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谈论三国时期的豪门世家时,颍川陈氏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这个家族在汉末三国时期涌现了陈寔、陈纪、陈群、陈泰等四代杰出人物,尤其是陈群创建的九品中正制,影响了中国近四百年的选官制度。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样一个显赫家族的后期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背后究竟
当我们谈论三国时期的豪门世家时,颍川陈氏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这个家族在汉末三国时期涌现了陈寔、陈纪、陈群、陈泰等四代杰出人物,尤其是陈群创建的九品中正制,影响了中国近四百年的选官制度。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这样一个显赫家族的后期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轨迹?
颍川陈氏的崛起始于陈寔(104-187年)。《后汉书·陈寔传》记载:“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陈寔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公正的处事方式赢得了极高声望,乃至“时人云:‘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到了陈群这一代,颍川陈氏已经发展成为与荀氏、钟氏等并列的一流士族。《三国志·陈群传》记载:“陈群字长文,颖川许昌人也。祖父寔,父纪,叔父谌,皆有盛名。”陈群自幼就显露出非凡才华,孔融甚至对他评价道:“此人必成伟器,足以让世间清净明澈。”
陈群最初跟随刘备,后归附曹操。曹操对陈群十分赏识,“任命为司空西曹掾属”。此后陈群在曹魏政权中平步青云,曹丕继位后更是备受重用,“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这项制度就是影响深远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有其特殊历史背景。曹丕代汉后,需要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以巩固统治。《通典·选举典》记载:“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这项制度在初创时期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但后来逐渐演变为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泰(?-260年),字玄伯,陈群之子。他完美继承了家族的学识与政治智慧,在曹魏后期政坛扮演了关键角色。
《三国志·陈群传附陈泰传》记载:“泰字玄伯。青龙中,除散骑侍郎”。陈泰的仕途起步得益于家族背景,但他很快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正始年间(240-249年),陈泰从曹爽调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衔,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在这一职位上,他展现了出色的治理才能,“怀柔夷民,甚有威惠”。
陈泰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高平陵之变后的政治抉择。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推翻曹爽集团,当时朝中许多大臣持观望态度,而陈泰却明确站在司马氏一边。《三国志》注引《世语》记载:“大将军(司马懿)之诛曹爽,帅兵屯洛水浮桥,召泰同行。” 这表明陈泰深得司马懿信任。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陈泰还说服了曹爽投降。《三国志》注引干宝《晋纪》记载:“爽遣许允、陈泰诣宣王(司马懿),归罪请死。” 陈泰在这一关键时刻为司马氏立下大功,巩固了他在司马集团中的地位。
陈泰的军事才能同样出众。嘉平年间(249-254年),蜀将姜维屡次进犯陇右,陈泰被任命为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成功抵御了蜀汉的进攻。《三国志》记载了他与郭淮共同制定的作战计划:“今维孤军远侨,粮谷不继,是我速进破贼之时也。” 陈泰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切断了姜维的粮道,迫使蜀军撤退。
陈泰在司马师平定毌丘俭叛乱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资治通鉴》卷七十六记载:“大将军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及尚书陈泰,肃、泰皆曰:‘淮南将士本无逆志,但俭等诳诱,举事突然;可旦夕平定。’” 陈泰的建议被采纳,果然迅速平定了叛乱。
然而,陈泰的政治生涯在甘露五年(260年)迎来了最大考验。魏帝曹髦不甘做傀儡皇帝,亲率侍卫讨伐司马昭,却被成济所杀。这一事件震惊朝野,司马昭面临极大的道德压力。《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召朝臣议其事,莫有至者。司马昭乃召陈泰于私室,谓曰:‘玄伯,天下其视我何如?’泰曰:‘惟腰斩贾充,可以少谢天下耳。’昭曰:‘更思其次。’泰曰:‘惟有进于此,不知其次。’”**
陈泰坚持要求严惩主谋贾充,甚至不惜顶撞司马昭。这一事件后不久,陈泰突然去世,《三国志》简单记载为“泰薨”,而《魏晋世语》则称“泰怒而卒”。无论真相如何,陈泰的死标志着颍川陈氏在曹魏政坛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后开始转折。
