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治理的宏伟蓝图中,乡镇作为基层单元,其平安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与社会的稳定发展。近年来,众多乡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平安建设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且行之有效的经验办法,涵盖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教育、特殊人群管理等多个关键领
在社会治理的宏伟蓝图中,乡镇作为基层单元,其平安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众多乡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平安建设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且行之有效的经验办法,涵盖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教育、特殊人群管理等多个关键领域,为打造安全、和谐、稳定的乡镇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织密网络,群防群治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保障乡镇平安的核心屏障。许多乡镇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网络。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安装监控设备,实现主要街道、重点区域的监控全覆盖。借助高清摄像头、智能分析系统,对可疑人员和异常行为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极大提高了治安管理的精准度和及时性。例如,部分乡镇在集市、学校周边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了智能监控,能自动识别打架斗殴、人员聚集等异常情况,并迅速通知相关部门处置。
充分发挥群防群治力量。组织治安巡逻队,成员包括乡镇干部、民警、志愿者、村民代表等,定期在乡镇辖区内巡逻。巡逻队不仅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还能在巡逻过程中宣传安全知识,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在一些村庄,村民自发成立了“护村队”,夜间轮流巡逻,守护村庄安全。这种“警民携手、全民参与”的模式,有效填补了警力不足的短板,形成了“人人参与治安、人人共享平安”的良好氛围。
二、源头治理,化解矛盾筑牢安全防线
矛盾纠纷若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乡镇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首先,完善基层调解网络,以村级网格为基础,设立调解点,配备专职调解员。这些调解员扎根基层,熟悉村情民意,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矛盾纠纷,并及时介入调解。如村民之间因土地边界、邻里琐事等产生的纠纷,调解员可迅速到达现场,凭借对情况的了解和丰富的调解经验,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力量。对于复杂的矛盾纠纷,多部门联合调解,发挥各自优势。例如,涉及土地纠纷时,由乡镇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政策法规支持,司法所提供法律指导,人民调解员进行沟通协调,共同推动纠纷解决。同时,设立专门的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解服务,让群众在一个地方就能解决多个部门的问题,减少了来回奔波的麻烦,提高了调解效率。
此外,注重源头预防。加强对社情民意的收集和分析,通过定期走访、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了解群众的诉求和矛盾隐患。对于可能引发矛盾的问题,提前制定解决方案,做到早发现、早化解,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
三、加强宣传,法治教育提升群众素养
法治是平安建设的基石,提升群众的法治素养至关重要。乡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利用集市、庙会等人员集中的时机,设立宣传台,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法律知识。宣传内容涵盖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让群众直观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开展法治讲座进乡村、进学校活动。邀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士,为村民和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在乡村讲座中,结合农村常见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法律条文,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学校,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些学校还将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定期开展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法治宣传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发布法治信息、案例分析、法律解读视频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律知识。这种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学习法律,提高了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精准帮扶,监管特殊人群消除隐患
特殊人群管理是乡镇平安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吸毒人员,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对吸毒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一人一档,实施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定期走访吸毒人员,了解其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督促其按时进行尿液检测。同时,为吸毒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帮扶等服务,帮助他们戒除毒瘾,重新回归社会。例如,组织吸毒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减少因生活困难而重新吸毒的可能性。
对于社区矫正人员,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司法所工作人员定期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走访、谈话,掌握其活动情况。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集中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定位手机、电子手环等,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实时定位监控,防止其脱管漏管。在节假日、重要活动期间,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控,确保其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对于刑满释放人员,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建立刑满释放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掌握人员信息和动态。组织工作人员与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对接,了解其需求和困难,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帮助。协调相关部门,为符合条件的刑满释放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预防重新犯罪。
五、聚焦重点,风险防控守护群众安全
在乡镇平安建设中,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不容忽视。校园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乡镇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管,严格落实校园食品安全及膳食经费管理主体责任。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对食堂资质、食品安全制度建设、食品原材料采购、加工、留样、存储、卫生消毒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设立膳食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全程参与食堂管理,确保食堂食品安全和膳食质量。坚持师生同餐同菜同价,定期召开膳食会,听取意见建议,不断提升学生的膳食质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问题,严重威胁群众的财产安全。乡镇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普及反诈、防范非法集资知识。提醒群众提高警惕,不轻信陌生电话、短信和网络信息,不随意点击链接,不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和资金信息。在年关等资金往来频繁时期,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同时,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可疑的诈骗、非法集资活动,帮助群众守好“钱袋子”。
安全生产关乎乡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乡镇加强对企业、工厂、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的安全生产监管,定期开展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依法进行处罚。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企业员工和群众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六、健全机制,长效治理确保持续推进
为确保平安建设工作长期、有效开展,乡镇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平安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平安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各部门、各村(社区)的年度考核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激发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化经费保障,加大对平安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用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教育、特殊人群管理等方面,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平安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乡镇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强化特殊人群管理、聚焦重点领域监管以及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办法,众多乡镇在平安建设道路上不断迈进,为群众创造了更加安全、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乡镇平安建设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乡镇干部应继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工作方法,为实现乡镇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努力。(作者单位:铜陵市枞阳县横埠镇人民政府)
来源:安徽经济报网