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山阴县前射躲村:小阵地撬动大文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10:21 1

摘要:清晨的阳光洒满朔州市山阴县前射躲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播里传出悠扬的戏曲选段,农家书屋内已有几位村民捧着农技书籍认真研读,文化广场上的大妈们正随着音乐排练新编的广场舞——这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晨景,是前射躲村以文化振兴激活乡村活力的生动写照。前射躲村的秘诀,就藏

清晨的阳光洒满朔州市山阴县前射躲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播里传出悠扬的戏曲选段,农家书屋内已有几位村民捧着农技书籍认真研读,文化广场上的大妈们正随着音乐排练新编的广场舞——这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晨景,是前射躲村以文化振兴激活乡村活力的生动写照。前射躲村的秘诀,就藏在“党支部——网格长——党员中心户”三级治理体系的文化浸润实践里。

近年来,前射躲村凭借农家书屋、文明实践站等文化阵地的精准发力,以及村规民约的有效推行,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绘就了一幅“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乡村新图景。这个普通的小村庄,不仅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近一万元,而且以“乡风淳朴”闻名镇里,更创下了连续20年“零上访”的纪录。

村农家书屋:播撒文明的“文化种子库”

“以前农闲时,村民不是聚在村口闲聊,就是凑牌局,常因输赢拌嘴。”前射躲村党支部书记牛开银记得,“以前书屋就是个摆设,书旧、人少,锁着门的时候比开门时候多。”2012年,村里建起农家书屋时,大伙儿还觉得“看书能当饭吃?”如今,这座占地20平方米的书屋,成了村民每天必来的“精神加油站”。

改变,从一本本“对路子”的书开始。前射躲村党支部书记牛开银带着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问需求:种谷子的要防鸟害的招,养羊的想知道咋配饲料,就连老太太们都念叨着要“治腿疼的偏方”。书屋跟着也添加相关内容的书,从《谷子病虫害图谱》到《北方肉羊养殖手册》,从《中老年养生指南》到《剪纸入门》,满满当当摆了好几架。

养羊户赵文信是书屋的常客。去年他的羊群染上腐蹄病,急得满嘴燎泡,在《北方牧区常见病防治》里找到药方,按书里说的用盐水加高锰酸钾浸泡,硬是把30多只羊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现在谁家牲口不对劲、生长不平稳,都先来书屋翻书,比瞎琢磨强。”他说着,指了指墙角的长桌,“那是我们‘养羊互助组’的据点,每周三都在这算账、交流经验。”

书屋还成了化解矛盾的“缓冲带”。有次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起争执,村调解主任拉着他们到书屋,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图解手册,又找来村里的老会计讲当年分地的往事,指着书上的条款说:“咱前射躲人认理不认横,看看这上面咋写的?”最后两家人各退一步,把玉米林种成了地界上的“和睦林”。

文明实践站:涵养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

“各位乡亲们,今天下午,咱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请了山阴县司法局的同志来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重点说赡养老人的事儿,都来听听!”大喇叭刚响,村民们就三三两两地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走。这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今是该村的“文化心脏”,理论宣讲室、文化娱乐室、科技普及室、道德评议会、矛盾调解室等功能一应俱全。

最让村民心悦诚服的,是实践站里“文化人”牵头制定的《村规民约》。“以前办场丧事,光流水席就摆30多桌,吹鼓手要请两拨。有户人家为撑场面,借贷支垫待客,事宴结束以后,因为还不上欠账跑了。”牛开银说,2021年,村“两委”干部在实践站开了几场座谈会,最终定下“婚丧宴席不超10桌、礼金上限200元、不请商业演出捧场”的规矩,由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

村民赵养英的丈夫去年去世,她主动提出按新规办事。“理事会的人帮着搭灵棚、通知亲友,连宴席都是村民自愿来帮忙做的,总共花了不到5000元。”她说,原本以为会被人戳脊梁骨,没想到大家都夸她“懂道理、不铺张”。如今在前射躲村,红白事大操大办的没了,省的钱有的用于多种经营,有的投入菜园,有的盖了新房。村民们都说:“这规矩定到了咱心坎里了。”

实践站的“道德讲堂”每月评选“好媳妇”“好孝星”,把他们的故事编成快板、年画,贴在村口的宣传栏里。58岁的牛世美照顾瘫痪儿子10年,被评上“最美乡邻”后,不少村民主动加入村里的互助队,帮孤寡老人挑水、买米。“以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现在谁家有难处,不用喊就有人搭把手。”村妇联主任说。

“零上访”的密码:从“有事找政府”到“村里能解决”

前射躲村委会的档案柜里,有本特殊的台账:村里已连续20年实现“零上访”,没有一起到乡镇以上部门的上访记录。“不是没矛盾,是矛盾在村里就化解了。”牛开银拿出一本“民情日志”,上面记着村民的诉求和处理结果。

去年夏天,两户村民因灌溉用水起了冲突,差点动起手来。村调解委员会把他们请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先让两人各自摆理,再请来种粮能手算“明白账”:按往年产量,争水导致两亩地减产的损失,比互相谦让造成的损失大得多。最后两人商定轮流用水,还一起修了条引水渠。“以前觉得争赢了才体面,现在知道互相让一步,日子都能过好。”其中一户村民说。

这种“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局面,是因为村里形成的“协商处事文化”。村民有诉求,先找网格员;解决不了的,到实践站的“议事厅”开评议会,由老党员、乡贤、村民代表共同商议。书屋的法律书籍成了“参考书”,村规民约是“度量衡”,评议会的原则就一条:“让道理说话,按规矩办事。”

如今的前射躲村,巷道干净整洁,邻里笑脸相迎。每到傍晚,文化广场上锣鼓响起来,村民们跳着网络上学的现代舞蹈,久久散不了场。村委会主任说,下一步,村里打算把这些故事拍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看看乡村文化振兴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

从农家书屋的墨香,到实践站的新风,再到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前射躲的文明实践印证出:文化振兴不仅能富口袋,更能富脑袋;不仅能美环境,更能聚人心。当文明新风变成村民的自觉追求,乡村和谐稳定就成了最坚实的根基。

来源:楠楠姑娘讲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