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菲特是全球顶级的亿万富翁之一,他到底有多牛呢?他在还不到 50 年的时间里,他就从只有 100 美元,翻了好多好多倍,变成了 720 亿美元,这简直就是创造财富的奇迹!
在大众的认知里,似乎只有拼命工作、没日没夜地加班,才能积累财富,走向成功。
但是当我深入研究股神巴菲特的财富密码时,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巴菲特是全球顶级的亿万富翁之一,他到底有多牛呢?他在还不到 50 年的时间里,他就从只有 100 美元,翻了好多好多倍,变成了 720 亿美元,这简直就是创造财富的奇迹!
甚至有人说:就算巴菲特以后没了,也能影响全球经济一百多年呢。
读了他的智慧,我发现,巴菲特这类顶尖富豪的成功并非源于拼命工作,而是坚守了三条铁律。
这三条铁律颠覆了我们对财富积累的传统认知,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更高效、更智慧的成功之路。
大多数人认为,勤奋就是长时间工作,每天加班加点,甚至牺牲休息时间。
但亿万富翁们明白,真正决定财富积累速度的,不是每天工作时长,而是能否在关键节点踩准战略节奏,避免无效忙碌。
表面的勤奋只是一种自我感动,只有符合战略节奏的努力,才能带来真正的成果。
巴菲特在投资中,总是能够精准把握市场的战略节奏。他不会盲目跟风,而是在市场低迷时大胆买入,在市场高估时果断卖出。
从商业规律来看,任何行业和市场都有其发展的周期和节奏,就像四季更替一样,有春天的播种、夏天的生长、秋天的收获和冬天的储备。
如果在错误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情,即使再努力,也难以取得成功,只有顺应战略节奏,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比尔・盖茨在创立微软之前,就敏锐地察觉到个人计算机时代即将到来。
当时,计算机还主要是大型机,用于企业和机构,但盖茨看到了个人计算机的巨大潜力,他果断地抓住了这个战略机遇,与保罗・艾伦一起创立了微软,专注于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开发。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始终把握着行业的战略节奏,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新技术,使微软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
如果盖茨没有踩准战略节奏,而是在大型机领域与其他公司竞争,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在生活中,很多人看似很勤奋,每天工作到很晚,但工作效率低下,成果寥寥。
比如,一些职场人士,每天忙于处理各种琐事,却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战略,不知道在什么阶段应该提升什么技能,导致职业发展停滞不前。
还有一些创业者,盲目扩张,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加大投入,结果导致资金链断裂,创业失败。
那我们应该怎么改变,才能拥有更好的战略节奏呢?
首先,每周花 2 小时,分析自己所在行业或领域的发展趋势,确定关键的战略节点。
其次制定年度、季度和月度计划,明确每个阶段的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与战略节奏一致。
最后,要每天早上花 10 分钟,列出当天的重要任务,按照战略优先级排序,先完成最重要的任务。
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认为要想成功,就需要不断拓展新领域,成为 "全能型选手"。
但巴菲特却坚持 "能力圈" 原则,认为只有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深耕,才能做到顶尖,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他认为,盲目拓展新领域不仅会分散精力,还可能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导致失败。
巴菲特的搭档芒格曾说:"如果你知道自己的能力圈边界在哪里,你就比那些能力圈比你大 5 倍却不知道边界在哪里的人要聪明得多。"
能力圈理论的核心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优势,只有在这个优势领域内,我们才能比别人更敏锐地发现机会,做出正确的决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擅长的领域工作,我们会更有信心和动力,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几乎只集中在自己熟悉的消费、金融、能源等领域。
他对可口可乐的投资就是典型例子,他了解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商业模式和市场竞争力,所以能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坚定持有,获得巨额回报。
另一个例子是日本的 "寿司之神" 小野二郎,他一辈子只专注于做寿司,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到了极致,成为全球寿司界的传奇人物。
而那些盲目多元化的企业,比如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公司,因为涉足不熟悉的领域而最终走向衰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频繁更换工作和行业,今天做互联网,明天做金融,后天又去创业,结果每一行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的竞争力。
而那些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的人,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是顶级玩家。
怎么做,才能更好的聚焦自己的能力圈呢?我给大家整理了非常详细的步骤!
第一步:花时间梳理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明确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第二步:选择一个与自己能力圈匹配的领域,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
第三步:持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在该领域的专业水平,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第四步:当遇到超出自己能力圈的机会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轻易涉足,除非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
建立认知迭代系统,比一个劲的拼命学习更有效。
大多数人将学习视为获取信息,比如考证书、刷课程,但巴菲特的学习是认知迭代,通过持续更新思维模型,实现对世界本质的更深刻理解。
他认为,知识本身没有价值,将知识转化为决策框架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有足够强的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努力才更有效!
巴菲特曾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他每天阅读 500 页资料,不是为了记住数据,而是通过跨学科思维建立格栅模型。例如,他将生物学中的生态位理论应用于投资,寻找具有护城河的企业;将物理学中的惯性定律用于分析管理层行为。
从认知科学角度看,人类的心智模式决定了决策质量。
巴菲特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打破旧有的思维框架,建立更高效的决策算法,帮助他做出更好的决策。
例如,他在 2016 年开始投资苹果,此前拒绝科技股,正是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理论,重新评估了苹果的护城河。
早期巴菲特遵循格雷厄姆的捡烟蒂策略,低价买入濒临破产的企业,但 1969 年清仓后发现,这种方法在牛市中失效。
通过学习费雪的成长股理论,他转向以合理价格买入伟大企业,最终重仓可口可乐、苹果等公司,实现年化 19.8% 的收益。
现代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年的阅读量,但真正有价值的不足 1%,很多人学了一堆理论却不实践,导致知识消化不良。
这都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建立自己的认知迭代系统,具体该怎么做呢?接下来的步骤会非常详细!
首先要建立思维模型库。
每年学习 10 个跨学科思维模型,如复利效应、边际成本、幸存者偏差,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决策。
看上去很难,其实简单,学起来看几次就能搞懂,主要是要习惯性的运用!
其次要践行费曼学习法。
每周用 30 分钟向他人讲解新学到的知识,检验理解深度。芒格曾说,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一个概念,说明你还没真正理解它。
最后要设置认知挑战。
每年选择一个反共识领域,如人工智能、量子物理,用 3 个月时间系统学习,打破思维局限。
例如,巴菲特在 90 岁后仍坚持学习 AI 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我是阿胖,靠读书、写作爆发式成长,一年多的时间从月薪3千到月入3万,分享我的成长思考,助你打破人生迷茫,少走10年弯路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