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您这退休金怎么比隔壁王阿姨多这么多?"女儿夏晓月盯着手机银行的数字,声音都在颤抖。
"妈,您这退休金怎么比隔壁王阿姨多这么多?"女儿夏晓月盯着手机银行的数字,声音都在颤抖。
林素珍淡淡一笑,眼神里藏着25年的坚持:"当年他们都笑我傻,说我一个下岗女工,每月硬往社保里投100块是白扔钱。"她顿了顿,"现在知道谁傻了吧?"

01
1999年春,国企改革浪潮中,45岁的林素珍从棉纺厂下岗。
那天下午,林素珍拿着一纸通知书,在厂门口站了很久。
春风料峭,吹起她花白的鬓角。身后是工作了二十多年的棉纺厂,大门紧闭,只有门卫老张还在值班室里打盹。
厂房里的机器声已经停了,那些陪伴了她大半辈子的织布机,现在都蒙着厚厚的灰尘。
「素珍,别傻站着了,赶紧去社保中心办手续。」
同样拿着下岗通知的工友王淑兰拍了拍她的肩膀。王淑兰比林素珍小两岁,平时在厂里就爱占小便宜,这次下岗反倒显得很兴奋。
「听说可以一次性买断,能拿8000块呢!」
8000块,在1999年可不是小数目。
林素珍握紧了通知书,跟着大伙儿往社保中心走去。路上,工友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8000块能做多少事啊!我准备去南方进点货,做服装生意。」
「我想开个小饭馆,我那手艺,肯定能火!」
林素珍默默地听着,心里却在盘算另一笔账。
社保中心里人山人海,都是各个厂子下岗的职工。大厅里烟雾缭绕,嘈杂声此起彼伏。
墙上贴着大红标语:"自谋出路,再创辉煌"。
可林素珍看到的,却是一张张迷茫焦虑的脸。
「我选买断!8000块到手,做点小生意多好!」
「就是,谁知道以后政策会怎么变,先拿钱再说!」
「养老金?等到猴年马月才能领?到时候还不知道有没有呢!」
林素珍排了三个小时的队,腿都站麻了。终于轮到她。
工作人员是个戴眼镜的年轻姑娘,机械地问道:「买断还是继续缴?」
「继续缴要交多少?」林素珍小声问。
年轻姑娘抬头看了她一眼:「按最低标准,每月100块,交满15年可以领养老金。」
「15年后能领多少?」
「这个现在说不准,要看到时候的政策。」姑娘不耐烦地说,「你到底选哪个?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呢。」
「100块?」旁边的李凤霞听到了,大声嚷嚷起来,「素珍你疯了?一个月100块,一年就是1200!15年就是18000!你还不如拿8000块买断划算!」
李凤霞这一嚷,周围的人都看了过来。
「就是啊,这账傻子都会算!」
「18000换8000,亏大了!」
王淑兰也劝道:「就是啊素珍,你家建国一个月才挣800,你拿什么交社保?」
林素珍被大家围在中间,脸涨得通红:「我想想再决定。」
「有什么好想的?」李凤霞拉着她往买断窗口走,「来,跟我一起办买断!」
林素珍甩开她的手:「我说了,我要想想!」
年轻姑娘不耐烦了:「到底办不办?不办让后面的人来!」
林素珍咬了咬嘴唇:「我明天再来。」
走出社保中心,李凤霞还在她耳边唠叨:「素珍,你可别犯糊涂。我表哥就是做生意的,8000块本金,一年能赚一倍!」
晚上回到家,林素珍把这事跟丈夫赵建国说了。
赵建国正在修理家里的电风扇,这电风扇用了十年了,叶片都松了。听完后他放下螺丝刀,点了根烟。
廉价的烟味在狭小的屋子里弥漫。
「素珍,你想继续交?」
「嗯。」林素珍低着头缝补女儿的校服,校服的袖口都磨破了,「我觉得还是要有个保障。」
「可是一个月100块……」赵建国掐灭烟头,「咱们家现在一个月才剩多少?晓月马上上高中了,明阳也要上初中。」
正在写作业的女儿夏晓月抬起头:「妈,王阿姨说她要拿买断金开服装店,以后肯定能赚大钱。」
儿子赵明阳才上小学二年级,不懂这些,只是嚷着要吃肉:「妈妈,咱们家好久没吃肉了。」
「明天买,明天买。」林素珍摸了摸儿子的头,心里一阵酸楚。
这时候赵建国的工资,除去一家四口的基本生活,每月也就能剩个一两百块。100块社保费,意味着家里要更加节俭。
「素珍,要不……」赵建国欲言又止。
「建国,我心里有数。」林素珍坚定地说,「这钱不是扔掉,是存起来了。等咱们老了,总得有个依靠。」
第二天一早,婆婆张桂芳就来了。
老太太一进门就开始数落:「我听隔壁说了,你要继续交社保?你脑子进水了?」
