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金篆书扁朱门,夹道巨竹屯苍云”……自李冰导江凿离堆、张陵布道天师洞,都江堰这座因水而兴、文脉绵长的古城,不仅传颂在从四川中走出的巴蜀儿女口中,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
张大千、老舍、冯玉祥
在都江堰的抗战足迹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金篆书扁朱门,夹道巨竹屯苍云”……自李冰导江凿离堆、张陵布道天师洞,都江堰这座因水而兴、文脉绵长的古城,不仅传颂在从四川中走出的巴蜀儿女口中,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
随着交通发展,探源天府、问道青城的中外游客接踵而至。抗战中后期,避地入蜀的历史名人们,往往将都江堰的历史古迹视为中华文明的缩影,来此汲取先贤的精神和智慧,也寄托着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其中,张大千、老舍和冯玉祥作为上述历史名人中较有代表性的三位,他们的行迹也成为了都江堰市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
张大千青城山(图源:青城山都江堰)
谈到张大千的生平与艺术,青城山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初上青城山的张大千,其艺术风格正从“以古为师”渐渐转向“自然为师”,青城山也就成为了他的天然宝库,近千幅精品书画取材于斯,创作于斯,时至今日仍为鉴赏家们所津津乐道。仅从传世画作的题款和实物资料分析,张大千在1938年至1948年期间,登青城山的次数应在十次以上,借居青城的日子则不短于三年。在一地停留如此之久,于张大千而言颇为难得。
张大千( 图源:又见都江堰)
张大千初上青城山时,说是“劫后余生”也不为过。
1938年秋,他在友人的帮助之下,几经波折,终于从北平沦陷区辗转回川,又携家来到青城山居住。在上清宫,他写下了知名的《上清借居》,原诗首句为“自诩名山足此生,携家犹得住青城”,后来又改成了“万里飘蓬一叶轻,朅来犹得住青城”,这首《青城山居(易稿)》援引苏轼“万里飘蓬”的慨叹,也进一步说明了张大千初上青城时的心境。至于最后“秋来百事都堪慰,待挽天河洗甲兵”一句,则足以体现他对于日寇的憎恨与对祖国光复的渴望。
张大千与家人们在青城山(图源:奎光书院)
随后两年,张大千多在青城山活动。1939年春绘有《仿张僧繇巫峡清秋图》等多幅作品,农历2月还为上清宫题“鸳鸯井”三字并勒石,当年夏天作《松下高士》《红叶彩蝶》等。此时张大千虽避居青城,但也并非对抗战毫无贡献。他将画作交由二哥张善子带到巴黎参加画展和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均由张善子捐给国家作救济难民之用。
1940年春夏,张大千作《仿北苑山水》《青城栗树山鸟图》《青城烟云山水》等多幅作品,并作《张三丰》《麻姑献寿》画像碑刻。
其中《青城烟云山水》有题款“雨后同马真人小步观日亭畔,丈人峰在烟云掩映中,绝似一幅方壶墨戏也。归及用其法写之”,青城山的美景给张大千的启发往往如此。
同年秋,在他去往敦煌前,也曾向几位友人赠画。其中赠常道观主持彭椿仙的《铁崖苍松图》有“倭据故都之明年,予始得间关还蜀,来居青城,初识得彭真人椿仙。岁月不居,忽忽三年”,颇有依依惜别之感。
青城红叶小鸟 张大千 作
张大千虽与青城暂别,但也时刻惦念着这里的花鸟山水,在敦煌期间创作了多幅相关的作品。1943年底,从敦煌归来的张大千迎来了又一个创作高峰,他也在操办画展的百忙中抽空回到青城。1944年初在上清宫作《采莲图》,夏秋也绘有《青城山十景》多幅佳作,其中更包括他四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作之一《青城南望》。同时他取法敦煌壁画为上清宫作《王母蟠桃》《花蕊夫人》画像碑刻。
《花蕊夫人》画像碑刻(图源:四川文艺网)
《青城山俯视众景图》(图源:四川文艺网)
