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蛋白结合体设计更简单:BindCraft 正式上线 SciMiner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3 13:05 2

摘要:即便借助部分计算工具,binder 的结合精度和稳定性仍难以保证,大多数设计止步于计算机预测阶段。正因如此,如何让科研人员能够低门槛、高效率地获得高亲和力的binder,成为药物设计和蛋白工程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生物医药的创新浪潮中,蛋白质工程与新型药物研发始终是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特别是

蛋白结合体(binder)

的设计,被视为推动下一代治疗分子、诊断工具乃至合成生物学应用的重要突破口。然而,de novo binder 设计(从头构建结合体)一直以来面临两大难题:

● 实验门槛高:

传统方法往往需要成千上万候选分子的构建与验证,不仅耗时耗力,还依赖昂贵的高通量平台。

● 成功率有限:

即便借助部分计算工具,binder 的结合精度和稳定性仍难以保证,大多数设计止步于计算机预测阶段。正因如此,如何让科研人员能够低门槛、高效率地获得高亲和力的binder,成为药物设计和蛋白工程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 AlphaFold 等深度学习工具的出现,蛋白质结构预测迎来了革命性进展,也为智能化的 binder 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

近期,EPFL×MIT团队在《Nature》发表的题为“One - shot design of functional protein binders with BindCraft”的研究,提出了一款名为BindCraft的开源自动化设计流程,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BindCraft的核心原理是:

● 借助AlphaFold2 的结构预测能力,通过反向优化/幻觉方法,在目标蛋白表面生成结合伙伴;

● 再结合ProteinMPNN 的序列优化Rosetta 的能量打分筛选,实现从结构到序列的一体化设计。

换句话说,研究人员只需要输入目标蛋白结构,BindCraft 就能自动生成一批候选 binder,并经过严格的筛选,最终输出最有可能在实验中成功的设计。

相比传统方法,BindCraft 带来了三大显著优势:

1.高成功率:在实际测试中,单次设计即可获得10%–100% 的实验成功率,远超以往方法。

2.自动化流程:无需复杂的人为干预,从结构生成到候选筛选全部由系统完成,大幅降低了计算和实验的门槛。

3.开放与灵活:无论是缺乏天然结合伙伴的新靶点,还是需要多样化结构的探索性研究,BindCraft 都能快速给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在自研的SciMiner平台上,BindCraft已被集成,成为科研人员可以即开即用的核心工具。

操作体验:

参数配置简洁:如 multimer_type、stage、flexibility、filter_type 等常用参数均已内置默认值,满足大多数场景;

结合位点可控:支持指定 chains 与 target_hotspot_residues,从而聚焦关键残基区域;

灵活控制:通过调整 lengths(如 65–150)、number_of_final_designs(如 40)、use_mpnn、use_filter 等选项,用户可自由平衡效率与精度。

科研人员无需关注繁琐的底层部署与 GPU 调度,即可在网页端完成 binder 设计,让复杂流程变得像点选操作一样直观。

在免疫治疗这一前沿领域,PD - 1/PD - L1 免疫检查点通路堪称关键“关卡”。肿瘤细胞狡猾地利用 PD - L1 与 T 细胞表面的 PD - 1 结合,巧妙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捕”。因此,科研人员一直渴望设计出高效的结合体(binder),精准结合 PD - 1,阻断其与 PD - L1 的“狼狈为奸”,从而重新激活 T 细胞的免疫功能,为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借助 BindCraft,这一复杂的设计过程被大幅简化。以 PD - 1 蛋白(PDB: 4ZQK ChainB) 为目标,指定其界面上的关键残基(如 Y68、Q75、K131、I134、E136),在 SciMiner 平台的可视化界面中配置参数,即可一键启动 binder 设计任务。

输入参数

经过数小时的自动化运行,BindCraft 输出了一批候选结合体设计。科研人员不仅可以直接查看3D 结构,还能够查看并下载结果表格,进一步分析序列与能量打分。

候选binder与PD - 1的复合物结构

在输出的结果表格中,每个候选设计都包含唯一的 ID、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以及平均结合自由能(Average_dG)。本案例中,多个候选序列表现出较低的平均自由能(如 - 67.04 kcal/mol),显示出良好的结合潜力。科研人员可以进一步根据亲和力、结构合理性和实验可行性,挑选出最有前景的设计进入实验验证阶段。

输出结果表格

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 BindCraft 在低门槛、高效率的 de novo binder 设计中的价值:从参数设置到结果分析,整个过程不再依赖复杂的算法知识和繁琐的部署,而是化繁为简、直观可控。

在 AI 与生物医药深度融合的今天,如何让先进算法真正服务于科研与产业,是每个研发平台需要回答的问题。Sciminer 平台通过不断引入像 BindCraft 这样的前沿工具,正在逐步构建一个低门槛、高效率、可扩展的药物设计生态

未来,期待 BindCraft 能帮助更多科研人员突破实验瓶颈,探索 binder 设计的无限可能。Sciminer 也将继续携手用户,把 AI 的潜力转化为真实的科研生产力,推动新药研发不断前行。

来源:云阳好先生做实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