张桂芳今年68岁,一辈子精打细算。她坐在沙发上,用力拍着大腿:「100块!100块能买多少斤米?多少斤面?够我和你爸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妈,这是为了以后……」
「什么以后!」张桂芳打断她,声音尖锐,「眼前的日子都过不下去,还想什么以后!人家都拿钱做生意去了,就你傻!」
老太太越说越激动:「你看看人家李凤霞,早就在筹划开店的事了。王淑兰也说要去省城进货。就你,要把钱白白送给国家!」
「妈,社保是国家的政策……」
「政策?」张桂芳冷笑,「政策年年变,谁知道15年后是什么样?到时候领不到钱,你哭都没地方哭!」
赵建国想说什么,被母亲瞪了一眼,又把话咽了回去。
晚饭时,妯娌刘翠花也来了。
她是来借酱油的,但话里话外都是讽刺。刘翠花今年40岁,在街道办工作,平时就看不起林素珍这个下岗工人。
「大嫂真是好福气啊,下岗了还能每月拿100块交社保。」她阴阳怪气地说,「不像我们,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林素珍没说话,默默地给她装了酱油。
刘翠花接过酱油瓶,继续说道:「我听说社保这东西,最后能不能拿到还两说呢。前两年不是有个厂,职工交了十几年,最后厂子没了,钱也打水漂了。」
「那是企业年金,不是社保。」林素珍小声纠正。
「都一样,都一样。」刘翠花摆摆手,临走时还不忘补一刀,「大嫂,那可是大哥辛苦挣的血汗钱,您可得想清楚了。」
02
夜深了,林素珍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窗外传来邻居家电视的声音,正在播放致富经,讲的是一个下岗工人创业成功的故事。
赵建国轻轻搂着她:「素珍,你要是真想交,咱就交。大不了我多加点班。」
「建国,会不会太辛苦了?」
「不辛苦。」赵建国在黑暗中笑了笑,「你都下岗了,我这个当男人的,总得撑起这个家。」
林素珍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打湿了枕头。
第三天,她去了社保中心,在继续缴费的单子上签了字。
工作人员递给她一个小本子:「这是缴费记录本,每个月25号前来交费,别断了。」
「断了会怎么样?」
「断了就得重新算,之前交的就白交了。」
林素珍郑重地接过本子,像接过一个承诺。她在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下:1999年3月,缴费100元。
为了凑这每月100块,林素珍开始四处找活干。
早上4点起床,去菜市场帮人卸菜。大车凌晨到,要在6点前把菜都搬到摊位上。一个早上下来,腰酸背痛,只能挣5块钱。
白天给人织毛衣,一件20块,但要织一个星期。她的手速快,经常织到手指都是血泡,贴着创可贴继续织。
晚上去糊纸盒,一个5分钱,糊到半夜12点,眼睛都花了。有时候困得不行,就用冷水洗把脸,继续糊。
「妈,您别这么辛苦了。」夏晓月看着母亲布满血丝的眼睛,心疼地说,「我可以不买新书包。」
「傻孩子,该买的还是要买。」林素珍笑着摸摸女儿的头,「妈妈不辛苦。」
可是她的手在颤抖,那是长时间劳作留下的后遗症。
一个月下来,林素珍能挣150块左右,刚好够交社保,再贴补一点家用。
2000年春节,别人家都在置办年货,林素珍家却格外冷清。
王淑兰提着大包小包从她家门前经过:「素珍,过年了,不买点肉?」
「买了买了。」林素珍笑着说。
其实她只买了一斤肉,准备包饺子。
除夕夜,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赵明阳咬到一个硬币,高兴地跳起来:「我有压岁钱了!」
林素珍偷偷把硬币放进去的,那是她的社保钱里省下的一块钱。
2001年春节刚过,儿子赵明阳突然发起了高烧。
半夜里,孩子烧得说胡话,林素珍吓坏了,赶紧和赵建国把孩子送到医院。
急诊室里,医生检查后脸色凝重:「急性肺炎,必须住院。」
「住院费押金2000。」收费处的人面无表情。
林素珍翻遍了所有口袋,只有800块。那是她刚挣的钱,原本准备交接下来三个月的社保。
赵建国急得团团转:「我去借,我这就去借!」
他跑了一下午,敲遍了所有能借钱的门。
同事老王说:「建国啊,不是我不帮你,我家孩子也要上学……」
朋友老李支支吾吾:「最近手头紧,真的没有……」
