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过完年,村头的林记小卖部换了新招牌。玻璃门上贴着红底金字的”开业大吉”,门口还放了两个花篮,看着就喜庆。这是我侄女林小雨的第三家店了,就开在我家隔壁。
刚过完年,村头的林记小卖部换了新招牌。玻璃门上贴着红底金字的”开业大吉”,门口还放了两个花篮,看着就喜庆。这是我侄女林小雨的第三家店了,就开在我家隔壁。
要说起这孩子,村里人都有话说。三年前,她从大学退学回来,满村子都传遍了。“林家闺女念书念傻了,好好的大学不读,回来卖零食”“这孩子是不是早恋被学校开除了”……我那嫂子气得饭都吃不下,天天捂着被子哭。
唉,那会儿我也不知道小雨是咋想的。好好的大学不读,说是看不到前途,读完也是去找工作,不如早点出来。
“舅舅,你不懂,学校就是一个困住我的笼子。”
这天下着小雨,我在自家院子修拖拉机,刚把扳手放下,准备歇口气,小雨就来了。她穿着一件带着泥点的黄色羽绒服,戴着顶旧棒球帽,帽檐底下的眼睛亮晶晶的,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
“给你。”她把水递过来,我刚想接,她又收回去了,“等一下,这个脏了,我还有一瓶新的。”说着从羽绒服口袋掏出一瓶,上面还贴着从超市拿的半价标签。
我心里一软。这孩子从小就懂事,记得我不爱喝热水。
“你妈今天又哭了?”我拧开瓶盖,咕咚咕咚灌了两口。
小雨叹了口气,蹲下来用手指在泥地上划来划去,像小时候一样。“我想开一个小店,就在镇上,离村口那个公交站不远。”
“开店?”我有点意外,“你懂做生意吗?”
“不懂,可以学啊。”她抬起头,“我看了一个视频博主,就是卖零食的,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呢。”
我笑了笑。这年头,谁还相信网上那些吹嘘的东西。我扶着腰站起来,顺手把身上的机油擦了擦。院子角落的鸟笼里,我养的画眉叫了两声,好像在嘲笑我这个老农民的迂腐。
“你那大学费用我和你舅妈垫了不少,你爸妈供你不容易啊。”我试图劝她。
“所以我要证明给他们看。”小雨固执地说,目光坚定得让我想起了她爷爷,我那早已过世的大哥。
雨越下越大,顺着屋檐哗哗地流,像是在冲刷着什么。我突然想起了二十年前,我也曾有个出村闯世界的梦,却因为家里的责任一直没敢迈出那一步。
“你要多少钱?”我听见自己说。
“五万。”她眼睛亮了起来,“我计算过了,租金一年两万,装修一万,进货一万,剩下的作为流动资金。”
我愣了一下。这孩子还真做了功课,不像是心血来潮。
“行,明天去取。”
第二天,我陪小雨去了县城的银行。取钱时,柜台后面的年轻女孩看了我们好几眼。我穿着洗得发白的夹克,鞋上还沾着昨天的泥巴。小雨倒是干净利索,但显然也不像能有五万存款的样子。
“叔,你取这么多钱干啥呀?”取完钱,银行门口碰到了村里开拖拉机的老王。
“给孩子添置点东西。”我含糊地回答。
回去的路上,坐在摇晃的公交车上,我看着窗外的油菜花田,忽然有些恍惚。那是我和大哥年轻时一起种下的,现在变成了旅游景点,一到春天就有城里人来拍照。小雨靠在我肩上睡着了,口水沾湿了我的袖口,我却不忍心推她。
“唉,老林家真是倒了八辈子霉,闺女不争气,弟弟又傻得冒泡,五万块说借就借。”我听见邻居王婶和李婶在村口小卖部门口嚼舌根,连忙推着自行车绕道走了。
小雨的店开在镇上最偏僻的一条街,店门口的招牌是她自己手绘的,歪歪扭扭写着”小雨の杂货铺”。店里货架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上面摆着各种零食、饮料和日用品。装修很简陋,墙上贴满了她自己画的卡通图案,倒也生动活泼。
开业第一天,我骑着三轮车载了两箱自家种的蔬菜去捧场。到了才发现,店里冷冷清清,一个客人都没有。小雨穿着件印着向日葵的T恤,正趴在柜台上看手机。
“生意咋样?”我把蔬菜搬进去。
“一个上午就卖了两瓶可乐和一包辣条。”她却不以为意,“我都想好了,前三个月肯定难,但我有计划。”
她拿出一个皱巴巴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还贴着各种便利贴。“我研究了附近几条街的所有小卖部,他们都没有卖这个。”她指着笔记本上”进口零食”几个字,眼睛亮晶晶的。
我看着她的笔记本,心突然揪了一下。是啊,这孩子一直都很聪明,只是没人理解她的想法。
“对了舅舅,你能不能每天给我送点新鲜蔬菜来?我想在门口摆个小架子,卖’一元蔬菜’,吸引附近的住户。”
我点点头,心想这主意倒是不错。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摘好菜,五点半就骑着三轮车去她店里。每天送完菜,我总会在店里坐一会儿,看她忙碌的身影。小雨变了很多,不再是那个倔强任性的大学生,她学会了和顾客聊天,记住了常客的喜好,甚至连隔壁理发店师傅爱抽什么烟都一清二楚。
“张师傅,您的中华到了,我给您留着呢。”
“李阿姨,今天的小白菜特别嫩,我给您挑了最好的。”
慢慢地,店里的人多了起来。一元蔬菜很快成了小区里的”网红”,每天早上七点不到,菜就被抢购一空。小雨索性把店的营业时间提前到了六点半,赶上早起买菜的老人。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村里的麦子也开始抽穗。嫂子来我家借锄头,看见我正在院子里摘菜。
“听说小雨那店开得不错?”她欲言又止。
我点点头:“挺好的,勤快着呢。”
嫂子叹了口气:“当初我和她爸也是太着急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她没说完,眼圈就红了。
