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元、天宝年间,盛世中的唐王朝有经略四方的政治和军事需求,边疆战事不断,客观上需要形成几个明确的战略方向,有专人指挥的重兵集团。于是,在唐朝边境地区的4个战略方向自然形成了九个军镇:
当时的社会情况怎么样?唐帝国是否还是兴盛的,为何丝毫没有抵抗力?如果说安史之乱是由盛转衰,也太莫名其妙了。
安史之乱的发生,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边境军镇的崛起。
开元、天宝年间,盛世中的唐王朝有经略四方的政治和军事需求,边疆战事不断,客观上需要形成几个明确的战略方向,有专人指挥的重兵集团。于是,在唐朝边境地区的4个战略方向自然形成了九个军镇:
平卢、范阳面向东北方向的契丹和奚;河东、朔方、北庭面向正北方向的突厥和回鹘;河西、陇右、安西面向西部的吐蕃和其他部族,确保对西域的统治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安全;剑南面向西南方向的南诏。
这些统领重兵集团的节度使,不仅将军队的训练和指挥权合一,而且从作战需要出发,获得了调度地方行政后勤资源的权力。这样,节度使就实现了边疆军区的大权独揽。这是朝廷不得已而为之的结果。
第二,出将入相的分歧。
唐玄宗不愿坐视军权旁落,但为了前方打仗,又不可能拆分军政大权。为了防止武人坐大,他想出的高招,就是“出将入相”,干部轮岗。高级将领打了胜仗,论功行赏,把他们调回内地,进入权力中枢,担任宰相。不管这位将军多么能征善战,一旦进入知识分子扎堆的宰相群体,就算是跳进了大染缸,很难独善其身了。这样调虎离山的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将领擅权的概率,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平衡。
然而,唐玄宗时代的宰相体制是双相制,正副搭班。像李林甫就格外倚重安禄山,但杨国忠就看不上安禄山。如果安、杨搭班,非出乱子不可。因此,杨国忠极力阻止安禄山入朝拜相,两人矛盾公开化。
第三,府兵制度的解体。
北周以来,在长安建都的这三个王朝一直奉行府兵制度。平时军府练兵,战时将军带兵,实现训练权和指挥权分离。不过,这项类似“义务兵制度”的正常运作有个前提,就是兵源充足和士兵自带基本装备。唐代中国依旧是农业社会,均田制的实施有利于确保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维持较大规模的自耕农数量,从而为府兵制下的唐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兵源和装备。
到了8世纪,随着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买卖(兼并)成为常态,均田制就遭到了破坏。官府占有的公地有限,不可能再做一次均田。均田制垮了,吃饭的家伙都没了,谁还有闲钱和闲工夫当兵尽义务?于是,府兵制自然也就无法维持。
就在府兵制即将垮台之际,朝廷也在探索新的征兵体制。类似“长征健儿”这样的雇佣兵应运而生。他们不是来尽义务的,是来混军饷的。积极的角度,是军人专业化、职业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消极的角度,就是参军动机不纯,当兵的初心不是保家卫国,保卫均田成果,而是混工资拿军饷。这样的士兵,上战场能否打赢仗吗?
安史之乱是个历史转折点。不光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可以视为唐宋历史的转折点。
来源:小辰历史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