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初三杰为大汉王朝做出了卓越贡献,体现了超人的政治军事思想才能,也体现了刘邦知人善任的胸怀和智慧。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48岁参加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51岁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中王,54岁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登基称皇帝是为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在汉末革命运动、
汉初三杰为大汉王朝做出了卓越贡献,体现了超人的政治军事思想才能,也体现了刘邦知人善任的胸怀和智慧。刘邦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48岁参加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51岁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中王,54岁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登基称皇帝是为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在汉末革命运动、诸侯争霸异军突起,战胜各路诸侯,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与刘邦自身的素质和格局有直接的关系,刘邦宽厚阔达,眼界宽广,多智善变。尤其是注重贤才,招揽英才,重用人才,身边集结了众多的思想家、战略家、谋略家、军事家、纵横家以及文学家,为其所用,确立的战略规划和长远目标,根据形势的发展,实施积极有效的策略。
最终在垓下之役中战胜勇猛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含恨自杀,消灭了和兼并了诸侯的军队,建立了大一统的汉王朝。总结经验刘邦曾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镇国家,抚百姓,不绝于粮道,吾不如萧何也,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也”。
这就是刘邦所说的汉初三杰,在革命运动中发挥了极端重要的作用。他们均有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的素质和水平,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被后代所颂扬。
汉高祖刘邦与官员将领雕像
李自成战略格局与气量比不上刘邦,知人用人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造成了人才的匮乏。相比较来说,李自成在用人方面,无论是格局战略以及胸怀气量方面,与刘邦差距较大。在崇祯二年至崇祯十三年间,身边并没有突出的谋略贤明之才,陷入被动盲目的战斗中,遭受明军的围追堵截,胜负参半,境况窘迫。
李自成没有招贤纳士的意识,更没有求贤若渴的思想,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的策略。是冲锋陷阵的大将,没有成为总揽大局的统帅。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没有太大的名声,其影响力在张献忠之下。
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像
只有在车箱峡战役中意志坚定勇猛果敢坚持到底,从而使声名远播,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也吸引了一些进步人士。其中就有举人李岩、牛金星和卜师宋师策组成的智能团,也就是也是决策参谋团队,制定了积极有效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具有煽动性和蛊惑力的口号。
实行减免税负,赈济贫穷,严明纪律,不扰害百姓的策略,从而从散兵游勇状态转变成为正规军,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李岩最有才干,大部分的政策措施是由他提出和制定的,但是李自成没有充分信任重用,在牛金星的嫉妒和谄媚,被排挤在核心层之外。
李自成的高级官员将领与汉初三杰相比实是云泥之别,在思想道德才能智慧方面差距甚大,所以没有体现出进步积极的素质和力量,失败是必然的。李岩与汉朝的张良相比缺乏没有达到军事家战略家水平和才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才干。牛金星受到李自成的宠信重用,成为大顺政权的宰相,但是与汉朝的萧何相比其格局和能力差距太大。萧何善于发现人才、举荐人才,萧何月下追韩信,就是为了汉王获得统帅大军的人才。
在刘邦攻入咸阳之后,萧何忙于收集文史资料和文件,为政治、经济、文化做好准备。牛金星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有才干的李岩被其排挤,后来进谗言将其杀害。参加联合军队的罗汝才、贺一龙也是在其阴谋策划下遭暗杀。
李自成没有招纳贤才任用人才,与牛金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没有形成人才汇集的局势,限制了其发展的格局和未来的方向。尤其是在进入北京城后,牛金星等一批高官分派宫殿王府,分配嫔妃宫女,追求享乐,沉迷于酒色之中,居功自傲自我满足,不思进取。
对军事将领疏于管理,上行下效,纪律松弛,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局面。使军队丧失了意志力战斗力,失败是必然的。相对于韩信来说,李自成手下的刘宗敏、李过才等军事才能,真是小巫见大巫。
李自成及其智囊团以及军事将领的平庸无为,难以提出积极进步的战略方针,难以应对重大局势变化,难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最终失败而淘汰出局。
来源:鹤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