1945年秋,张大千在上清宫作《拟宋人山水》,随即赴北平。直到三年后才再次回到青城山,所作的《青城游归道中》收录在其遗作集中,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亲身来到青城。据友人回忆晚年的张大千梦里常上青城山,寻梦解乡愁。梦中青城不止幽翠,还有红叶鸟鸣。直到他去世前仍有“平生梦结青城宅”之句,这份深深的眷恋,延续到了他的生命最终。
老舍东望平原 青碧千顷
同样将青城山作为自己的理想居所的,还有知名作家老舍。老舍在抗战期间以手中的笔作为抗敌的武器,辗转多地,经历了“八方风雨”。他丝毫没有所谓的文人架子,为了抗战宣传,他既创作了许多小说与戏剧,也写过一些鼓词与小曲。
正如他在自述中所说的那样:
“在战争中,大炮有用,刺刀也有用,同样的,在抗战中,写小说戏曲有用,写鼓词小曲也有用。我的笔须是炮,也须是刺刀。”
他和满怀着爱国热情的其他文艺工作者一道创办了《抗战文艺》,以笔墨为刀枪,呼吁广大民众投身抗战,赞颂着抗敌军民的英勇付出。
据冯玉祥《我的抗战生活》记载,在抗日名将张自忠牺牲后,老舍不畏酷暑、笔耕不辍,写成了四幕话剧《张自忠》,体现了他对于英雄烈士的敬意和对抗战救国的热枕。
离堆公园(图源:青城山都江堰)
1942年夏,老舍正是受冯玉祥将军的邀请,从重庆陈家桥启程前往灌县。他们到灌县的第一晚宿在了离堆公园附近。宁静与和美,是灌县留给老舍的第一印象。除了雪浪激流的声音,便只有静静的稻田为伴。
都江堰索桥(图源:又见都江堰)
在都江堰的参观也带给了他许多启发。他从李冰治水和索桥修构中看到了古人不甘屈服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并感慨这对当时的中国人民来说也是亟需的品质。
灌县集市(图源:又见都江堰)
灌县的物产也在老舍的行记里占据了不短的篇幅。灌县出产的药材和其他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一流,鸡蛋比别处大着一倍,大豆比别处的胡豆还要大,“雪白发光,看着便可爱!”在城内,他还和冯玉祥等友人一起吃过烧腊,享用了一次“水浒劲”的美食。
老舍《青蓉略记》( 原载1942年10月10日《大公报》)
在灌县度过了愉快的十天后,老舍一行来到了青城山,晚间宿在天师洞。他对于青城山的印象也是极佳。老舍对庙宇与其他古迹并无太大兴趣,对青城山的景色却是情有独钟。从上清宫远眺,“东望平原,青碧千顷;山是青的,地也是青的,好像山上的滴翠慢慢流到人间去了的样子”,生动的笔触反映了他眼中的青城之美。晨起观日出,晚间看圣灯,还有报更鸟的“击柝”声伴奏,再幽静不过。
青城山(图源:又见都江堰)
老舍在桂花的香气中辞别了青城山,但青城的幽美却始终驻留在他的脑海。散文《“住”的梦》提到了他一年四季的理想居所,与他不过旬月之缘的青城便位列其中。青城的绿“像会音乐似的,涤清了心中的万虑”,山中的水、茶和酒,同样能供给创作者以无限灵感,无怪乎老舍认为“在这里住一夏天,必能写出一部十万到二十万的小说”。
抗战胜利后,老舍在《八方风雨》回忆起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还要抒发他对于青城的热爱:“我真喜爱青城山。它的翠绿的颜色直到如今还印在我的脑中”。老舍也游历过其他名山大川,认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奇伟处,但还是觉得“它们都不如青城”。青城凭借着翠绿和幽寂,使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如临仙境,魂牵梦绕。
冯玉祥诚幽秀,要固守
不使强盗抢了走
冯玉祥(图源:青城山都江堰)
民国时期,冯玉祥曾分别于1941年、1942年、1945年三次来到灌县,热心于抗战和教育事业的他,给当时灌县的青年作过多次演讲,也写了很多有感而发的打油诗,这些都记录在他的两本行纪《青峨游记》和《蓉灌纪行》中,留存了1941年和1942年旧灌县的雪泥鸿爪。
和冯玉祥与灌县的缘分,还要说回到1941年。时年59岁的冯玉祥因身体原因前往青城、峨眉休养,在灌县城内也停留了较长的时间。根据随行记者为其所撰《青峨游记》载,冯玉祥一行2月24日从重庆出发,27日晚到达灌县。28日清晨迎接他们的是一场春雨,在冯玉祥看来这既是丰收的保障、抗战的力量,也使北方的游子们能远眺山上的白雪,心境为之开阔不少。
