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从结果来看,满清到了后期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那这口锅他不背也得背,因为他们是统治者,这个庞大的国家由他们来经营着,最后丧权辱国落后挨打算到他们头上,也没有什么冤枉的。
如果从结果来看,满清到了后期处于落后挨打的局面,那这口锅他不背也得背,因为他们是统治者,这个庞大的国家由他们来经营着,最后丧权辱国落后挨打算到他们头上,也没有什么冤枉的。
人总喜欢琢磨“如果没有清朝”,会不会一切都不同?甚至有些人脑子一热,把心中理想的中国画成欧洲 renaissance +大航海+蒸汽时代 all in one,“谁说我们不能航海世界、机械制霸?”可惜理想丰满,现实总爱给你泼水,不过,咱多少得承认,想象历史走另一条路,这种游戏谁没玩过?
那天,1912年的老北京天还飘着点残雪,宣统皇帝把玉玺一交,天下两千多年的皇帝就此拜拜。新来的袁世凯人高马大,是彻底的汉人,这事儿不是你想的不容置疑,他老袁说了算。可很多人这会儿就开始盼头——“咱们终于走出满清了,是不是该发达起来了?”后来发生的事,让盼头这东西显得比稀饭还稀。
袁世凯登场那下子,说要当大总统,人们还挺新鲜。你问他心里头真装了多少百姓?其实大多数时候,他反复算计的只有自己。后来他搞了那场闹剧,自个儿封了帝,八十一天皇帝没坐热,心病一堆,草草离了人世。朝堂上刚停声,外面山头就喊杀起来,北洋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争地盘,打小算盘,不管外头日本谁虎视眈眈,心思全在拳头能挥多远。
有人说是不是换了人就能换了命?说实话,统治者姓什么,说好听了是“王朝更迭”,但心思总归难变。国民政府上台了,是不是比昔日清贵们强?辫子没了,西装上身,可骨子里还是那一套:谁手里有权,谁有话语权。北伐成功,蒋介石左右开弓,可一转身又是除共为先。同族相煎,外敌动刀的时候,自己这茬刀光剑影反倒停不下。
你看看1931年,九一八日军一夜间抢了东北。三千多万老百姓,一夜间家国全丢。南京城里的老蒋,哪怕窗外黄浦江水滚滚,也提不起血性掀桌子造反。咱们要说防线,一道马奇诺都不弄,硬是信着“日寇自会停”。有时候真让人琢磨,这一茬人,是不是跟老天爷赌气,“先把内患除了再说外寇”。
战争连年,粮食匮乏,飞机大炮那是隔壁家的玩意儿,自家两脚一蹬还只会喊“南北通杀”。等日本真南下了,大片土地失守。抗战结束,外蒙古也单飞了,你回头掰着指头算,还剩下多少地儿没丢?对比起来,以前的满清子孙再怎么不济,疆域还真是老大一摊。
领土这事儿,说没人心疼不可能,但交到谁手里,谁都可能抱着自家小算盘,等国家真要拧成绳反倒变难。守家卫国,嘴上一个比一个响,真刀真枪时,先溜后“留”。每次看到一场大乱,心里头想,“要是明朝过后没被清人入主,会怎么样?”可这个历史假设,像没头的谢公屐,谁都穿不稳。
好,咱不妨索性再穿一穿:明朝要真是延续下来了,或者让李自成坐了稳江山呢?别说,明初那段岁月气派是气派,但江山坐不了两百年,朱家爷儿们轮到后头,外强中干,自己人先或宦官或外戚闹个鸡飞狗跳。朱棣雄风过后,哪怕有人能打,后边地盘还是护不住。明英宗御驾亲征成了蒙古人家的人质,那尴尬劲儿,放到今天也是社死现场。
更远点儿,朱棣的孙子朱瞻基,那会儿越南都保不住,主动割让。明朝中后期,西北更是风雨飘摇。细想想,这地儿要是不给某旗某满管,真能如铁桶江山坐下来?各路起义军能够跑遍半个中国,不也是因为边疆易脱管,还总惦记着中原这口肥肉嘛。
有人夸唐朝牛,说打通西域、冰封胡虏。可唐朝也有佩服不过来的事儿——安史一役,风光不再,国都都失了六回。再到晚唐,边疆像筛子漏水,能照应一个方向就算天助。
这时候,如果按地图推棋子,把明、唐老江山都给拉出来比一比,就怕还真的难有谁能一统,能保证什么科技第一、全世界工业革命同步发生。有些人总爱说,汉人大团结、汉朝牛叉,可汉朝末年宦官专权、高门割据,老百姓照样吃糠咽菜。那时候哪个想的不是家族兴衰、衣食无忧?国家大计,谁放得太明白。
更何况,即使清末苟安一时,回头看,左宗棠能收回西北,也多亏了清政府半推半就地帮衬。哪怕钱没几两,牌子亮在那儿,地方官各自心头敲锣,才能不出大乱子。你要让一股“自发力量”去管西北,没名分是死穴,沿途随时有人拦路放枪。
历史是个大筛子,筛着筛着留下的,未必是最理想,也不是哪家子孙的功德。更多的是,谁能凑合着把局面撑住,谁就成了后来人嘴里的“还行”。
说到利益,说穿了,从来就是权贵先过自己小日子,等天下真有难了,才想着“国家体面”。占地牟利、保权续命,这些招式谁都没新鲜玩意儿,层出不穷、循序渐进,老调重弹。再美的“国家进步”“民族复兴”,有时候都是做广告用的词儿——真到分家分田时,真愿意让利的怕也是寥寥。
最后,有时候常想,如果明末时,不论换上哪一朝、哪一位昏君明君,早就有一场海啸等着。西面英国刚在大西洋赢了海战,殖民链条延伸到地球另一端。美洲、东南亚角落都插满了洋旗子,澳门被租、台湾也落了别人口袋。后来的胜利与失土,说是满清的“家底”,倒不如说,是谁坐在那个位置上,同样得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局。
咱们总期待自己换了一个姓、换了一个旗,就能一举超越西方百年。可仔细想,历史真肯这么给机会吗?哪怕清朝留下的板块宽大点,说到底也是无数人的牺牲和偶然成交汇的变奏。有时候,一寸土地都难得。老祖宗走过的路,也许不是最光鲜的那条,但至少,是一种活法。
历史里没有如果,更没有后悔药。我们谁不想堂堂正正地说一句“我不输别人”?可惜,敢把所有问题都丢在某群体头上,把缘由简化到一种答案,未免太轻省了些。故纸堆里,总有人在咂摸,这个锅,该由谁背?也许换了甲又成乙,还是兜兜转转,回到同一条老路上——新皇旧帝,原来都是凡人肉身,棋局从来残酷。
想来,不知百年千载之后,又会有人怎么回头评价我们的时代?
来源:书院中沉浸书香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