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发表联合声明,《巴黎协定》的1.5℃控温目标能做到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7 23:16 1

摘要:声明重申,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坚定承诺,维护多边主义,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及其温控目标,即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屠晨昕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3月27日,中国和法国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声明重申,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坚定承诺,维护多边主义,坚定支持《巴黎协定》及其温控目标,即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

1月10日,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称,2024年成为自1850年有相关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多项关键气候指标破纪录。图源:央视新闻

《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一份气候协议,于2016年正式生效。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三者共同形成了当今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目前,全球共有近200个缔约方加入了《巴黎协定》。

那么,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全球升温与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如何?从这十年的势头来看,《巴黎协定》拟定的目标,人类社会能做得到吗?

去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年以来,全球多地出现严重干旱、致命洪灾、高温热浪、飓风灾难,尤其是加州山火肆虐造成惊人经济损失。极端天气频发提醒人们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后果。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数据,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约1.45℃,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从2014年到2023年这10年是地球12.5万年以来最热的10年。

北极海冰面积较20世纪80年代减少40%,格陵兰冰盖年损失量达2790亿吨‌。

格陵兰岛融化的冰山。图源:央视新闻

‌在全球升温持续突破历史极值的同时,极端气候事件频发。

2022年欧洲遭遇“500年一遇”高温,葡萄牙气温达47℃;2021年德国发生洪灾,导致220人死亡。

‌全球生物多样性也遭受严峻的挑战。据新华社报道,全球83%的陆地生态系统因气候变化退化,珊瑚礁覆盖率较20世纪50年代下降了50%‌。

气候变化对于不同国家的影响并不均衡,发展中国家承担了不成比例的风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数据显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因气候灾害年均损失GDP的2.3%,而发达国家仅为0.4%。2022年巴基斯坦的洪灾致1700人死亡,经济损失达300亿美元,占其GDP的10%。可见,在极端气候面前,南方国家显得更为脆弱。

1月11日,一架消防飞机在洛杉矶曼德维尔峡谷的山丘上投放阻燃剂,以防止野火进一步蔓延。新华社发(邱晨 摄)

过去10年成果斐然,但依旧面临巨大挑战

‌《巴黎协定》确立了“自下而上”国家自主贡献(NDC)模式。截止去年,已有196个缔约方提交了减排计划,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从2015年的3280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6420亿美元‌。

在低碳减排的全球竞赛中,‌中国做出的贡献尤为亮眼——风光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占全球37%;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巴黎协定》的落实遭遇了很大阻力和困难。

首先就是‌减排力度不足。当前,NDC承诺仅能实现2030年排放量较2010年减少2%,远低于达到《巴黎协定》的降温1.5℃目标所需的45%。

与此同时,资金缺口十分巨大。发达国家承诺的每年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仅于2022年首次兑现,且其中60%为贷款形式提供。

难以预测的地缘政治因素,也对《巴黎协定》的执行造成了干扰。其中最突出的是俄乌冲突引发欧洲能源政策的回调,欧洲大量减少进口相对廉价、干净的俄罗斯天然气,德国等国被迫重启煤电,碳排放量自然激增。

1月20日,在华盛顿第一资本体育馆,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1月20日,第二次成为美国总统的特朗普上任首日就签署行政令退出《巴黎协定》。这已经是特朗普政府继2020年以后的“二次退群”了。他曾多次声称,《巴黎协定》对美国“不公平”,会“扼杀就业”,并导致美国煤炭、钢铁等产量下降,损害美国经济。他还说,《巴黎协定》将美国的财富转移到了其他国家。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国,却频频拒绝承担与其国力和地位相对应的国际责任,这显然削弱了全球气候行动合力‌。

完成控温目标还有理论可能,但要立即行动

长期以来,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有一种论调——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并非人类,而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历史大趋势。

不过,在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用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AR6)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全球气温上升毫无疑问可归咎于人类,我们正在挑战人类适应能力的极限。

未来,控制全球升温1.5℃至2℃的目标,我们能够做得到吗?

2022年4月4日,IPCC发布的《2022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在给予人们希望的同时,再次敲响警钟。报告指出,我们仍有一半的机会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但这要求我们确保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3年内,即2025年达到峰值,到2030年前该排放量要比2010年减少43%。

2024年7月18日,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由于气候变暖,海冰减少,北极熊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图源:央视新闻

然而,如果全球气候沿着当前的升温轨迹继续走下去,很可能在2030年代初期就突破《巴黎协定》1.5℃的控温目标

报告同时强调,即使实现以上达峰、减排目标,全球气温暂时超过1.5℃这一阈值也不可避免。而遏制温室气体排放、从大气中捕获碳等积极措施可能会限制温度的持续上升,并使其回落到该阈值以下。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就该报告发表的视频讲话中说,科学家警告气候灾难的临界点已然逼近,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就可能发生“叠加和不可逆转”的气候冲击。

“我们有完成上述任务的知识和技术,但我们必须从今年、这个月甚至是今天开始行动,而不是永远‘等明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尔·安德森在IPCC报告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绿色能源科技,正是安德森所说的“知识和技术”。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指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的贡献。

2023年12月6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中国角拍摄的风力发电设备模型。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10年来,中国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增量一半以上,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年均占全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40%以上。

而且,中国同各国将“绿色”打造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底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绿色能源项目合作。

观察人士认为,《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未来五年行动力度。若各国提升NDC目标三倍、加速淘汰化石能源、完善气候资金机制,1.5℃目标的实现仍存理论可能‌。

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而中法联合声明展现了大国担当。突破“承诺多、行动少”的困局,更需要国际社会尽快拿出切实的行动来。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