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叔,您这新换的防盗门真气派!""可不是嘛,以前楼道黑咕隆咚的,现在连墙皮都刷得亮堂堂,住着舒坦多了!"清晨七点的阳光洒在昌园社区的柏油路上,两位遛弯的老人正热络地唠着嗑。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被绿植环绕、设施齐全的 "网红小区",三年前还是出了名的 "老破小"
"李叔,您这新换的防盗门真气派!"
"可不是嘛,以前楼道黑咕隆咚的,现在连墙皮都刷得亮堂堂,住着舒坦多了!"
清晨七点的阳光洒在昌园社区的柏油路上,两位遛弯的老人正热络地唠着嗑。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被绿植环绕、设施齐全的 "网红小区",三年前还是出了名的 "老破小"?记者深入探访发现,全国示范小区的改造秘诀,藏在这四步走的 "笨办法" 里。
"拆我家违建?除非从我身上踏过去!" 回忆起三年前的场景,昌园社区王阿姨仍心有余悸。当时小区里私搭乱建的棚屋、鸡舍占满公共空间,消防通道被堵得水泄不通。
社区书记老张带着两委班子,开启了 "5+2"" 白加黑 "的走访模式。" 我们不是来拆房子的,是来听大家心里话的。"他挨家挨户递上自制的《改造意愿调查表》,茶杯一放就是两三个小时。遇到抵触情绪强的住户,就发动楼里的党员" 现身说法 ":" 老周啊,您看隔壁单元李姐家违建拆了,现在楼下多出个小花园,多敞亮!"
这招 "软磨硬泡" 果然奏效。三个月里,社区通过 "居民恳谈会 + 网格摸排",硬是把 54 处违建的 "硬骨头" 啃了下来。拆违当天,王阿姨主动端来绿豆汤:"你们这股子较真劲儿,我服!"
违建拆完,新问题又来了 —— 楼道里堆积如山的旧家具、废纸箱,让清洁队直挠头。"刘婶,这旧洗衣机还能用不?" 物业经理小赵举着手机录像,"您要是不要,我们联系回收公司,还能换桶油呢!"
社区创新推出 "三色分类法":蓝色桶放可回收物,绿色桶放厨余垃圾,红色桶放有害垃圾。志愿者老杨带着红袖章守在垃圾桶旁,看到居民拎着垃圾就迎上去:"大妈,这玻璃瓶得单独放,砸碎了容易伤人嘞!"
最绝的是 "共享工具角"—— 居民把闲置的电钻、梯子集中存放,扫码就能借用。"以前堆在楼道的杂物,现在变成了大家的 ' 百宝箱 '!" 居民陈女士笑着说。三个月下来,小区清运垃圾 200 多车,腾出公共空间 300 多平米。
"盼了十年的充电桩,终于装上了!" 居民张先生推着电动车直夸。改造前,社区专门开了三场 "坝坝会",把居民最头疼的问题列成清单:飞线充电、路面坑洼、晾衣难......
施工队进场那天,项目经理老周带着图纸挨个单元讲解:"这里要修无障碍通道,那边装智能快递柜,充电桩设在阴凉地儿,大家看行不?" 最暖心的是单元门改造 —— 原本的铁皮门换成了带猫眼的防盗门,还贴心地加装了扶手。
"现在下雨再也不怕踩水洼了!" 居民李奶奶指着新铺的透水砖。三个月改造,小区新增 4 处休闲凉亭、2 处健身广场,连路灯都换成了太阳能的。"以前晚上不敢出门,现在广场舞都跳到九点钟!"
改造容易维护难。社区想出 "三治融合" 新招:法治上,成立 "居民议事会",大事小事投票说了算;自治上,组建 "银发巡逻队",每天在小区转悠两圈;德治上,设立 "文明积分超市",垃圾分类、义务巡逻都能换积分。
最让人叫绝的是 "红色物业"—— 社区党员带头成立环境监督小组,每周五 "找茬日",发现问题直接 @物业经理。"上周反馈的下水道堵塞,当天就解决了!" 监督员老王翻着手机里的照片。
如今的昌园社区,绿化率从 15% 飙升到 40%,停车位增加了一倍,还办起了社区书院、四点半课堂。"现在出门都带劲,连相亲都更有底气了!" 单身小伙小陈的玩笑话,道出了居民的心声。
手记:
走访中,最触动我的不是整洁的环境,而是居民眼中的光。从 "要我改" 到 "我要改",从 "冷眼旁观" 到 "主动参与",这场改造不仅改变了小区面貌,更重塑了邻里温情。正如社区书记老张所说:"老小区改造没有捷径,就得用笨办法 —— 把居民当家人,把小事当大事,把难事当心事。" 这样的 "笨办法",或许正是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金钥匙。
来源:浮生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