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拿刀架同学脖子上:几十万看不好的抑郁症,我花几十块治好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8 09:50 1

摘要:儿子身材瘦弱,眼见吃亏,他拿起桌子上的美工刀,就抵在了同学脖子上。

“你把刀放下!”

晚上10点,儿子在家和同学商量着写作业。

可不知咋回事,几个人就扭打在了一起。

儿子身材瘦弱,眼见吃亏,他拿起桌子上的美工刀,就抵在了同学脖子上。

我被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跑过去,夺过他手里的“武器”,朝头给了他两巴掌。

安抚好并送走了同学,我质问儿子在发什么神经!

他却歇斯底里朝我喊:

“你们都是疯子,非要逼死我!”

“我不但要把他杀了,我还要把你杀了!你们都该死!”

我也被激怒了:

“谁逼你了?我们凭什么该死?今天的这一切不都是你自己选的吗?赖到我们头上干嘛?”

高三那年,三天两头请假,不写作业;

沉迷游戏不说,还搞网恋;

报的课外辅导班,一次不去,成绩一塌糊涂;

高考前一天,还抱着手机刷视频......

本来能考上一本的成绩,最后只考了196分,连专科线的240都没过!

现在又怨这怨那的。

我求爷爷告奶奶才帮他进了最优复读班,他不但不感恩就算了,还对我有那么多的怨恨。

看着眼前这面目狰狞的孩子,我真的想不通,我那乖巧懂事的儿子去哪了?

01

复读后的儿子变得很疯癫

我是乡村医生,老公是包工头,我们家的日子虽说不是什么小康家庭,但也能说得过去。

儿子高三,情商高,智商高,爱做饭,成绩优异。

考试次次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学校举行的年会活动也都由他主持;

高一时,还获得了全市举办的编程大赛一等奖。

班主任也说儿子就算考不上985、211,也能上个一本。

可是,自从进入高三后,不知道受啥刺激了,他整个人就变得特别懒散。

不讲卫生,作息混乱,每天晚上熬夜玩手机不睡觉,第二天起不来。

逃避学习,天天头疼、肚子疼、耳朵疼地找借口请假。

我一说他,快高考了,他就直接给我呛回来,“不用你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起初,我觉得儿子是个自觉的人,再怎么爱玩,也不会耽误学习。

可连续几次考试,成绩都下降得严重,一模528、二模443、三模最简单,却只考了324。

这眼瞅着就高考了,他咋越来越不上心呢?

我决定找他谈谈,看看是不是学习太累了,或者跟同学闹矛盾了。

可我刚开口,他就不耐烦地怼我:

“你能不能别管我,烦死了。”

我的耐心也是用完了:

“你是我生的,我养的,我不管你谁管你,你吃的用的穿的,全是花的我的钱,要想我不管你,你什么都别伸手向我要啊......”

我还没说完呢,他直接把身上的衣服脱掉,甩给我:

“我以后饿死,也不花你的钱。”

说完,把门一摔,任由我在外面怎么叫骂,都当听不见。

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他就穿好了衣服,跟着堂哥去工地打工去了。

我怒火中烧,打着、骂着,把他从工地送回了学校。

回学校后,儿子依旧不好好学习,上课玩手机、打游戏、睡觉......

不出所料,高考时,儿子考得一塌糊涂。

没办法,我只好求爷爷告奶奶,把他送去了复读,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能有个好工作。

可他倒好,依旧烂泥扶不上墙:

天天说自己就是考不上学,没必要复读;

别的同学都去上大学了,他还在复读,很没面子;

有次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了他一句,他直接辱骂老师,拿着书包就翻墙走人。

行为也越来越怪异:

房门永远紧闭;

目光呆滞,不吃饭,整宿整宿不睡觉;

还经常三更半夜拿我卫生所的钥匙,去偷注射器和安眠药。

有时候,吃着饭,为了恶心我们,就拿注射器,扎破血管,往出抽血;

