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选择中熟或中晚熟、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紧凑株型的玉米叶片上冲,通风透光性好,可减少对下层南瓜的遮光;中熟品种的生长周期与南瓜的共生期更匹配,避免玉米过早成熟导致田间光照骤增,或过晚成熟与南瓜争夺后期养分。同时,需具备较强的抗病性,如抗大斑病、小斑病
玉米与南瓜的套种模式,充分利用了两种作物在生长习性、空间需求和资源利用上的互补性,通过科学的技术措施,可实现“一地双收”的良好效果。下面介绍具体做法:
一、品种选择
(一)玉米品种选择
应选择中熟或中晚熟、株型紧凑、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紧凑株型的玉米叶片上冲,通风透光性好,可减少对下层南瓜的遮光;中熟品种的生长周期与南瓜的共生期更匹配,避免玉米过早成熟导致田间光照骤增,或过晚成熟与南瓜争夺后期养分。同时,需具备较强的抗病性,如抗大斑病、小斑病等常见病害,降低田间病虫害交叉感染的风险。例如,在黄淮海地区可选择郑单958、先玉335等经过多年推广、适应性强的品种。
(二)南瓜品种选择
需选择早熟、矮生或半蔓生、耐阴耐湿的品种。早熟品种可缩短与玉米的共生时间,在玉米封垄前完成主要营养生长,避免后期因玉米遮光过强影响南瓜结果;矮生或半蔓生品种藤蔓短,生长势适中,不会过度缠绕玉米植株,减少对玉米生长的干扰。此外,南瓜品种需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能在玉米下层较弱的光照条件下正常开花结果,且果实品质优良、商品性好,如蜜本南瓜、磨盘南瓜等,既适合鲜食,也可用于加工,市场需求稳定。
二、地块准备
(一)地块选择
优先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地块。避免选择低洼易涝地块,以防雨季积水导致玉米烂根、南瓜沤根;土壤pH值以6.5-7.5为宜,若土壤偏酸或偏碱,需提前进行改良(如酸性土壤施生石灰,碱性土壤施硫磺粉)。同时,地块需具备一定的灌溉条件,确保干旱时能及时补水。
(二)整地与基肥施用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土地,耕深以25-30厘米为宜,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深耕后晾晒1-2天,再进行精细耙平,清除田间残株、杂草和石块,使土壤细碎平整,为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基肥需兼顾玉米和南瓜的营养需求,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实现长效供肥与速效补肥结合。一般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3000-4000公斤、氮磷钾复合肥(15-15-15)50公斤、过磷酸钙20-30公斤。施肥时采用全层施肥法,将肥料均匀撒施于地表,随深耕翻入土中,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肥料集中施用导致烧苗。
三、播种管理
(一)播种时间
玉米与南瓜的播种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确定,核心原则是让南瓜的主要生长期避开玉米的遮光高峰期。一般情况下,先播种玉米,待玉米长至3-4片真叶(约播种后20-25天)时,再播种南瓜。此时玉米植株尚矮,田间光照充足,南瓜种子发芽后可快速生长,形成一定的营养体;待玉米进入拔节期后,南瓜已进入开花结果期,虽田间光照减弱,但南瓜可利用玉米下层的散射光维持结果,两者生长节奏基本协调。若播种时间间隔过短,南瓜幼苗易被玉米遮光抑制;间隔过长,玉米封垄后南瓜播种困难,且幼苗易受高温、强光伤害。
(二)种植密度与方式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实现两种作物共生共赢的核心。需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调整玉米与南瓜的行株距,确保两者在空间上互不干扰,且能充分利用光照、养分和水分。
- 玉米种植: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宽行80-90厘米,窄行40-50厘米,株距25-30厘米,每亩种植密度4000-4500株。宽窄行种植可在宽行中为南瓜预留生长空间,同时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减少病虫害发生。
- 南瓜种植:在玉米宽行中间播种南瓜,采用穴播方式,每穴播2-3粒种子,穴距80-100厘米,每亩种植密度约800-1000株。播种时需在玉米宽行内开浅沟,沟深3-4厘米,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盖2-3厘米厚的细土,轻轻压实后浇水,确保土壤湿润,促进种子发芽。播种后可在南瓜种植行覆盖地膜,起到保温保湿、抑制杂草的作用,待南瓜幼苗出土后及时破膜放苗,防止高温灼伤幼苗。
