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不知道,洛川会议会址的确定,曾经历过一场长达数年的误会。”9月3日,洛川会议纪念馆馆长刘云峰站在冯家村的老槐树下,向记者讲述着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阳光透过叶隙洒在他身后的窑背上,88年前,就是在这些看似普通的窑洞里,一场决定中国抗战走向的重要会议悄然召
“很多人不知道,洛川会议会址的确定,曾经历过一场长达数年的误会。”9月3日,洛川会议纪念馆馆长刘云峰站在冯家村的老槐树下,向记者讲述着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阳光透过叶隙洒在他身后的窑背上,88年前,就是在这些看似普通的窑洞里,一场决定中国抗战走向的重要会议悄然召开,而它准确的地址,却在二十多年后引发了一场跨越数载的寻觅。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22位党政军领导人齐聚洛川县冯家村,在高度保密的状态下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短短四天的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发布了将四万余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命令,确立了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作战方针。这次会议如同一座灯塔,为中国抗战指明了方向,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因保密度极高、且时间很短、知情者寥寥无几,随着岁月流转,关于会址的记忆逐渐模糊。
“误会的根源,与后子头村的另一段红色往事有关。”洛川县城北2公里的后子头村,因1938年八路军随营学校在此办学半年,公开的训练、教学活动广为人知,甚至放映电影等新鲜事给村民留下深刻印象,这使得大家将后子头村误认为洛川会议旧址。直到1961年春,洛川县委、县政府筹划在后子头村修缮旧址时,冯建勋老先生才提出异议:“这个会议明明是在我的学校里召开的,怎么跑到后子头了?”
“为了弄清真相,县里立刻组织了内查外调。”刘云峰翻开一本厚重的档案汇编,里面泛黄的纸页记录着当年的寻觅历程。1961年8月,外调人员直奔国家档案局,时任局长曾三亲自查阅原始档案,亲笔抄录的会议记录首页,明确记载会址为冯家村。
后经毛泽东警卫员贺清华、参会机要人员邱复天等多人的回忆证实,从会场窑洞特征、距城20多里、路边有池塘等细节,与冯家村地貌完全吻合;又经张闻天夫人刘英确认:在开会的窑洞背后有一棵远看像鹰嘴一样的大槐树,张闻天就在槐树的对面窑洞住;时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作为会议选址者,更直接证明“开会的地方是学校的窑洞,毛主席住开会的地方”,争议最终尘埃落定。
1966年,洛川会议筹备管理处成立,开启了红色遗产的守护之路。最初仅两孔窑洞对外开放,村民无偿捐献散落在各家的会议桌椅,复原了当年场景。1980年更名为洛川会议纪念馆,2005至2007年被列为延安革命旧址保护“中央一号工程”,进行修缮保护,又陆续征收了会议期间其他领导人旧居,经过扩建、维修、重新布展,旧址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重点景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
“我们不仅要保护旧址,更要让红色基因活起来。”刘云峰带着记者走进复原的会议室,斑驳的木门推开时发出 “吱呀”的轻响,像一声穿越时空的叹息,木质桌椅按照当年的布局整齐摆放,恍惚间仿佛看见22位身着灰布军装的领导人围坐桌前。在洛川会议史实陈列馆,墙上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字字铿锵,通过场景复原、油画等手段,让参观者仿佛置身1937年的烽火岁月;总务处的灶台锅碗,既展现了当地民俗,又拉近了与历史的距离。
“洛川会议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纪念馆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奋进力量的使命,我们始终不敢懈怠,未来也将持续发力,把这份红色精神更好地传播下去。”刘云峰表示。
如今,洛川会议纪念馆总占地面积约19869㎡,其中建筑面积6500㎡,展厅面积400㎡。馆藏各类可移动文物251件,二级文物6件,三级文物19件,年均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以上,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600多万人次。与延安干部学院、陕西省委党校等30多所院校建立共建机制,让这里成为现场教学的重要阵地,红色精神的火种在这里不断播撒、传承、延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馆里的参观者比往常更多了。“88年前,正是洛川会议确立的全面抗战路线,引领中国军民取得了最终胜利;88年后的今天,洛川会议精神更激励着洛川人民用实干续写着新的篇章,依托‘世界苹果优生区’优势,发展苹果产业53万亩,人均3.3亩居全国第一,红色土地结出金色果实。”刘云峰站在“全民抗战,走向胜利”主题雕塑前,望着远处的苹果园说道。
夕阳为窑洞镀上一层暖光,村口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两旁的苹果园郁郁葱葱,红色精神与金色产业交相辉映,诉说着洛川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答卷。88载风雨兼程,洛川会议的光芒从未褪色,它不仅照亮了过去的胜利之路,更指引着今日的发展征程,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金色梦想正在续写新的华章。
来源:洛川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