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八届非洲开发会议(TICAD)在日本横滨召开期间,日本首相石破茂与来自非洲的34个国家领导人举行了马拉松式的分别会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亲临助阵,日本媒体更是将这场活动誉为“2025年外交重头戏”。
横滨国际会议中心的镁光灯下,日本首相石破茂面对50位非洲国家领导人侃侃而谈,却仿佛在演一场没有观众的大戏。
第八届非洲开发会议(TICAD)在日本横滨召开期间,日本首相石破茂与来自非洲的34个国家领导人举行了马拉松式的分别会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亲临助阵,日本媒体更是将这场活动誉为“2025年外交重头戏”。
石破茂在会上提出雄心勃勃的“印度洋-非洲经济圈”构建倡议,承诺未来三年为非洲培养30万名人才,其中AI领域就有3万人。日本更是宣布与非洲开发银行合作推出最高达55亿美元的贷款计划。
01 盛大排场,日本展示非洲野心
日本为此会议做足了表面功夫。石破茂夫妇亲自操办晚餐会,甚至为每位贵宾定制菜单,考虑他们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偏好。
这种细致入微的“日式待客之道”展示了日本外交的经典风格——不张扬,但很用心。
石破茂提出的“印度洋-非洲经济圈”倡议,意图把印度洋周边国家和非洲大陆连成一片,通过物流网、供应链的构建,形成一个“自由、公正”的经济圈。
日本政府还计划成立一个由政产学各界参与的协商机制,研究与非洲国家签署自贸协定的可行性。
02 中国的影子,笼罩整个会场
尽管日本极力展示自己对非洲的诚意,但中国的身影却无处不在。会议期间,记者们争相询问非洲代表“中国怎么看”,官员们私下嘀咕“这事儿得和中国比一比”。
这种关注度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确实令人瞩目。数据显示,中国对非贸易进出口总额在2012年就比日本高出数十倍。
中国企业在非洲参与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宏伟的非盟会议中心到连接蒙巴萨和内罗毕的蒙内铁路,中国的身影早已深深融入非洲的发展脉络之中。
03 合作模式,实干vs理念
日本在非洲的合作模式更侧重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合作。日本强调自己的援助是“透明、高质量”的,不附加政治条件,不搞债务捆绑。
而中国则采取了更加全面的合作方式。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涵盖了方方面面,投资项目更是超千个,涉及公共医疗、教育文化、农业等诸多关键领域。
中国还推动了大量农业合作项目。在非洲大陆,已有20多个国家的农田里种植着中国杂交水稻。湖南以种子为起点,一步步构建起包含技术、标准输出等在内的对非农业合作的完整体系。
04 资源争夺,地缘战略的核心
日本加大对非洲投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确保资源供应。非洲有丰富的稀土和稀有金属,这些是日本高科技产业(如电动车、AI)的命脉。
日本提出了300亿美元投资强化非洲矿产供应链的计划,重点开发莫桑比克纳卡拉走廊,目标直指钴、锂、稀土等新能源关键矿产。
中国在资源领域同样有着强势存在。中国在刚果(金)钴矿市场占据70%份额,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企业已形成“勘探-开采-精炼”全产业链布局。
05 国际舆论的双重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同样是对非洲援助,中国和日本在国际舆论中受到的待遇却截然不同。
日本的最新援助计划受到了西方媒体的广泛赞誉,而中国在非洲的努力却常常被批评为“债务陷阱”。
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国际话语权的失衡。西方主流媒体长期控制着叙事权,它们定义何谓“好援助”,往往有意无意地戴着有色眼镜来审视中国。
06 非洲的自主选择
面对大国竞争,非洲国家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自主选择权的参与者。
非洲国家正在觉醒资源主权意识,纷纷出台政策要求外资企业提高本地化加工比例。赞比亚2025年8月推出矿业数字化改革,要求外资矿企在2026年前建成电解铜厂,否则收回采矿权。
刚果(金)修订《矿业法》,要求外资企业将黑人持股比例从30%提升至40%。这些措施表明非洲国家正在更加自信地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
横滨会议落幕后,日本媒体努力渲染会议成果,称签署了300多个合作协议。但真正耐人寻味的是,许多非洲代表已经开始筹备下一次重要行程——前往北京参加下一场盛会。
日本煞费苦心搭建的舞台,最终却让中国成为了未到场的主角。这场外交盛会证明了一个简单道理:在国际关系中,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远比盛大的会议排场更有说服力。
来源:科技伯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