四、田间管理
(一)水肥管理
玉米与南瓜的需肥需水规律存在差异,需根据两者的生长阶段灵活调整水肥供应,避免“一刀切”导致养分浪费或作物生长失衡。
- 苗期管理(玉米3-6叶期,南瓜出苗至2叶期):此阶段作物需肥量较少,但需保证水分充足。玉米可结合中耕除草,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促进幼苗生长;南瓜出苗后若土壤干旱,及时浇小水,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影响幼苗扎根。此时需注意控制氮肥用量,防止玉米幼苗徒长,挤占南瓜生长空间。
- 玉米拔节期至南瓜开花期:玉米进入拔节期后需肥量骤增,南瓜也进入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关键期,需加强水肥供应。每亩追施氮磷钾复合肥(20-10-15)25-30公斤,在玉米窄行和南瓜种植行之间开沟施入,施肥后及时浇水,促进肥料溶解吸收。此阶段需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60%-70%),遇干旱及时灌溉,遇雨涝及时排水,防止玉米茎秆徒长倒伏和南瓜沤根。
- 南瓜结果期至玉米成熟期:南瓜进入结果期后需钾量增加,玉米灌浆期需充足的养分供应。每亩追施硫酸钾15-20公斤、尿素10-15公斤,重点施于南瓜种植行,满足南瓜果实膨大对钾素的需求;同时保证玉米灌浆所需的氮素,防止玉米脱肥早衰。浇水以“见干见湿”为原则,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田间湿度过高引发病害。
(二)植株调整
通过植株调整可优化田间群体结构,减少作物间的空间竞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玉米植株调整: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后,及时去除下部老叶、黄叶和病叶,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若发现玉米分蘖,需尽早拔除,减少养分消耗,确保主茎生长健壮。
- 南瓜植株调整:南瓜幼苗长至4-5片真叶时进行摘心,促进侧蔓萌发,每株保留2-3条健壮侧蔓,其余侧蔓及时摘除,避免藤蔓过度生长缠绕玉米植株。当南瓜藤蔓长至30-40厘米时,进行引蔓,将藤蔓引向玉米宽行两侧,使其沿地面均匀分布,避免在玉米植株基部集中生长。南瓜开花期需进行人工辅助授粉,选择晴天上午9-10点,采摘雄花,去除花瓣后将花粉均匀涂抹在雌花柱头上,提高坐果率。坐果后每蔓保留2-3个健壮果实,及时摘除畸形果、病果,集中养分供应优质果实生长。
(三)病虫害防治
玉米与南瓜套种田间作物种类多,病虫害易交叉感染,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必要时合理使用化学防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避免与瓜类、玉米连作),深耕晒垡,清洁田园,减少病虫害越冬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科学水肥,增强作物抗病虫能力。
- 物理防治:田间放置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等害虫,每亩放置20-30块,悬挂高度与作物顶部平齐;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南瓜实蝇等害虫,每30-50亩安装1盏,夜间开灯诱杀。
- 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防治蚜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选用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Bt)防治玉米螟、菜青虫,阿维菌素防治红蜘蛛、蚜虫等。
- 化学防治:玉米主要病害有大斑病、小斑病,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主要虫害有玉米螟、蚜虫,玉米螟可在大喇叭口期用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丢心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喷雾防治。南瓜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霜霉病,白粉病可选用醚菌酯、戊唑醇防治,霜霉病可选用烯酰吗啉、霜霉威防治;主要虫害有南瓜实蝇、红蜘蛛,南瓜实蝇可选用溴氰菊酯喷雾防治,红蜘蛛可选用螺螨酯防治。化学防治需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定,控制用药次数和剂量,避免在开花期和采收前施药,确保安全间隔期。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