“去看看吧,她挺想你们的。”我递给她一把茄子。
半年过去,小雨的店已经小有名气。她不光卖日用品和零食,还开始代售火车票、收快递、充话费。店面扩大了一倍,还聘了镇上一个待业的年轻人帮忙。最让我意外的是,她开始在网上卖东西,还拉着我一起直播卖菜。
“舅舅,你就对着手机说话就行,介绍一下我们家的有机蔬菜。”
我哪会什么直播,拿着手机左右为难。背后的菜地里,放着半个夏天没修好的水泵,表盘已经锈迹斑斑。
“各位网友们好,我是小雨的舅舅,今天给大家介绍我们村的蔬菜……”
没想到这一播就是两个小时,卖出去五千多块钱的菜。那天晚上回家,老伴笑着拍我肩膀:“老林啊,你这是要成网红了。”
我摆摆手,心里却美滋滋的。
一年后,小雨在县城开了第二家店,比第一家大了一倍。她的网店也有了固定客户,每天发往全国各地的包裹堆满了仓库。她开始鼓励村里人种植有机蔬菜,承诺全部收购。
“舅舅,我想和你商量个事情。”这天下午,小雨开车来我家,后备箱塞满了各种零食和日用品。
“啥事这么正式?”我正在院子里修理割草机,手上全是机油。
“我想把我的经验写成一本小册子,教大家怎么开小店,怎么做网店。你觉得怎么样?”她递给我一条毛巾。
我擦了擦手:“你懂的东西,我哪能有意见。挺好。”
“不是,”她笑了,“我是想请你做我的顾问,毕竟这一路都是你帮我打点的。”
我愣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一辈子种地,哪想过能当什么顾问。
“你别开玩笑了,我就是个老农民,连高中都没毕业,能教你啥?”
小雨却很认真:“舅舅,正是因为你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看得比别人远。你知道我为什么要从大学退学吗?因为那里教的东西跟现实脱节太远了。而你,你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东西——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用心做事。”
我的眼眶有点湿润,赶紧低头继续摆弄那个早就修好的割草机。
“舅舅,我想在村口也开一家店,就在你家旁边那块地上。你帮我经营好不好?教我怎么带团队,怎么管理农产品供应链。”
“我?我哪会管理什么供应链……”
“你会的,你这一辈子,不就是在和土地、和村里人打交道吗?”
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啊,我这一辈子,不就是和土地、天气、村里人打交道吗?每年预测收成,调整种植结构,和收购商讨价还价,这不就是她说的经营管理吗?
两年多过去了,小雨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小雨天晴”,在县城有三家实体店,网店的粉丝超过了二十万。她写的《从零开始的小店创业指南》在网上很受欢迎,还被邀请去县电视台做了一期创业讲座。
而我,已经不再种地了。现在负责村里”小雨天晴”农产品基地的统筹管理,带着十几个村民一起种有机蔬菜和水果,直供她的店铺和网店。老伴笑称我是”网红村官”,因为我现在也学会了拍短视频,向全国的网友介绍我们村的农产品。
“老林,你现在可是咱们村最潮的人了!”昔日的拖拉机老王路过我家门口,冲我竖起大拇指。
我笑着摇摇头,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骄傲。
今天,是村口”小雨天晴”第三家店的开业日。这家店是小雨专门为村里人开的,既卖日用品,又收购农产品,还设了一个”农村创业指导站”,免费帮村里年轻人解答创业问题。
雨后的阳光照在新招牌上,金灿灿的。小雨穿着印有”小雨天晴”logo的T恤,站在店门口迎接四面八方来的客人。她爸妈也来了,嫂子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听说你侄女在县里都出名了,做得比那些大学生还好。”村支书拍着我的肩膀。
我点点头,目光落在店门口那个歪歪扭扭的牌子上——“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那是小雨第一家店开业时,用红漆手写的。现在她把这块牌子带到了每一家新店。
在欢呼声中,我默默走到店后面的小屋里,那里堆着刚收获的新鲜蔬菜,还有几箱老旧农具。角落里,放着我当初借给小雨的五万块钱借条,已经泛黄。这是小雨坚持要我留着的,“作为我们创业的见证”。
窗外传来小雨爽朗的笑声,她在给大家讲述她创业的故事。她没有提那个雨天,没有提那个犹豫的舅舅,没有提村里人的闲言碎语。但我知道,有些事情,不需要说出来,就深深地刻在了心底。
屋顶上的老喜鹊叫了两声,好像在宣告什么。我抬头看了看天,一道彩虹挂在远处的山头上,像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
如果当年,我有勇气走出村子,生活会不会不一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那个从大学退学的侄女,如今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带着我这个老舅舅,走上了从未想象过的道路。
门外又传来一阵笑声,小雨在喊我:“舅舅,快来合影啦!”
我整了整衣领,推开门,迎着阳光走了出去。
来源:橙子聊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