抽出来的血倒在饭菜里,一脸挑衅地看着我们。

他爷爷血压高,还晕血,有次被儿子搞得差点心脏病复发,驾鹤西去。

老公被他搞得彻底破防,非得要把他送到少林寺,跟他断绝父子关系。

02

原来,孩子的能量早已被消耗殆尽了

我虽然生气,但不忍心孩子去受罪,便开始东奔西跑,带着他四处求医问药。

可中药、针灸、推拿试了个遍,他还是失眠、情绪崩溃。

婆婆以为儿子是“中邪”了,还带他去了寺庙求佛、做法事,还请了所谓的"高人"来驱邪。

后来听说放生能转运,又买了很多鱼鸟去放生,前前后后花了二十多万。

结果钱花了不少,孩子的问题一点都没减少。

那段时间,我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想不通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后来,孩子班主任告诉我孩子可能患上抑郁了。我才后知后觉,赶忙带孩子去了医院做检查。

经过一大堆复杂的心理测试和抽血检查,儿子真的被确诊为了“中度抑郁伴随焦虑”

回到家,我开始四处打听帮孩子走出抑郁的方子。

后来,在医院当医生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位有名的心理咨询师,说好多孩子都是在他这看好的。

我才联系上了这位咨询师。

第一次咨询时,老师拿出了一套彩色的情绪卡片。

每张卡片上都画着不同的表情,下面写着情绪名称。

把卡片摊开,老师说:"找出三张最能代表你最近感受的。"

儿子犹豫了很久,最后挑出了"疲惫""愤怒""想消失"

"能告诉我为什么选这张'想消失'吗?"

儿子盯着卡片看了很久,说了句:

"就像游戏里的角色死了,就能重来,我也想重启人生。"

老师又拿出几张空白卡片:"那我们一起来创造些新的情绪选项好吗?"

他们一起在卡片上画下了:

一只缩在壳里的蜗牛(代表"需要空间")

暴雨中的小船(代表"艰难前行")

即将满格的手机电量(代表"能量不足")

做完游戏,老师对我说:“孩子的能量已经被消耗殆尽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能量水平。

能量水平高的孩子,积极乐观,自信心强,做什么事情都动力十足,且抗挫能力强。

能量水平低的孩子,悲观消极,自信心不足,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抗挫能力较差,遇事只想躺平摆烂。

而儿子心理能量较低,是因为自身的“自给压力”过大导致的。

一直以来,孩子做事前,总会习惯性预设很高的目标——考进前十不行,必须考到第五,考上本科不行,必须得上211、985。

但高目标形成高压力,孩子在做事前反而陷入担忧:

“我要是考不上985怎么办?万一只能上个专科怎么办?要是考不上好大学大家还会以我为荣吗?”

结果就是越想做好,就越担心做不好,孩子陷入焦虑,当焦虑情绪得不到缓解时,只能通过玩手机、打游戏、躺平来逃避现实世界。

原来,儿子在压抑焦虑的空间,艰难前行,能量早已被消耗殆尽。

03

花几十块钱,带孩子走出了抑郁

在和儿子接触后,我问咨询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扭转这一切,帮孩子走出抑郁?

老师告诉我,勇敢地站到孩子身边,一起面对,倾听、理解、接纳、成为他坚强的后盾。

青春期的孩子们,自己身上就带有小动物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只要给他一点阳光,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继续生长。

根据儿子的情况,老师教给我们一个特别管用的方法:滑梯效应。(运用自然动力,帮孩子养成积极行为的惯性,让孩子在微小改变中,逐渐形成正向循环,替代原有的消极模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动常常受到启动效应的驱动。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避免持续的决策疲劳,一旦开始一项任务,往往会沿着既定的路径继续下去,而不是反复思考是否要停下。

1设定微小目标,避免压力

滑梯效应的关键在于启动的力量。

不要试图让孩子一次性完成巨大的任务,而是从最微小的步骤开始。

例如,今天放下手机半个小时,去散步、看书、晒太阳......

2奖励机制,激活大脑的“愉悦回路”

每当孩子顺利完成一个微小步骤,给他一个小奖励。

例如:他最想买的衣服、一顿喜欢的炸鸡、半小时额外的游戏时间,或者一次周末短途骑行......