冯玉祥冒雨在灌县城郊走访了多家店铺。其中一家土产店条理清晰的小掌柜,和在路边摆摊卖花生还不忘读书的小女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孩子都不过十二三岁,且有着读书的能力和热情,却不得不早早担负起生计,令他为之痛心。
《青峨游记》书影
当冯玉祥来到都江堰时,正赶上一年一度的岁修,他认为这些劳苦的个人,所作的就是大禹的工作,同样非常伟大。他在二王庙内的都江堰灌溉区域鸟瞰图前久久驻足,称赞不绝,并在参观治水工具时感慨“只有为大众谋福利,才能这样千古不朽”,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游览过伏龙观后,冯玉祥一行往青城山去,沿途也和灌县百姓交谈,当他得知百姓推着土车将木头捐给国家时,对他们自发的爱国行动极为钦佩。他也对兴修水利有了一些大致的想法。
从高空俯瞰都江堰景区(图源: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在青城山时,他在彭椿仙主持的纪念册上题写了“真雄奇,实宝地,子子孙孙保守你;诚幽秀,要固守,不使强盗抢了走”之对,后命名为《青城颂》。离开青城山前,他以《青年应如何爱国》为题给荫堂中学的学生作演讲,教育他们不忘国仇,崇尚俭朴,返回灌县城内后又号召县立中心小学的学生做救国的“小宣传员”。
3月从峨眉山返回成都后,冯玉祥又来到了灌县,准备在灵岩山附近住一个月,由于工作繁忙未能如愿。但随后短短十几天里,也足够他看到灌县民生之苦,有十岁便背着弟妹下水摸鱼的孩子,也有裹着小脚跪行拔野草的老人。正因为冯玉祥对于社会民生的关注,《青峨游记》虽有游记之名,终究是民间疾苦和社会状况,较之山水景色占了大多数。同样的风格也延续到了他第二年灌县归来后所撰的《蓉灌纪行》中。
《蓉灌纪行》书影
翌年他故地重游时,还前往了蒲阳场的空军幼年学校,对年轻的小战士们极为爱护。他本次来灌,留居青城山的时间较长,走遍了各个小山头和每一个村子,感慨于青城山的宝贵、美丽和清秀。上清宫的“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联,也是在这次游览中由老舍撰、冯玉祥所书的。他到访时祖师殿刚刚修缮一新,他认为此处风景极好,干净清幽,适合读书修养。这大概就是1945年夏天日本无条件投降时冯玉祥正在祖师殿居住的缘故。
闻胜亭碑与闻胜亭(图源:成都党史)
听闻抗战胜利,欣喜若狂的冯玉祥出资在祖师殿旁建起了闻胜亭,还亲自撰书勒石纪念。
八载艰苦,竞获全胜,
积年大耻,终克尽雪,
予能不为吾民族国家庆乎!
一字一句,饱含着对国家的深情,对胜利的欢欣。
抗战时期,地处大后方的都江堰迎来送往,予爱国者以慰藉,赠艺术家以灵感,赋善思者以启迪。伤痛与屈辱已经过去,但时人创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历经八十载沧桑岁月,透过厚重的石板、脆薄的纸背,依然鲜活地呈现在每一位读者的眼前。
参考文献:
1.李永翘.张大千年谱[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李永翘.张大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
3.邢捷.张大千书画鉴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4.何恭上.张大千Vs.青城好颜色[M].台北:艺术图书公司,2018.
5.老舍.想北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6.华爱国.冯玉祥将军青峨游记[M].桂林:三户出版社,1941.
7.冯玉祥.蓉灌纪行[M].桂林:三户出版社,1944.
8.老舍.青蓉略记[N].大公报,1942-10-10.
9.黄丽丽.活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上的中国画家[D].西南大学,2014.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