陈群创建的九品中正制原本是为了在乱世中有效选拔人才,但却逐渐演变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这一制度规定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评定本地人才品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此作为官吏选拔的依据。
《宋书·恩幸传序》尖锐指出:“九品中正制,凭借世资,用相陵驾,公门有公,卿门有卿。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这一制度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社会流动性大大降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陈群创建的这一制度最终成为了束缚自己家族的枷锁。九品中正制使得各大士族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任何单一家族都难以长期独占鳌头。随着司马氏建立晋朝,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平衡各大士族的势力,避免某一家族权力过大。
此外,九品中正制还导致士族子弟过度依赖门第,忽视实际才能的培养。《晋书·卫瓘传》记载卫瓘上疏指出:“九品中正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这种风气也逐渐影响到陈氏后代。
陈泰的儿子陈恂嗣位,《三国志》仅记载“泰薨,子恂嗣”,而没有其他事迹记载。陈恂死后,其弟陈温继承了爵位。《晋书》中只有零星记载:“陈温,祖群,父泰,历代名臣。温少有俊才,与傅咸、张华等友善,官至镇西将军。” 相比父祖的显赫,陈温的成就显然有所不及。
陈氏家族后期沉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治站队的风险。陈泰在高平陵之变和曹髦被杀事件中的表现,虽然短期内提升了家族地位,但也埋下了隐患。特别是他坚持严惩贾充的态度,可能引起了司马昭的不满。虽然司马昭表面尊重陈泰,但难免心存芥蒂。在高层政治中,一次站队错误就可能导致家族衰落。
其次,士族间的竞争与制衡。司马氏建立晋朝后,为了巩固统治,有意识地平衡各大士族的势力。颍川陈氏与颍川荀氏、河东裴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等大族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晋书》中记载了大量士族间的联姻与争斗,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很难有家族能够长盛不衰。
第三,家风的变化。陈群、陈泰父子都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著称,但这种品质在政治黑暗时期往往不利于家族生存。《晋书》中记载了许多士族因为直言进谏而遭祸的案例。陈氏后代可能逐渐失去了这种刚直家风,或者刻意选择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
第四,两晋之际的动荡。西晋后期爆发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北方士族大量南迁。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传统士族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人口基础,势力大为削弱。《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陈氏家族可能也在这场动乱中遭受重创。
最后,文化风尚的变迁。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盛行,许多士族子弟沉迷于虚无放达的生活,忽视实务能力。《晋书》中批评这种现象:“朝廷士大夫皆以浮诞为美,弛废职业。”** 陈氏后代可能也受到这种风气影响,逐渐失去了先辈的实干精神。
颍川陈氏的兴衰轨迹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历史上士族兴衰的典型案例。一个家族的崛起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衰落却可能发生在转瞬之间。陈群创建的九品中正制本意是选拔人才,却最终成为束缚社会活力的制度枷锁,这一历史悖论令人深思。
陈泰作为司马氏的心腹,却在关键时刻坚持原则,不惜顶撞权臣,这种政治操守值得肯定。但他的后代却逐渐沉寂,这既有个别选择的原因,也有时代大环境的制约。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论九品中正制时指出:“立法之始,不以大公为至,而参以私意,虽欲无弊,得乎?”** 任何制度如果失去了公平公正的本质,最终都会走向僵化与衰败。
颍川陈氏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家族还是制度,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适应变化的环境。依靠先辈的荣耀和制度的特权或许能够维持一时的繁荣,但真正的长久发展还需要不断创新和进取精神。这或许是陈氏家族兴衰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启示。
如今,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应仅仅感叹一个家族的沉浮,而应思考如何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凭借自身才华实现价值,而不被出身所限制。这也是我们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来源:图说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