心理学研究表明,奖励会激活大脑的“愉悦回路”,从而增强行动的动力。

3借助环境,减少阻力

环境对行为的启动也有重要影响。

如果你想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就把书放在床头,而不是藏在书架的角落。

这样,当孩子躺在床上时,随手拿起书就能开始阅读,阻力几乎为零。

如果你想让孩子远离压抑的空间,那就给孩子换个环境,带孩子去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感受阳光和微风,让开阔的视野和自然的生机舒缓情绪。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我决定带儿子换个环境。

给卫生院主任请了假后,就带着儿子去了潍坊姥姥家(我是远嫁到了浙江)。

在姥姥家,姥姥姥爷每天都陪着儿子一起去菜园摘菜、喂鸡鸭鹅、放羊、给羊割草......

还和儿子一起做风筝、放风筝、参加一些风筝节......

还花20块钱,给儿子买了一只小黄狗。

在小狗的陪伴下,儿子每天在田地里撒欢,追着羊羔子跑......

慢慢地,儿子的情绪稳定了很多,跟我的关系也越来越近,也很懂事。

每天都主动早起,帮着姥姥姥爷去大棚里种番茄苗、摘番茄去市场上买。

在商家来收购大棚里的番茄时,还帮着姥姥姥爷跟人讨价还价。

教妈妈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爱自己

看着孩子的状态越来越好,咨询师开始教我爱自己,提升自己,给孩子托底。

为此,他给我列了张 "家长自救清单",每个措施都配了生活场景说明:

1生理充电区

每天21.30准时上床,提前15分钟调暗灯光;

关闭电子设备、手机调至勿扰模式;

躺下后,进行简单伸展或冥想(5分钟深呼吸+身体扫描放松);

床头放一杯温水或温牛奶,帮助舒缓神经。

2每日自我滋养

每天起床给自己泡杯咖啡/茶,不加糖更健康;

对着窗外发会儿呆,看看树叶晃动、云朵形状,听听鸟叫声音;

心里默念一句:"今天也会有好事发生";

然后再开工。

3社交能量补给

每周固定和闺蜜语音吐槽30分钟(哪怕聊综艺也行);

家里发生不愉快也可以逃离,出去吃顿好的逛逛街;

允许自己不想家里的事情,孩子的事情;

把微信昵称改成 "爱自己的吴女士" 而非 "xxx 妈妈";

不要让母亲角色吞噬全部的自我认同。

4做60分的人

允许自己偶尔"不及格":今天没做饭点外卖也没关系;


设立"偷懒日":每周日下午完全放空,不收拾家务;


对孩子说三次"我不知道":代替强行给出解决方案。

5快乐储蓄罐

每日存入:

孩子的一个笑容照片;


记录一件让自己开心的小事;


收藏喜欢的句子/歌词。


情绪低落时随机抽取三张,作为"快乐急救包"

照着做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吃饭更香了,睡觉也踏实了,不硬熬、不瞎气,累了就歇会儿,烦了就缓缓,整个人都平和多了。

受我的影响,孩子也变得越来越积极:

每天早晨起床,都带着大黄出去晨跑,跑完回来,给姥姥姥爷做早饭;

晚上也不再熬夜,每晚上吃过饭,都会安静地看会儿书,或者和我一起在院子里逗逗猫和狗。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段时间,孩子爸爸也忙完工作,来到了北方,每天都带着儿子干农活。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在看电视的时间,儿子突然开口:

“妈,我想回学校了”

我心头一惊,还是强装镇定:“怎么想回学校了?”

“因为这些天,我看着姥姥姥爷每天天不亮就去大棚里,天黑了还不能回家,姥姥姥爷那么辛苦,还拼命干活,而我只是在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小困难,这和姥姥姥爷的劳累比起来,真的不值一提。”

我很欣慰,点了点头。

“可是学校不要我咋办啊?”

我拉着他走到窗前,指着窗外:

"儿子,知道吗?你姥姥家后面那片番茄地,去年冬天冻死了一大半,开春你姥爷又补种了新的,你看现在,结的果子比往年都多。

地不会记仇,只要你肯重新播种。"

就这样,儿子成功返回了学校,还在前几天的一模中考了603的高分。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