最后只借到500块。
还差700。
赵建国垂头丧气地回到医院,看着病床上的儿子,眼眶红了。
「要不……这个月的社保先不交了?」他试探着问。
林素珍看着儿子苍白的小脸,心如刀割。但她咬着牙:「不行,不能断!断了就前功尽弃了!」
「可是孩子的病……」
「我去借!」林素珍站起身,「你在这儿守着明阳。」
她先去了娘家。
哥哥林大海开门,看到她就皱眉:「素珍,你怎么来了?」
「哥,明阳病了,能不能……」
「又来借钱?」嫂子在里屋喊道,「上次借的500还没还呢!」
林素珍咬着嘴唇:「嫂子,我一定还,孩子病得厉害……」
「我们也困难!」嫂子走出来,「你不是每月都交社保吗?有钱交社保,没钱给孩子看病?」
林素珍忍着屈辱,给嫂子跪下了:「求求你们了……」
林大海到底心软,拿出300块:「就这些了,别再来了。」
还差400。
林素珍跑到妯娌刘翠花家。
刘翠花正在数钱,一看到林素珍来借钱,立刻把钱收起来:「哟,这不是每月都能拿100块交社保的大嫂吗?怎么还来借钱?」
「翠花,明阳病了,急用钱。」

「病了?」刘翠花冷笑,「那你把社保的钱拿出来看病啊,命重要还是社保重要?」
林素珍低声下气:「求你了,翠花。」
「借可以。」刘翠花眼珠一转,「写欠条,还要利息,一个月利息50块。」
400块钱,一个月利息50,这简直是高利贷。但林素珍没有选择,她咬牙写了欠条。
儿子的病终于好了,但家里的债务又多了一笔。
为了还债,林素珍找了更多的活。
她去建筑工地给工人做饭,一天30块,但要从早上5点干到晚上8点。
她去给人家当保姆,打扫卫生洗衣服,一个月200块。
她甚至去捡过废品,一斤纸板2毛钱,她能捡一天。
王淑兰这时候来串门,特意穿了件新衣服,是真丝的。
「素珍,你看我这衣服好看不?在省城批发市场进的货,才50块,能卖150!」
她得意地转了个圈:「我用买断金进了一批货,现在每天能赚100多呢!下个月准备再开一家店!」
林素珍正在缝补儿子的书包,书包已经补了三个补丁了。针扎到了手指,血珠渗了出来。
「你啊,就是死脑筋!」王淑兰摇着头,「人家都说了,养老金以后能不能领到都不一定,你还傻乎乎地交。」
「我听我表哥说,社保就是个坑,专坑咱们这些老实人。」王淑兰继续说,「你看看你,为了那100块,把自己累成什么样了?」
林素珍抬起头,眼睛里布满血丝:「我相信国家不会骗我们。」
「相信?」王淑兰哈哈大笑,「相信能当饭吃?你看看你家,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确实,林素珍家还是结婚时的老家具,桌子腿都用铁丝绑着。
03
2003年,女儿夏晓月中考考上了市重点高中。
这本是件喜事,但林素珍却愁坏了。
学费一学期1200块,加上书本费、住宿费,一年至少3000块。
「妈,要不我不读了,去打工。」夏晓月懂事地说,「隔壁小芳都去电子厂了,一个月能挣800。」
「胡说什么!」林素珍第一次对女儿发了火,「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书!你考这么好的成绩,不读书对得起谁?」
夏晓月哭了:「可是妈,您太辛苦了……」
「妈不辛苦。」林素珍抱着女儿,「只要你好好读书,妈做什么都值得。」
为了凑学费,林素珍又找了份工作——去饭店洗碗。
那是一家大排档,生意很好,每天的碗碟堆积如山。
每天晚上6点到凌晨2点,手泡在油腻的水里。冬天,水冰冷刺骨,手冻得开裂,血和油水混在一起。夏天,厨房像蒸笼,汗水流进眼睛里,辣得睁不开。
一个月300块。
加上白天卖菜、织毛衣,勉强够交社保和女儿的学费。
「林素珍,你这是何苦呢?」
饭店老板娘看不下去了:「你都快50了,这么拼命图什么?」
林素珍笑笑不说话,继续洗她的碗。
有一次,她太累了,打碎了一个盘子。老板扣了她10块钱。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在厨房里哭了很久。
她心里有个声音告诉她,坚持下去,一定要坚持下去
2005年的一天,社保中心贴出通知:缴费基数上调,最低标准从100涨到150。
林素珍看着通知,腿都软了。
50块,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她来说却是雪上加霜。
