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山河不忘英雄气,抗战精神照亮“开学第一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3 13:40 2

摘要:2025年秋季新学期,一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全国各地开展。从中国人民大学邀请赵一曼孙女陈红讲述英雄故事,到湖南千万学生同上一堂《山河不会忘记》网络大课,再到同济大学将课堂搬到四川李庄抗战遗址,伟大抗战精神正以创新方式融入教育现场,为青少年注入厚重的精神力量

2025年秋季新学期,一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全国各地开展。从中国人民大学邀请赵一曼孙女陈红讲述英雄故事,到湖南千万学生同上一堂《山河不会忘记》网络大课,再到同济大学将课堂搬到四川李庄抗战遗址,伟大抗战精神正以创新方式融入教育现场,为青少年注入厚重的精神力量。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这样的开学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它突破传统课堂形式,构建起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学生们在抗战遗址前聆听历史,革命文物作为鲜活教材传递温度,抗战歌声在校园回荡唤醒共鸣。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变得生动立体,展现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

传承抗战精神需要创新表达。9月1日,成都英华学校开学典礼上,学生们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后,自编自演情景剧《爱国新说》,通过父子对话,结合“中国制造手办”“国漫出海”等生活实例,引导同龄人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成长动力。历史需要走出书本,用现代语言讲述,才能真正触动年轻心灵。

这堂课本质上是关于责任与使命的人生教育。抗战精神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必胜信念,对当下青少年品格塑造具有重要价值。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年轻人更需要从先烈事迹中汲取精神养分,学习他们在民族危难时的担当,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这样的精神滋养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

抗战精神存在于每个故事和文物中。过去的教学往往注重记忆时间地点,却难以让学生感受精神温度。当前“开学第一课”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同济大学在四川李庄授课,这里曾是师生坚持文化抗战的地方,石板路刻着岁月痕迹,旧校舍诉说着知识报国的赤诚;湖南课堂串联多座抗战纪念馆,雕塑和文物无声地与学生对话,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历史走向现实,精神变得具体,年轻人得以真正理解先辈用生命书写的信仰。

将抗战精神融入开学第一课,旨在让年轻一代接过历史接力棒。当年无数青年为民族独立献出生命,用担当撑起民族脊梁;今天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同样需要年轻人以坚韧面对挑战。重温历史不是为了沉浸苦难,而是从中汲取力量。学习遇到困难时,想想先烈百折不挠的意志;规划未来时,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中国人民大学希望学生从英雄事迹中获得成长动力,湖南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抗战精神,这些都在传递同一个期待:爱国要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用踏实奋斗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一节好的开学课,能在学生心中播下精神种子;一次深刻的精神传承,能为民族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当抗战精神通过这样的课堂代代相传,当年轻人带着这份力量成长,他们必将在自己的时代里,写出不负先烈、不负时代的青春答卷。这是“开学第一课”最珍贵的价值,也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延续。(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忠德)

来源:大河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