饰基调。青瓷,在璀璨的瓷文化历史中,溯源传承三千年,可谓“瓷中之母”。宋代青瓷,映照出中国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塑造东方美学的最高境界,承载历代文学的至美之誉,更以其沉静素雅,蕴藉隽永的艺术风格与时代审美汇就成瓷器工艺与古人精神的完美结晶。
豆绿釉汝瓷碟 天青釉汝瓷碟
青釉汝瓷盘 天青釉汝瓷盘
平顶山宋代窑口众多,均以烧造青瓷享誉全国,以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张公巷窑为代表的窑口,是北方青瓷的生产中心,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代表整个北宋青瓷的烧造水平。其中,清凉寺汝官窑的发现,不仅找到了宋代的汝官窑窑口,而且从考古上明确了汝官窑的具体烧造年代,对于探讨汝官窑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具有重大意义。
代表窑口:清凉寺汝官窑
清凉寺汝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遗址位于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是北宋时期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官窑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汝瓷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清幽润泽,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据记载,汝窑烧造时间很短,因此传世品极少。
“汝窑为魁”。汝窑因位于北宋时期的汝州而得名,五大名窑中,汝窑与宋代名窑官、哥、定、钧窑齐名于世。南宋叶真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明代王世懋在《窥天外乘》中写道:“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即把汝窑列于宋代名窑之首。明代画家徐渭在其《墨芍 药》画中题诗:“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注以东吴水,春风锁二乔。”可见汝瓷在世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天青釉盘形盏托(北宋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出土)
天青釉圈足弧腹洗(北宋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出土)
天青釉平底洗(北宋 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出土)
代表窑口:张公巷窑
中国历史上北宋晚期到元代早期,该时期是中国古代官府窑业制度形成和转变的重要时期,出现了隶属中央官府、地方官府的官府窑场,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官府窑业制度,张公巷窑位于汝州市区,窑址面积12万平方米,是典型的官窑的代表之一。2000年,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附近居民在旧房改建挖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质量上乘的青瓷残片,通过抢救性发掘,与宝丰清凉寺汝窑特征相近的张公巷窑青瓷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在其后的20余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先后对张公巷窑址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张公巷窑青瓷产品和窑具,对研究宋代汝窑和官窑历史意义重大。与宝丰清凉寺汝窑瓷器相比,张公巷青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釉色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胎骨细腻坚实,有的器物表面满布细碎冰裂纹开片。釉色可分为卵青、淡青、灰青和青绿等,其中花口折腹盘,葵口平底盘、椭圆裹足洗、四方平底盘和长方枕等,为汝窑所不见。张公巷窑产品制作讲究,工艺精湛,显然不是一般的民间用瓷。张公巷窑址是一处瓷艺精良、艺术卓绝的制瓷场所,它的发现为我国陶瓷界探寻了半个多世纪的北宋官窑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对于进一步研究中国陶瓷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200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全部被压在密集的民房之下,张公巷窑遗址分布范围和区域无法探明,这是我国唯一一处不明保护范围的“国保”。
青瓷碗 (宋金 2000年-2012年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青瓷盘 (宋金 2000年-2012年汝州张公巷窑址出土)
来源:禹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