「素珍,别交了吧。」赵建国心疼地说,「你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
林素珍摇摇头:「都交6年了,现在放弃太可惜。」
为了这多出来的50块,她又去做了清洁工。
凌晨3点起床,打扫写字楼,一个月200块。
这样算下来,她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
李凤霞开着新买的面包车来显摆了。
「素珍,我跟你说,做生意才是出路!我这服装店,一年纯利润5万!」
她故意在林素珍面前数钱:「这是今天的营业额,800块!比你那100块社保强多了吧?」
林素珍正在给人织毛衣,手指被毛线勒出了深深的印子。
「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她淡淡地说。
「选择?」李凤霞哈哈大笑,「你这叫固执!叫不开窍!等你老了,拿着那点可怜的养老金,后悔都来不及!」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赵建国的工厂效益急剧下滑,工资从800降到了400。
更要命的是,经常两三个月发不出工资。
家里的日子过得更紧了。
夏晓月已经上了大学,每个月生活费要500。
赵明阳上初中,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得惊人。
「妈,要不我退学吧。」夏晓月打电话回来说。
「不行!」林素珍在电话这头急了,「你好好读书,钱的事妈来想办法。」
挂了电话,林素珍看着手里的缴费单,这个月的150块还没着落。
婆婆张桂芳又来了。
「我就说你是个败家娘们儿!」老太太指着林素珍的鼻子骂,「现在好了,建国工资都发不出来,你还要交社保!」
「妈,我自己挣钱交。」
「你挣?你一个快55的老女人,能挣几个钱?」张桂芳越说越气,「人家王淑兰,用买断金做生意,现在都买第二套房了!」
这时刘翠花进来了,假装劝架:「妈,您别生气。大嫂这不是为了将来吗?」
然后话锋一转:「不过大嫂,您也得考虑眼前啊。明阳马上中考,需要补课吧?晓月在外地上学,需要生活费吧?您这150块社保,能当饭吃?」
林素珍低着头不说话。
晚上,她悄悄去了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身份证、户口本都带了吗?」工作人员问。
「带了。」
「贷2000,一年后还2800,同意吗?」
林素珍咬咬牙:「同意。」
拿到钱,她第一件事就是去交社保。
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认识她了:「林大姐,你可真是风雨无阻啊。」
林素珍笑笑:「答应的事,就要做到。」
2010年,社保中心又贴出通知:缴费满15年的,可以办理退休。
林素珍算了算,她才交了11年,还差4年。
同一批下岗的工友们聚在一起议论。
「我早就不交了,亏大了!」
「就是,交了8年,白扔了8000多!」
只有林素珍默默地继续排队缴费。
这一年,李凤霞请大家吃饭。
她的服装店开了分店,年收入突破10万。
饭桌上,她春风得意:「我就说嘛,钱要活用!放在自己手里,才能钱生钱!」
然后特意看了林素珍一眼:「某些人啊,就是脑子转不过弯。每月150块,11年了,将近2万了吧?这钱要是做生意,早翻几倍了!」
其他人都随声附和。
「素珍这人就是太实在。」
「可不是嘛,白白给国家送钱。」
林素珍默默地吃着饭,一句话也不说。
回家的路上,赵建国握着她的手:「素珍,别听他们的。咱们不跟他们比。」
林素珍点点头,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04
2012年,赵建国查出了高血压。
医生说需要长期吃药,一个月药费就要300块。
屋漏偏逢连夜雨。
赵明阳高考落榜,想复读,补习班学费8000。
「妈,我不复读了。」赵明阳看着愁眉不展的父母。
「不行!」林素珍斩钉截铁,「必须复读!」
她又去了那家小额贷款公司。
这次贷了5000,利息更高了。
2013年,缴费标准又涨了,变成200块。
林素珍已经59岁了,能做的工作越来越少。
她去建筑工地搬砖,一天50块。
工头看她年纪大,不想要她。
「求您了,我能干!」林素珍几乎是哀求。
第一天,她搬了一千块砖,累得直不起腰。
晚上回家,赵建国看到她满手的水泡,眼眶红了:「素珍,咱不交了行吗?」
