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胜利荣光中奋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3 13:44 1

摘要:当历史的指针定格在9月3日,这个被国家立法永久镌刻的日子,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定诞辰,更因盛大阅兵式的举行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枢纽。从1945年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签字仪式,到如今天安门广场上铿锵的正步,这一天承载着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畏

今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当历史的指针定格在9月3日,这个被国家立法永久镌刻的日子,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定诞辰,更因盛大阅兵式的举行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枢纽。从1945年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的签字仪式,到如今天安门广场上铿锵的正步,这一天承载着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对复兴的期许,其意义早已超越时间刻度,升华成了国家精神的重要象征。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透过电波传遍世界,但却通篇不见“投降”二字,反而以“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掩盖甚至美化侵略行径;也没有为杀戮、荼毒受害国人民而犯下的反人类战争罪而羞愧、反省,而是赞颂其军队如何英勇善战、全国上下如何为进行侵略战争尽心尽力:“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一亿众庶克己奉公,各尽所能”。彼时中国战场上,关东军仍在负隅顽抗,直到8月底才被彻底击溃。真正具有国际法效力的终结点,是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与军方代表梅津美治郎在投降书上的签字,这一时刻,才是标志着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在法律意义上的结束。次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宣布举国欢庆,并在1946年正式将9月3日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历史的接力在1951年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经详实考证,确认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将其永久固定。这是中国人民以自己有力的双手抚平历史褶皱而确立的抗日战争胜利日坐标。在日本部分势力刻意模糊“投降”与“终战”界限的背景下,这个经法律认定的时间坐标,成为反击日本歪曲侵略战争历史、驳斥其搞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力武器。而当威武的人民军队在阅兵式上以正步姿态踏过天安门广场时,每一步都将踩在不容日本肆意篡改侵略战争历史的基石上,向世界昭示中国捍卫历史真相的坚定立场。

9月3日清晨拍摄的北京卢沟桥。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九月三日胜利阅兵,将重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认知。在二战的全球画卷中,中国战场以其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惨重的特质,构成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支柱。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军民以3500万伤亡的代价,牵制了日军60%以上的陆军兵力,彻底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为太平洋战场与欧洲战场的转折争取了关键时间。然而,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叙事中,往往刻意淡化中国战场的战略价值。9月3日的纪念与阅兵,正是对这种历史偏差的矫正。通过展示抗战时期的历史文物、老兵方阵与现代化装备的时空对话,彰显中国为世界和平付出的巨大牺牲。中国不仅是自身抗战的胜利者,更是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这种历史叙事的重塑,让世界重新认识二战中东方主战场的战略意义,为战后国际秩序的正义性提供了坚实注脚。

这是纪念大会开始前,受阅部队在准备。新华社记者 辛悦卫 摄

九月三日胜利阅兵,是对军国主义幽灵的严正警示。日本国内部分势力试图通过修改和平宪法、美化侵略战争历史等方式为军国主义松绑,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教科书篡改侵略史实等行径,不断刺痛受害国人民的记忆神经。不久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日本首相石破茂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多名官员参拜靖国神社,其歪曲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思想的气焰极其嚣张,也引起了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对日本企图复活军国主义的高度警惕。9月3日的阅兵,恰是对这种危险倾向的强烈回应。中国的强大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以实力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中国人民以实力求和平的姿态,既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势力的警告,也是对维护国际秩序的郑重承诺。九三胜利日阅兵式上,人民军队严整列阵,现代化武器装备精彩亮相,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站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9月3日的意义已超越单纯的历史纪念。它既是对中国人民14年浴血奋战的总结,也是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上的精神路标。在9月3日的荣光里,既有对牺牲者的告慰,也有对建设者的激励;既有对战争的憎恶,也有对和平的向往。这个被法律与历史双重铭刻的日子,终将成为中华民族在复兴路上不断汲取力量的精神源泉,指引14亿中国人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实现民族梦想的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文/弓长)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学习大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