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研究:人去世前10年,身体就已发出预警信号!5个指标要重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05:21 2

摘要:根据一项由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多国研究机构发布的长期追踪研究发现,人如果在晚年出现重大健康问题,往往在10年前,身体就已经开始变得“不太对劲”了。

很多人觉得,健康这事儿,今天好好的,明天突然出事,那是命。但身体里的很多“隐患”,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敲响警钟。不是没信号,而是我们没当回事。

根据一项由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多国研究机构发布的长期追踪研究发现,人如果在晚年出现重大健康问题,往往在10年前,身体就已经开始变得“不太对劲”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科学根据的。研究追踪了超过12万人的健康数据,发现一些看起来不严重的小毛病,其实很可能是日后大问题的“前奏”。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5个特别值得留意的指标,很多人可能每天都碰得上,但从没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

第一个要重视的,是走路速度变慢。这不是开玩笑。

人在年轻时,走起路来带风,一点不费劲,而当你发现自己走得越来越慢,甚至连爬两层楼梯都喘得厉害,那可不是单纯的“老了”,更可能是心肺功能在变差,肌肉力量下降,甚至是认知功能在退化。

有项发表在《JAMANetworkOpen》的研究显示,走路慢的人,在未来十年内患上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更高,尤其是心脏病和认知障碍,风险几乎翻倍。

第二个信号,是体重不断下降,尤其是没原因的瘦。很多人以为瘦是好事,尤其是年纪大了以后,能吃能瘦,好像是天赋。

但医学上有个词叫“非意图性体重下降”,意思是你没节食没运动,也没刻意控制饮食,但体重就是掉,这种情况往往和慢性疾病有关,像是癌症、慢性肺病,甚至是抑郁症。

特别是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5%,那就要提高警惕了。研究已经证实,老年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故变瘦,死亡风险会显著升高。

第三个异常,是睡眠变得越来越差。很多人年纪一大,睡不着、睡不沉、醒得早,全当是自然规律。但长期的睡眠障碍,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变得迟钝,记忆力变差,还会增加患上糖尿病、高血压甚至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2024年《柳叶刀·神经病学》一篇研究指出,睡眠质量差与大脑β-淀粉样蛋白沉积增多有关,而这正是认知退化的关键因素。别小看这点失眠,尤其是那种早醒后再也睡不着的状态,很可能是身体在告诉你,大脑在变。

第四个指标,是经常感到疲惫、提不起劲。这不光是累,有时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没劲儿”。很多人会说“我这人就是懒”,但其实这可能是慢性炎症在体内长期存在的表现。

特别是当疲劳持续超过两周,即便休息也缓解不了,那么身体很可能在经历某种代谢紊乱,比如肝功能不好、肾功能下降,甚至是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

有研究发现,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系统的早期损伤有密切关系,是很多重大疾病的“隐形雷”。

第五个关键信号,是轻微的认知变化。不是说突然记不住事那种,而是一些看起来不痛不痒的小变化,比如:老是想不起熟人的名字、经常忘了自己要做什么、做饭时忘了放盐,或者刚说完一句话,下一句就接不上茬。

这些细节,常常被忽视,但可能正是轻度认知障碍(MCI)的早期表现。如果这类情况持续半年以上,频率逐渐增加,就要特别注意了。

研究显示,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轻度认知障碍的,未来5年内发展成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是正常老人的3到5倍。

很多身体信号,早就写在了生活里。只不过大多数人太忙,或者太粗心,根本没意识到这些“毛病”正在积攒成大病。比如看似轻微的走路变慢,背后可能隐藏着多个器官系统的退化;再比如睡眠紊乱,可能是神经系统已经开始“报警”。

这就像车子跑了几十万公里,发动机开始有点吱吱响,你不理会,它就有一天突然熄火。

这些信号并不是说一出现就说明你马上要得大病了,而是告诉我们:身体可能在悄悄走下坡路。好消息是,这种下坡,并不是不可逆的

很多研究都表明,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显著延缓这些指标的恶化,比如增加蛋白质摄入、规律活动、保持社交等等。尤其是肌肉量的保持,对防止走路变慢、减缓体重下降、提升精神状态,都有帮助。

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肌肉量减少其实是个被大家忽视的大问题。2025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有篇综述明确指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肌少症的发生率超过30%。

这不仅意味着行动力变差,更会影响免疫力、代谢能力,甚至加速老年抑郁的发生。肌肉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反而是老年人健康的“压舱石”。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那就是情绪的稳定性。很多人在步入中老年后,开始变得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爱发脾气,这其实也是身体的一种反应。

有研究指出,情绪不稳定的人群,尤其是经常焦虑的人,患上心血管疾病和认知障碍的风险更高,而且康复能力也更差。简单说,情绪如果长期“拧巴”,身体也会跟着“打结”。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那我要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在出现这些信号了?这事儿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需要你比平时多留心一点。

比如走路的时候注意自己的速度和稳定性,洗澡时看看自己是不是比原来瘦了一圈,睡觉是不是越来越浅,白天是不是总觉得累,没有动力,脑子是不是常“短路”。这些看起来鸡毛蒜皮的小事,才是身体最真实的回音。

一项2025年由欧洲老年医学协会发布的新指南中,特别强调了“主动健康管理”这个概念。意思就是,不要等到身体出毛病了才去看医生,而是平时就要注意这些微小但持续的变化。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春天不播种,秋天就别指望有好收成。

我们常说“养生”,可很多人对“养”这件事理解得太表面了。不是多喝热水、吃点保健品那么简单,而是真正去理解身体的语言,听懂它在说什么。

走得慢、瘦得快、睡不好、老疲惫、记性差,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衰老”,而可能是你身体在提前发出的警报。听懂了,就能早一点做出改变;听不懂,就只能等着身体“罢工”。

说到底,一切的健康管理,都是从细节开始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其实才是最该被重视的。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已经出现了类似的信号,别再觉得“没啥大不了”,也别用“岁数大了”当借口。多一点留意,多一点关心,可能就能少一点遗憾。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刘志远,张丽.老年人非意图性体重下降与多种慢性病的关联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5,49(3):301-306.

[2]李昭,陈慧.走路速度与老年人健康结局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5,41(5):578-583.

[3]周倩,郑宏伟.睡眠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11):1012-1017.

来源:伍一健康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