「还有2年,就满15年了。」林素珍固执地说。
王淑兰又来炫耀了。
这次她开着新买的小轿车。
「素珍,我刚从海南旅游回来!」她晒得黝黑,「那边的海真蓝,沙滩真白!」
林素珍正在院子里洗衣服,抬头看了她一眼,继续搓衣服。
「你这辈子,估计是去不了了。」王淑兰叹了口气,「每月200块社保,把你拴死了。」
2015年,赵建国的高血压恶化,突发脑溢血。
抢救及时,命保住了,但需要长期治疗。
医药费像个无底洞。
林素珍已经61岁了,还在坚持交社保。
「妈,您别交了。」夏晓月工作了,心疼母亲,「我养您。」
「傻孩子,你有你的生活。」林素珍摸着女儿的头,「妈妈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底。」
儿子赵明阳大学毕业,找工作处处碰壁。
他有一次喝醉了,哭着说:「妈,您当年要是拿了那8000块,给我做点小生意,我也不至于这样!」
林素珍的心像被刀割一样。
但第二天,她还是去交了社保。
2018年,林素珍终于交满了15年。
但新政策说,要到65岁才能退休。
还有2年。
「还要交?」张桂芳已经80多岁了,听到这个消息,气得直拍桌子。
「妈,这是政策。」林素珍平静地说。
同龄的工友们陆续开始领养老金了。
但金额都不高,大多是800-1200。
「早知道这么少,还不如当年拿买断金。」他们抱怨着。
林素珍不说话,继续交她的社保。
2020年,疫情来了。
林素珍的清洁工工作丢了。
家里唯一的收入就是赵建国的退休金,1500块。
除去他的药费,所剩无几。
「妈,这次真的别交了。」夏晓月在视频里哭着说。
林素珍咬着牙,用多年攒下的一点积蓄,继续交。
2022年,政策又变了。
说是要补缴前几年的差额。
林素珍需要一次性补缴8000块。
这次,连赵建国都反对了:「素珍,咱们哪有8000块?」
林素珍默默地拿出一个铁盒子。
里面是她这些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刚好8000。

「你……」赵建国说不出话来。
2023年,林素珍64岁了。
还有一年就能退休。
李凤霞的服装店因为电商冲击,关门了。
她欠了一屁股债,到处躲债主。
王淑兰的小生意也因为疫情破产了。
她来找林素珍借钱。
「素珍,看在老姐妹的份上,借我2000块应急。」
林素珍拿出1000块:「只有这么多。」
王淑兰接过钱,羡慕地说:「你虽然苦,但好歹快有养老金了。我呢,什么都没有。」
2024年终于到了。
林素珍65岁,可以办退休了。
她拿着那本记录了25年缴费的小本子,去了社保中心。
工作人员接过本子,在电脑上查询。
查着查着,工作人员的表情变了。
她抬头看了看林素珍,又低头看电脑,反复确认着什么。
「林阿姨,您等一下。」她叫来了主任。
主任看了看电脑,也露出惊讶的表情。
他们小声商量了一会儿。
然后主任亲自打印了一张通知单,递给林素珍:「林阿姨,这是您的退休待遇核定通知。」
林素珍接过通知单,手有些发抖。
回家的路上,她遇到了当年一起下岗的几个工友。
「素珍,办好了?」
「办好了。」
「能领多少?」
林素珍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
到家后,女儿夏晓月已经在等着了。
她急切地问:「妈,怎么样?」
林素珍缓缓打开那个褪色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25年来每一笔社保缴费记录。女儿夏晓月凑过去一看,第一页赫然写着"1999年3月,缴费100元"。
「妈,您当年下岗后,全家就靠爸那点工资,您怎么舍得......」
林素珍的手指轻轻划过那些数字,仿佛在抚摸着岁月的痕迹:「孩子,你知道吗?当年你爸住院那次,如果不是......」她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了。
夏晓月急了:「如果不是什么?妈,您别卖关子啊!」
林素珍深吸一口气,翻到笔记本最后一页,那里贴着一张社保中心的通知单。当夏晓月看清上面的数字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来源:晨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